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二者法空无漏,属修道位无漏种子。三者二空 (我空、法空) 无漏种子,此为无学道无漏种子。
无漏种子依於异熟识之自体分,而非异熟识性所摄持。以无漏种子,其性唯善,不是无记性,故不与异熟识之体性相顺,体性既不相顺,故此无漏种子与异熟识体性不可相即。无漏种子依於异熟识之自体分,以非异熟识所摄持,亦不为异熟识之见分所缘。
有漏种子即生起诸种现象,三界六趣受生死的种子。此有三种,一者名言种子,二者我执种子,三者有支种子。种子又名习气,即是现行熏习的气分。 <瑜伽师地论> 五十二月: [云何略说安立种子? 谓於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
在前文之中,屡屡说到 [现行] 二字。现行又作何解释,原来阿赖耶识有生一切法之功能,此能生之因,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起色心诸法,谓之现行。能生的种子是因,所生的现行是果。当种子生起现行之际,现行有强盛的势用,刹那间熏习起现行的种子、成为新种子,这就称为 [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 。在种子起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是果。而现行熏种子时,现行是因,受熏的新种子是果。这三者是 [刹那生灭,与果俱有。] 此 [种生现] 的因果之同时,也是 [现生种] 的因果。有如烛柱生炎 (种生现) 之时,同时也正是炎烧柱 (现熏种) 之时。
於此,又出现 [熏习] 二字。所谓薰习,是我人身、口所表现的善恶行为 (身行、语行),或意识所生起的善恶思想 (意行),其 [气分] 留於阿赖耶识中,如香之熏衣,即谓之熏习。而我人身口意三者所表现之行为,就叫做现行。换句话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将经验的痕迹保下来,这就是气分或种子。而经验 (身口意三者的行为) 的痕迹,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性格及行为,这就是熏习。一个人习於为善,这善行是一种熏习,一个人惯於为恶,这恶行也是一种熏习。熏习不是刻意造成的,而是不知不觉任运进行。如人行雾中,他无意使衣服受湿,也不觉得衣服受湿,而事实上他的衣服己布满了湿气。 <大乘起信论> 曰: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若人以香熏习故,则有香气。]
种子生现行,种子是能生,现行是所生。能生的,是第八识中能生果法作用的种子,所生的是七转识,所以第八识为因,七转识是果,这是 [种子生现行的因果] 。现行熏种子,现行是能熏,种子是所熏,能熏的是七转识的现行法,所熏的是第八识种子,於此,七转识是因,第八识是果,这是 [现行熏种子的因果] 。阿赖耶的所藏之义,也於此可见。 <阿毗达磨经> 曰: [诸法於藏识,识於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最後,我们再理清一个观念,就是 [唯识] 一词。什麽叫唯识呢?唯识二字,梵语Vijnapti-matrata、 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 [识唯] ,汉土译为 [唯识]。识者心之别名,所谓唯识,即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由第八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变生,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 [唯识无境] ; 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 [唯识所变] 。
在<百法明门论> 中,有 [五法事理唯识] 一词,束百法以五位,即心王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此五位法,前四位是事,後一位是理,如下表所示:
┌—心王——————识之自相┐
├—心所——————与识相应┤
五法事理唯识—┼—色———————识之所变┼—不离识—万法唯识
├—不相应行————识之分位┤
└—无为————以上四法实性┘
关於识变,有因能变与果能变之分,因能变者,即种子生起八识之变; 果能变者,各各识体上生起相、见二分,而有万法之生起。此留在後面再讲。
第四讲 识变----八识三能变
三十颂讲座,今天开始讲到正文。今天讲三十颂首颂: [由假说我法,由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首颂中有三个主题,即一、 释难破执----为问难者解释唯识之理,以破其执著;二、 标宗归识----标出万法唯识所变的宗旨;三、 彰能变体----说明能变之识唯有三种。现在依次讲解如下。
一、 释难破执----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唯识三十颂的主旨,在於说明心识之外,没有固定的实我,也没有固定的实法。但是在这世界上,明明有圆颅方趾的 [我相] ,和芸芸众生;也明明有山河大地,房舍器物的[法相] ,一定说没有我、法,如何能使世人信服呢?於是世亲菩萨,假借外人质疑之词,来说明万法唯识的妙理。外人质问曰:
[如果照你们唯识家所说, [万法唯识,识外无法] ,为什麽世人皆说有我有法呢?纵然世人迷昧,说的不对,可是在你们觉悟的圣教中,不是也说菩萨、声闻等的我,和四谛、五蕴等的法呢?]
