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tvam.,与前面正好相反,这“非和合性”就说的是法的坏灭的特征,每一法的灭去,都是在众缘分离的情形下灭去的。灭不待因,每一法的坏灭的特点就是这样,没有原因可讲,亦是法尔如此,自然如此,这亦是色心之法在坏灭时所显示出来的特征。
A5、无为法
无为之为,即是造作意,就是指有生灭、有去来、有彼此、有增减等等。有如此众多的现象可以被意识把握了解,而无为法是没有这些现象的,是离言绝相的。大乘唯识佛法的无为法有六种,即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及真如。
B1、释无为法数
C1、虚空无为:虚空,就是指没有执障,如虚空一样。这是从侧面来说明“真如”,说“真如”乃是非色非心,没有种种的具体的现象可以把握,言语思维不能及,它本来就远离种种障碍、种种执障,在这方面就如虚空一样,“真如”法上的这一特点就叫做虚空无为。
C2、择灭无为:择是简择,灭是断障,就是通过无漏智慧的抉择的力量,断除一切烦恼、一切杂染,究竟证会真如妙理,这是从正面来说明真如无为法,可以由根本智亲证契会。
C3、非择灭无为: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真如法界本净,不由有为的择灭无漏慧成就;一是有为法都是由因“缘”而生的,若缘缺,色心之法即有“不生”之理,若众缘分离,色心之法即还归于空,这“不生”的特性,还归于“空”的特性,也就是无为法的特点,这是自自然然显示出来的,本来如此的,不由择灭智慧而有,这是由色心缘缺或还于空所显。
C4、不动无为:不动之动,是指有动转性的苦乐变异受,此动转性的受能障碍禅定的修习。此不动无为,就是指在四禅以前,已逐渐有动转性的苦乐受,至第四禅舍念清净地时,已没有动转性的苦乐受。这无动转性的受,也是无为法的特征之一,所以叫不动无为。此无为是由没有苦乐受“心所”所显。
C5、想受灭无为:是指在无色界的第三地,烦恼、想受等心所不现行,生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地即入灭尽定,因为没有障碍灭尽定的想受心所现行,由这所显示出来的无为法的特征之一,就叫做想受灭无为。此无为亦是由没有“心所”所显。不过此中要清楚,说无想受心所,是指现行而言,而不是就断其种子说。
C6、真如无为:真如,是诸法的实性。真如非是妄执颠倒之法。“真”是不假,“如”是不变的,一切法的本性都真实常住的,是真实如常的理体,这是由人法二空所显之理。
※ ※ ※
总之,六个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如果从侧面来讲,从其它角度来讲,从是否通过无漏慧亲证来讲,就会有如上六个无为。前五个无为法都是依附于真如无为上假立的。又本来真如无为是离言绝相的,无法直接呈现,但佛世尊为了化导我们这样的凡夫众生,设立言教,借助语言假说,间接地显其无为理。
B2、凡圣解无为
象我们这样的凡夫众生,能听闻正法,能通过言教间接地了解无为之理,但这并不意味说我们已如实切见无为之理,因为我们的所谓了解,那只不过是由于在过去有所听闻,有所熏习,又在现在各种因缘条件的会聚下,依附于佛之言教,由识变而做的相似的不如实的了解,而不是证解。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虚空等无为理,只是意识所缘的独影境而已,因为我们凡夫众生的心识是杂染、有漏的,如果不通过切实的修行引生无漏慧,那是无法如实正确了解无为理的。然而,登地圣者、诸佛菩萨这样的圣者所了解的无为理,乃是由无漏根本无分别智所亲证,因此,圣者施设言教,乃是依所亲证的法性真如而施设。因此,由上可知凡圣所了解的无为理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法相之唯识
至此,已讲完了五位百法。现在试问,这些法是否有一个统一的系统、范畴?唯识认为是有的,那就是“识”。法相唯识之所以如此称呼,就是因为唯识宗是将一切法都纳入“识”的范畴之内。下面就引一段文字以说明这个道理。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成唯识论》卷七《大正藏》卷三十一,P三九下)
一个“识”字,就总显了五位百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范畴,“识”即包摄了整个五位百法,其为何唯识,其理如下:
第一,心法,是指一切有情众生所具有的八个心王,这是识的自相,是识自己本身的内容。
第二,心所有法,即遍行、别境、善十一、本惑、随惑及不定六位心所。它们都是与心王相应的法,并且是恒依心王而起,系属于心王的。因此,心所法无疑是属于“识”的范畴。
