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梁先生介绍,进入支那内学院,随欧阳竟无学佛学,深研法相唯识。与吕澄、汤用彤等是同学。1925-1927年,在内学院法相大学预科讲授佛学。1929-1942年,在四川的南充、成都、内江等地讲习佛学,并撰写了不少的佛学著作。1943年,到武汉大学讲授《佛学概论》。1957年到北京,被聘为中国佛学院的佛学教授,讲授自编著的《佛学概论》。王恩洋他是一位著作宏富的唯识大家。
二、古今人有关注释《八识规矩颂》的版本
古
《八识规矩直解》明·智旭
《八识规矩浅说》清·行舟
《八识规矩略说》明·正诲
《八识规矩通说》明·德清
《八识规矩补注》明·普泰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明·明昱
《八识规矩颂注》清·行舟
《八识规矩颂解》明·真可
《八识规矩论义》清·性起
《八识规矩纂释》明·广益
《八识义章研习抄》日本·珍海记
今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述
《八识规矩颂讲话》慈航法师
《八识规矩颂讲记》演培法师
《八识规矩颂释论》王恩洋
《八识规矩颂注释》佛莹法师
《八识规矩颂讲录》太虚法师
第三节 学习此颂的意义何在
王恩洋先生在其颂释中,依据有无第六意识,也就是他所说的“心”,而将宇宙间的事物分成两类,一是无“心”的矿植物等,这是生命流转者的资养之具,是有情众生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一是有“心”的有情众生,就是有知觉、感情、意乐等行为的众生。又就有情界来看,其“心”力又有胜劣强弱之分,这又有两类,一是劣的、弱的、恶趣众生。如畜生、动物,虽也有高低之分,有的似乎也有社会组织,然而其知觉不越乎当前的环境,情感不及乎异类有情,生死存亡纯受天然淘汰宰治,并且,根本不能出其心智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另一类是心力强胜的善趣众生,在这里不就洁净、自觉的圣者言,唯就染污的、不自觉的凡夫来讲。这一类众生,智虑甚远,知觉、情感、意乐不限于一时一地、乃至一人之身,可通过共同的努力,提高共业的水平,可以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得到改善,可以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得到净化。就个人来讲,可以通过“正心诚意”及种种的修行方式,使自己逐渐由不自觉达到自觉。
关于自觉不自觉,就文化传统的特点来讲,王先生认为西方文化较注重于物质的创造,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东方文化较注重于自心的修养,注重于自心的净化与提升,以征服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就整个人类而言,不是都能自觉的,就是说,一般人的心态,基本上都是处于闭塞与流荡的情形之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常常都是本着自己的不自觉的情见、私欲和习气来待人接物。这些情见、私欲和习气,使得我们的心灵的天地中,凭空增添了许多壁垒、障隔,于是就闭塞了通往圣洁的心路。也正因为心路是闭塞的,所以一般人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心灵就会出现巨大的流荡现象,向外做强烈的攀缘。值得庆幸的是,常人虽然是闭塞的、流荡的,但却都有这样的一个心愿,要求心灵得到升进的意愿,开启闭塞的心,凝聚流荡的心,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倾向。然而,我们对自身的心理结构都不能了解,又怎能谈得上开启与凝聚,所以,这就要求借助于一面镜子,借助于佛学即一切的经论,特别是唯识,现在所讲解的《八识颂》,通过这样的一些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凡夫心态,以树立如理如量的正知正见,然后通过切实的修行实践,逐渐由不自觉到自觉。
第四节 关于颂文讲解的顺序
唯识学透析人类的心识,将之分成四类: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此《八识颂》就每一类,用三颂来阐说;又细分之,前二颂明有漏杂染识,后一颂明无漏清净识。有鉴于此,于是就把《八识规矩颂》分作两个部分来讲解:第一,染,顺转杂染分,即每一类心识的前二颂。这作为讲义的第二篇。第二,净,逆转清净分,即每一类心识的最后一颂。这作为讲义的第三篇。
第二篇 顺转杂染分
此中的讲解顺序是:第六识→前五识→第八识→第七识(每一类心识的前二颂)。如此安排,那是因为人类平常能觉察到的心识,多半是第六识,唯有第六识才具有自觉反省的作用。如我们凡夫众生所表露出来的种种思想,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些无不都是由第六意识所使然。又世间上的种种学问,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哲学,如此等等,都离不开这第六意识的构画。甚至我们学佛修行,禅定功夫的不断升进,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都需要借助于这个第六意识。正因为意识有如此众多的原因,正因为有漏的第六意识最显明、最易为我们所觉察,所以要把有漏的第六意识安排在最前面来讲,因为常人、凡人的认识规律总是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之所以这样安排,那只有一个意图,就是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有漏八识的内容。
