弥勒大乘庄严经论
至尊堪千阿贝仁波切开示
文殊杂志编辑小组译
(大乘庄严经论是二十二章大乘庄严经论其中一章,也是弥勒五论第一论,是由无着尊者自兜率天带回人间传授的法教。)
当我们领受法教时,正确的发心至为重要。我们应如是思维:
『听闻佛法,是为利益无数众生。』
弟子们听闻佛法时,应如此发心。同样地,传授佛法的导师,也应当激发弟子的信心,藉由传授佛陀教法,使众生离苦得乐。上师传法时,应将此列为首要目的。对一切众生来说,正念正见非常重要。
闻法信受的功德无量,对自身更会产生实际可见的法益。听闻佛法的功德,远胜过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无数诸佛的功德。即使只是听闻、为人讲诵一句佛偈,也胜于大千世界供养千佛的功德。正确的发心与供养,即使只是以一朵花供佛,也有功德,能使后生善处,但三世功德有限,且不能成为开悟的因缘。然而听闻佛陀教法,并思维佛法,将了悟苦难因缘,并因此开悟。所以,听闻佛法的功德远胜供养。
听闻佛陀教法,并思维佛法,能使人了悟无明苦因,而终得解脱。一般说来,领受佛陀法教,有两种过程不可或缺:那便是听闻佛法,与思维佛法。两者当中,思维佛法更为重要。若学而不行,则不会有任何结果。但实践之前,也必须领悟法教,对所行有所了悟。因此学法为实践之本。
所有实践中,皆有助缘。例如,修习吠陀经,修习方法便是听闻此经,并诵念经句。同样地,对信奉苦行的耆那教徒而言,苦行便成为修行目标。而修行佛法便不假外求。「心」是我们的关切所在,因此,藉由佛陀的教导,我们得以了解如何客观看待己心,将心本身当做观修对象。
我们在此探讨的弥勒大乘庄严经论,内容是在深思了悟、并礼赞佛陀之德。弥勒菩萨在这部经里,对佛陀德行作了详细阐释,但仍不够完整。因此萨迦班智达的著作,对弥勒大乘庄严经论,作了适切补充。我们为何要了解佛陀生平与其德行?是为了修行佛法,藉由了解佛陀德行,而发心学佛,直到对佛深发信心。因此对我们的信仰对象,我们必须有足够的了解。
见到对佛深发信心的人,我们需要向其学习,以发心向佛。对佛法发心,只需信解,而不到理解的阶段。但这样的信心并不坚固,因为这样的信心从外而来,非由思虑而得。因此虽有法益,与了悟佛法的功德相比,微不足道。但若因了解佛陀德行,因而生起信心,信心便会因此确立,而产生强烈确信,不会退转。
我们必须培养三种信心。第一种信心是清明的信心。当我们了解佛陀德行、见到佛陀如此明心见性与确信,我们便会生起信心,依止佛陀。
第二种信心是信赖的信心。这时我们对佛陀的正法产生坚定确信,相信这是唯一正道。此时我们对佛法已产生更深了解,对实践佛法也将产生使命感。
第三种信心是增上的信心。这是渴仰的信心,已将开悟当作终极目标,对此升起强烈愿望。这会使人走向闻思修证之道,一心追求开悟。
我们在这里研读弥勒大乘庄严经论,以对佛陀的无量德行致敬。佛陀德行无量无边,非笔墨能形容。无论如何生花妙笔,也不能写尽佛陀德行。佛陀的无量福德,便是佛陀的殊胜行之一。
如月称菩萨教示,禽鸟展翅高飞,即使其志千里,终须落地停歇。这不是因为禽鸟没有翱翔的天宇,而是禽鸟自身的限制。同理可证,无论学者或诗人如何费尽心思的钻研歌颂佛陀德行,他们的学问才华也有其局限。这不是佛陀德行已尽,而是为佛立书之人,本身能力有限。即使弥勒菩萨,以巧妙言词泛论佛陀德行,萨迦班智达仍认为弥勒菩萨言有未尽,即使两位大师,也不能穷究佛陀一切德行。佛陀福德无量,无法一言以毕之。无论如何费尽唇舌,也不能尽述。佛陀德行的无量无边,是佛的殊胜行之一。
佛陀德行有两种层次,分别为:共有之德与独有之德。共有之德亦为一切众生所有,独有之德只有佛陀与开悟者才具备。这里说的第一种德行,是无量慈悲。「无量」一词,指的是佛陀的慈悲,佛陀的慈悲无量无边。众生数量亦无穷无尽,佛陀的慈悲,能遍及一切众生,因此佛陀的慈悲无量无边。佛陀慈悲无量无边,第一为使一切众生现世安稳,第二为引领众生,开悟成证,得究竟解脱,得成佛智。这是佛陀的终极目标。
佛陀说法,根据众生根器利钝,随宜解说方便法门。对只求三世安稳者,佛陀便示教,使其后生善处。对怀抱更高目标者,如修行别解脱道的菩萨与大乘佛法者,便教授三乘佛法,使其能证得究竟解脱,佛陀教法具备这两个目的。
佛的四种无量德行当中,前三个开示众生苦乐的因果,使他们能离苦得乐。此三种德行分别为慈心、悲心与欢喜心。慈心、悲心与欢喜心皆是佛陀说法的第一个目的,为使众生三世安稳,离苦得乐。佛的第四个无量德行,则是平等心。佛对一切众生皆无分别心,无论亲疏远近、知交仇雠,皆怨亲平等。众生对人会生起爱憎心,佛陀则超越了执着对立,对一切有情众生,一视同仁。佛的平等是究竟的平等,这是佛的第二目的,使众生得究竟解脱。经文上称佛「欢喜视众生」,这句话同样可指一切众生。这里说的仁慈,和四无量德行中的慈心不同,这仁慈是四无量德行的总和,要让众生立于绝对的欢喜境界。佛陀欲让一切众生了悟因果,离苦得乐,常发欢喜心。这是佛的第一个意图。佛亦愿众生得无上喜乐与解脱,这是佛的第二目的。因此弥勒菩萨如此开示:「佛陀具足二种善愿。」