第三,色法,这实际上就是由心王及相应的心心所所变的相见中的相分而已。五根、外界的山河大地等事物都是属于第八识的相分境。当然这个道理,象我们这样的凡夫众生还不能如实地了解。五尘就是对外界的器世间山河大地等事物的不同分类而已。这是通过前五识来分类的。至于法处所摄色,前面讲过,这样的色法基本上是由意识及相应的思心所所构画产生的,以及由殊胜禅定功夫所引起的自在所生色,即定果色。如上这些色法都是不离心心所法的,所以整个所有的色法都是处于“识”的范畴。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虽然此类法是非色、非心心所,但它们却都是由心心所及色法分位差别假立出来的,由前三位法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来的,故此心不相应行法亦是属于“识”的范畴,不离于“识”。
第五,无为法,这是由人法二空理所显示出来的真如,是诸法的实性,即有为心识的实性。识性即真如,真如就是识性的别名,在唯识上又叫圆成实性——识性。这说明无为不是离开有为而独有,而是非一非异的,无为是由有为所显,不尔,真如应非唯识。
总之,五位百法,一切法都是不离于识的,都是处于识的范畴之内;五法整理缘不离识故唯识。因此,那就完全可以总用一个“识”字的名称来概括、来代表,即摄余归识,总立识名。
第二章 八识
唯专门阐述八识的论典,即是传说为奘师所造的《八识规矩颂》。下面就是依据此颂文来阐释八识。
第一节 释颂题
一、颂
梵语gita,译音偈子。奘法师将印土十大论师关于世亲的《三十唯识颂》注释,以护法论师的注释为主,综合其他诸论师的注释,而糅译成为一部大论,即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十卷《成唯识论》典籍。然而,此论体系庞大,学理深邃,一般学人无法进入,无法熟透地了解里面的唯识思想,有鉴于此,玄奘法师考虑到这一点,于是就巧设方便,吸收印度民族崇尚歌咏的特点,即常把高深复杂的思想,用颂偈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能朗朗上口、易于学习,同时也为了契合当时唐代社会诗风盛行的气象,仿效世亲的《三十颂》及《二十颂》等,略取《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精要,写成《八识规矩颂》,以作为学习唯识学的入门典籍之一。
二、八识
眼识:caks.urvijn~ānam.
耳识:s”rotravijn~ānam.
鼻识:ghrān.avijn~ānam.
舌识:jihvāvijn~ānam.
身识:kayavijn~ānam.
意识:manovijn~ānam.
末那识:klis.t.amanah.(染污意)
阿赖耶识:ālayavijn~ānam.
三、规矩
A1、唯识的精要就是八个识。对于这八个识,每个识所属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境、缘等等宽狭范围有何不同,从以上这些方面,以这样的规矩、这样的基准,来撰写《八识规矩颂》,以显明唯识的精要。其特点是:颂文义理简明晓畅,语音谐和,诵读时,铿锵有力,极富音乐之美。
A2、从颂文来看具体有哪些方面的规矩:这这里只就前五识的三个颂子来分析。
圆 变 合 五 遍 性
明 相 三 识 行 境-境①
初 观 离 同 别 现
发 空 二 依 境 量-量②
成 唯 观 净 善 通
无 后 尘 色 十 三
漏 得┐转 世┐业 根┐依 一┐助 性-性③
├依 ├用 ├缘 ├伴
三 果┘后 愚┘⑦ 九┘⑥ 中┘⑤ 眼
类 中 前 者 缘 二 耳
分 犹 五 难 七 大 身
身 自 识 分 八 八 三-界地④
息 不 的 识 好 贪 二
果用 苦 诠 特 与 相 嗔 地
轮 真 点 根 邻 痴 居
└—┬—┘
转依⑧
第二节 作者及注释版本
一、作者
A1、颂文的作者:玄奘法师(600-664),俗姓陈,名衤韦(huī),出生于河南偃师县。玄奘10岁时,父卒,于是仲兄长捷法师将之携往东都净土寺。11岁开始,成为少年行者,至13岁时就正式出家。奘师从12-28岁之间,曾先后受学于摄论师、毗昙师、涅磐师、成实师等,广学诸经论。从28岁开始,就准备西行求法。法师在路途中历尽艰辛才到达印度。奘法师在印土游学17年,广习博学印土的所有学问,尤其是唯识与因明。玄奘法师在印度留学时成就非凡,被印土的小乘称为“解脱天”,被大乘称为“大乘天”,由此可见奘师在印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贞观19年(645)还归长安,之后,专事翻译经论,重弘唯识、因明。
A2、释论作者
王恩洋(1897-1964),现代佛教学者,字化中,四川南充人。上中学时课余就喜读宋明理学著作。1919年游学北京,在北大哲学系当旁听生,从于梁漱溟研习印度哲学。课余专读《成唯识论》,并负责管理印度哲学图书室,于是就利用此机会泛览了众多的唯识典籍。后…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