又若单讲第六意识,那还远远不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靠意识来应付生活,而且更需要前五识,因为如果完全离开了前五识,那么我们的生活情景是不可想象的,那可以说完全是处于黑暗的世界之中,那就还不如一个眼盲耳聋的残疾人,他们还有正常的触觉、味觉、嗅觉。所以前五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有的,有了前五识,加上意识,我们才能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又实际上,意识所加工处理的原始信息、原始材料,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前五识,是通过前五识摄取外界的种种信息,送之于意识加工处理、明了认识,于是我们才会知道前五识所摄取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什么内容。因此,必须要有前五识与意识的配合,我们才能应付日常生活,才能算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在第六意识之后,就应接着讲解前五识。
在前面百法中讲过,前五识所分别的、所了别的是五尘境,而这五尘境的总和,即是器界。这些都是真实有的,实实在在的。如现在我们都能看见的黑板,这是长方形的,是黑色的,正因为在这面墙上实实在在真挂着有这块黑板,于是才有眼识配合着意识,使我们了解到这一一块黑板。我们之所以能作这样的分别,那不是单凭着个人的前六识所显现,还需要在前六识之外,有一真实的黑板存在,有种种事物的存在,于是我们才能对外界的事物生起种种的认识、种种的了解分别。如此说来,既然有独立于前六识之外的宇宙天地、种种事物,那么,试问,这岂不是与唯识的道理相违背吗?岂不是承认识外有境吗?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这样的过失错误。虽然宇宙天地中的种种事物独立于前六识之外,但它们是属于第八识的范畴,是第八识的相分,是属于第八相分境中器世界的内容,所以它们仍然是唯识的,而不是心外之境。故此,接着前五识之后,就应讲解有漏的第八识。
又从第八识内变根身、外变的器界上来说,有情众生的世界本是互相交遍、同类相似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对外界的感知领受就本应该是一样的,然而事实上却不是的。我们大家虽然能同见一种色、同闻一种声,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其所感所觉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同一明月,李白心情愉快时,在他笔下写出来的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心绪紊乱时,却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商隐心境欢快时,看到的是“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乐景,而郁郁寡欢之时,也会产生“夜吟应觉月光寒”的悲凉感受。其之所以不同,这体现出人与外物的隔别,物我的隔别。
又一般的凡夫众生,常常据世间之物为己有,以我为中心,以情见为中心来待人接物,来处理日常的生活。我们凡夫众生常常讲究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尊严,不允许他人有丝毫的冒犯。这所谓的尊严与人格,是由凡夫众生的虚妄的情见所引生出来,并过分地执著。远不是极高层次的精神人格,不是一种超尘脱俗的精神。由这低层次的情见所生发出来的种种,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人我之间存在着自他的隔别,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灵的隔阂。于是,在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这种物我的隔别、自他的隔别,在有漏的八个心识中,是由哪一个心识所引起的?唯识认为就是这个有漏的第七识。有情众生生命的成立、自我的发展、人格的表现,都是依这有漏的第七识而有,由这第七识可以对以上那些内容有一个充分的解答与说明。故此,接着有漏的第八识,最后应该讲解有漏的第七识。
综上可知,前六识是比较容易觉察了解的,后二识是两个很难知晓的心识,然而,要明了佛法的宇宙观,非了解第八识不可,要明了佛法的人生观,那就要了解第七识。又由于这两个心识微细难知,所以在讲解的顺序上,先就凡夫的染心,顺其心理结构,以粗显易知的心识为起点,然后再层层深入,透过教理,分析讲解那深奥难知的心识。
第一章 前六识
前六识与第八识、第七识不同,因为后二心识恒时现行,而前六识则有间断之时,如在五无心位。又前六识皆缘的粗显易知的境界。所以,自古以来,在很多唯识典籍中,常将意识与前五识作为一类——即前六识。
第一节 意识 manovijn~anam
性①量② 境③
| | |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界地④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助伴⑤
性界受三恒转易,┬助伴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业用⑥
一、议说第六意识
在八个心识中,意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枢纽,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能思维、能感受的心。
其所缘的对象无限的广大,一切法都可以作为它的所缘境。
它不仅能了别事物各自独具的特点,亦能了别某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特性,所以它有…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