我们有三种方式以礼敬佛陀:身语意三供养。身供养方面,我们可行五体投地大礼拜,身体五个重要关节接触地面,发深信心与虔诚心。语供养方面,我们可赞诵佛陀德行,或诵读回向文,如:「我礼敬佛陀」;意供养方面,我们可对佛陀德行,产生强烈依止感,以向佛致敬,并因而发更深切的信心,再行身供养和语供养。
身语意三供养皆可从两方面获益:供养能消业障,尤其是去除慢心,更能累积福报,去除五欲。大觉悟者如佛陀,便因供养的法益而成佛。佛陀前生不只礼敬自己的精神导师,也对值得尊敬、佩服与学习的人物致敬。因此,开悟之后,佛陀不只成为天、人与非人,甚至花草山石等一切众生的礼敬对象。一切自然,皆礼敬这位大觉者。这一切皆是佛陀前生礼敬无数对象的功德。
佛陀传记当中有个段落,记载一比丘名叫阿那律,发心受持戒律,但因必须敬礼,出家前曾是理发匠的优波离。因优波离来自低下的社会阶级,使阿那律心生疑虑,而请教佛陀,不知礼敬低下阶级是否合宜。佛陀当然回答阿那律,必须礼敬优波离。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尽烦恼,为了能够断无明烦恼,我们必须认清烦恼,进而对症下药,治愈烦恼。例如,我们的许多行为,皆是痛苦的根源,但大多人面对苦恼的态度,则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无法自视谦卑,如果我们正确修行,我们便会开始了解,我们的小我,小于一切众生的总和。这一念会消除我慢,使我们培养谦卑。藉由修行,我们将认清妄念,并正确对治心魔。
俗世众生如声闻缘觉,皆具备四无量功德的种子,但远远不及佛陀甚深无量的德行。佛陀德行无量无边。藉由了悟佛陀德行,并发心效法,可在自身种下四无量功德的种子,并逐渐生根增长。这会逐渐使我们具备四无量功德。
四无量功德是佛陀最重要的法教之一。
四者之中,对一切众生生起仁慈与悲心至为重要。生起慈悲心,并行悲悯行,拔苦与乐,是无上的德行。实践大乘法教时,慈悲永远是首要根本。心怀慈悲,因而生起菩提心、布施心、好的德行,且虚心受教。因为慈悲无比切要,因此剖析慈悲内涵亦甚为迫切,慈悲本质为何,我们该如何实践慈悲。我们需深思慈悲意涵,并藉此反躬自省:「一如我想离苦得乐,众生亦如是。」如此一来,我们便会了悟离苦得乐的愿望是普世皆然,因此我们需发起拔苦与乐的大愿。有情众生难得究竟解脱,因为他们始终受外缘牵动,如骂詈与种种迫害。处境虽怜,众生却对自身处境无知无觉。他们渴求解脱,却不得其法。
他们完全被自心污染,而深受其苦,却无力挣脱。深陷苦海,却无人指引,无可依怙。我们必须深切了解众生苦难,对苦难众生以及他们的处境发大悲心,以引导他们离苦得乐。
为了生起慈悲心,我们必须了解慈悲的本质,使我们体悟慈悲心的重要。仅仅尝试心生慈悲,便可能自然而然慈悲对待有情众生。藉由不断修持,将逐渐使慈悲成为我们人格的第二特质。
此刻,我们也许尚未具备清净无染的慈悲心,因而,我们必须创造锻炼慈悲的性情。而后当我们渐渐习以为常,便会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生起慈悲心。藉由循序渐进的培养慈悲心,慈悲终会自然生起。
因此修行并不需要通晓佛理,只要实践慈悲,通达开悟所需的法教、德行、基础与种种阶段的修持,便全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当我们心存慈悲,开悟一事,便存于己心,不假外求。
如果我们想要修习佛法,并不需要去尝试学习每个法门。最重要的是修习慈悲,若修习慈悲,一切修行的基础、教法与德行,引导证悟之次第,全都在我们掌握之中。
慈悲是佛法的精随,观修无常与死亡也是与其同等重要。倘若我们了解无常和死亡是生命实相的一部分,便能去除修道上的障碍,如远离不修学佛法及怠惰等因。
一旦我们认真地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将感受佛的恩德,这促使我们从一切的苦恼中获得究竟解脱。『究竟解脱』一词,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描述说:圣者是解脱一切障碍。这是尊称某人已经获得解脱一切障碍、或粗或细、及系缚诸众生之业障与烦恼障。
祂即是究竟的解脱者、圣者、牟尼,祂是绝对有能力持续安住于解脱一切障碍的圣人,祂体现了获得究竟解脱的本质。
我们强调圆满的觉悟者是解脱一切障碍者,是因为虽然某些凡夫已经获得解脱,但是他所获得的解脱是有限的。比如说,有…
《弥勒大乘庄严经论开示(堪千阿贝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