外人这一问,问的非常尖锐。如果说有我相法相,唯识义就不能成立;如果说万法唯识,就不该说我相法相。准此以论,唯识家的言论犯了两种相违的过失:一者,世人皆说有我有法,你们唯识家说无我无法,就犯了 [世间相违过] ;二者,你们唯识家说万法唯识,而圣教中又说我相法相,就犯了 [圣教相违过] 。唯识家怎麽回答呢?他用两句话回答: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於此,我们先来探讨什麽叫做我,什麽叫做法。 [我] ,梵名 Atman、 音译阿特曼,原意为 [呼吸] ,引伸为生命、自己、自我、自性等。这是印度婆罗门教,自四吠陀时代以来使用的名词。此我有四义,即一者恒常存在 (常) ; 二者独一个体----不是集合体 (一) ; 三者中心之所有主 (主) ; 支配一切 (宰) ,所以称我者,有常、一、主宰之义。梵书时代,婆罗门教以 [梵] 为宇宙最高原理,以我为为个人生命原理,有 [梵我一如]之说,此即佛教经典中所破的 [神我] 。本来, [我] 只是五蕴诸法,因缘和合的集合体,何尝有一个恒、一、主宰的实我呢。
法者, [轨持] 义,轨者 [轨生物解] ,持者 [任持自性] 。<成唯识论> 卷一曰 :[法谓轨持,轨者轨范可生物解; 持谓任持,不舍自相。] 简单的说,我人的见闻觉知作用,对於任何一事一物,都会於那事物上起一种见解,即是轨生物解;世间任何事物,皆有它特别的体性,我们对於它所起的见解,无论是对是错,而它本身的体性,任运摄持,而不失不变,即是任持自性。以上所说的,是狭义的法。至於广义的法,是通於一切的意思。举凡世间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真实的、虚妄的,精神的、物质的,事物其物的、道理其理的,林林总总,统称之曰 [法] ,故佛典上常用 [一切法] 、 [诸法] 、 [万法] 等辞汇来表达宇宙万有。
至於 [假] ,是假托义,非真实义。成唯识论述记上,以 [两重二假] 来解释这个假字。即一重是无体随情假,有体施设假;一重是以无依有假,以义依体假。分述如下:
一、 无体随情假:宇宙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存在,本来没有实我实法的自体。不过在世人迷情的见解上,认为有实在的我,实我的法。其实这是我人执见上迷谬的见解,不是诸法的本相。不过佛陀为了说法的方便,随顺世情,假借我法两字,来显示所说的法体,这叫做无体随情假。
二、 有体施设假:圣教所说的佛、菩萨、声闻----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虽然一一都有它的法体,但法体是没有名字的,不过假为施设,安立一个名字。而名字并不能代表其所指的法体,这叫有体施设假。
以上两种我法,前者是世间的迷情妄执,後者是佛陀的随缘假设,都是没有实体的。
三、 以无依有假:世人所执的我法,只是假名,没有实体,而其迷执的心,却是有体的。所以对於无体的我法说它是假,而它寄托在有体能变的心识上,假能迷的妄情而说我法,所以称为以无依有假。
四、 以义依体假:义是义用,圣教所说的我法,是依於法体之义,假说我法。例如我人的身体,在一期生命期间,心识上的种种活动,看起来似乎有一个主宰的作用,发号施令,支配一切,似乎是我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各种尘境上,使我们生起见闻觉知的了别作用,而那法体上又能任持其自性而不失,似乎是法的意义。
因为法体有此意义和作用,假说我法,这叫以义依体假。
以上二假,一是随妄情的迷解假说世间我法,一是随法体的义用假说圣敖我法。总结来说,我法二字,只是名言假设,只有假名,没有实体,佛菩萨为说法度生,假借名言,来施其教化,这就是 [由假说我法] 。
[有种种相转] ,相即相状,转是生起。我相法法相,品类繁多,以其非一,故说种种,以上为第一主题的解释。
二、 标宗归识----彼依识所变。
识变,是唯识宗的独特的理论。它意谓宇宙万法,皆是识所变现,称为识变。 <成唯识论> 二曰: [然依识变,对遣妄执真实我法说假似言。] 识变是由识转变、变现的意思。识论解释识变曰: [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上段论文是说: 八识心王、及各各相应心所,皆能从自体转变 (变现) 出似有实无 (似实实假) 的相分和见分。见分是能认识的作用,相分是似外境的影像,依此二分施设 (假说) 我法,而此相、见二分,是识体转变出来的,离开识体也就没有相、见二分,这就是识变。
所谓识,本来是一种功…
《《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