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推理分析的作用,有利用语言符号的作用,是一个能思想、能判断是非善恶的识体。

  又意识具有能观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能力,能回忆过去、憧憬未来,意识的思维对象不完全受时空的限制。我们凡夫众生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种的不自由,受种种的约束,然而我们的意识心,却能在极受限制的情势下,发挥极大的自由。环境有时会逼着人去做不愿做的, 事,说不愿说的话,但人、人的第六意识心却永远是自由,它可以任意驰骋而不受限制。

  又意识不仅能审视外界的种种事理,而且更能反观内视,以求自觉。

  又意识还具有喜、憎、取、舍的意志力,通过意识可以流露出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

  总之,意识心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任何事与物,只要经过意识心的分别后,立刻就会知道它的好坏美丑、是非曲直;再则,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纷扰矛盾,人的祸福吉凶,实际上也就在于我们这个意识一念心的转动。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的身语意上的行为,种种的善恶业,都由这意识心来发动实现的、来造就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凡夫众生的生命价值的提升与堕落,就是由意识来决定的。

  前六识,这里主要是意识,在凡夫众生的生死轮回的流变中,虽然它的妙用广大甚深,但大致分析起来,不同以下三类:第一,认识分别的意识。第二,在分别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有染净之法,如贪等烦恼,或信等善法。由这样的意识心导引造作种种的行为,造作种种的善恶业。第三,凡夫众生所造就的善恶业必能在后后之生招感苦乐之果,使凡夫众生在三界九地中承受不同的苦乐。综上可知,意识的作用有三个方面,即认识→作业→受果。意识所受的业果,在唯识里面叫异熟生。

  二、基本概念

  下面应对整个八识颂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做一个总括性的讲解。接着才是逐句地分析颂文的大义。

  (一)识,vijn~āanam.

  第八识名心,第七识名意,前六识名识。识,就是认识或了别义。了,指觉了;别,指分别。合起来就是指能于境界觉了分别,认识彼义,认识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特别是前六识,意识在前五识的配合下,觉了分别所缘的境界事物,认识它到底是什么。

  又识在分别缘虑所缘境的时候,必然有能缘与所缘。能缘是见分,所缘是相分。能统摄这能所缘的,就是识体。相见二分是识体所显示出来的作用。

  下面要着重讲解的是“分别”一词,这在唯识学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可不清楚其含义。分别,vikalpa,唯识中的很多词,在不同的地方,其所表达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就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甚至完全不一样。关于这一点,不可不引起注意与重视。

  A1、vikalpa 在佛典中的不同义

  “分别”一词,在唯识典籍中,大概有三个意思。第一义,即指对于事物或义理,区分辨别并加以说明的意思。这个词在含有这样的意思的时候,多半是作动词用。如《解深密经》中的第六个品名——“分别瑜伽品”,其中的“分别”就是旨分析阐述修习瑜伽方法和效果。第二义,指对于所缘境界的认识,作名词或动词用。第三义,“分别”一词即是有漏心心所的代名词。如五法中的“分别”就是。(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

  A2、对于所缘境界“分别”的不同形式

  B1、自性分别

  “分别”是名词。自性即自相,这是指能缘的心识亲自冥没于所缘境界的自体中,得到的是所缘境的自相,即是所缘境自身的全部内容。如我们初见某一人,那最初时刻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通过亲自接触所缘境所得到的认识,是自相而非共相,因为事物的共相那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加以说明的,它只是所缘事物上的一个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全体的、整体的。当然对一个凡夫众生来讲,心识的自性分别那是瞬间即逝的,不可能有多刹那的相续。此种“分别”,在八个心识中,除第七识以外都有。

  关于“性”字,有如下三点:第一义,性与相之间可以互相训释,性就是相,如呼自性,svabhāva,亦可叫自相,svarūpa,都是指的诸法事物的自身的状态及自身的全体内容。第二义,性是德性义、性类义。如善性、不善性中的“性”字就是这个意思。第三义,性是体义、质义。如叫一切法的真如为法性,为唯识实性,又呼事物的本质叫自性。作意心所以警心为性,想心所以取像为性,“性”字的含义就是指的诸法事物上的本质特征。

  B2、随念分别

  作名词或动词用。对于过去的所缘境界,即曾习境,由心识的忆念力,就是由念心所的忆念力而追忆过去所曾经历过的种种境界,将之重新加以认识与了解,以便能在头脑中对这样的所缘境、这样的事物留下更深的痕迹而不致忘失。在八个识中,唯有第六识才具有随念分别。

  B3、计度分别

  用作动词。计,指计虑,度指量度,合起来就是对于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的不能现见的法,带有妄执情见的计虑量度、分析推度,这是思心所与慧心所联合的作用。在八个心识中,唯有第六识与第七识才具有计度分别。

  B4、小结三分别

  八识中的三种分别的情形是这样的:前五识与第八识,唯有自性分别;第七识唯有计度分别;第六识有三种分别:自性、随念及计度。其图示如下:

  ┌前五识、第八识←┬——自性分别┐

  八识┤第六识←——┐←┘←—随念分别├三分别

  └第七识←——┴————计度分别┘

  (二)量,pramān.a

  量,这个字在汉语里面就是“量度”的意思。丈量物体,如尺量布,通过这个行为的过程,于是就会产生一个“度”,有一个结果。因此,在唯识佛法里面将它引申为“知”,这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心识的见分能缘计虑相分所缘的过程,就是能量见分量所量相分的过程,这即是认知义、计虑义;一是指了别境界以后的结果,即量果,这是已知义。如果从我们凡夫众生了解事物事理的过程、具体形式来讲,那就有两种,一是直接地把握了解,即现量与似现量;一是间接地了解,即比量与似比量。

  又如果从分别了解的结果来看,那么就会有错误的非量与正确的正量的区别。所以,唯识从分别所缘境的形式与结果的结合上,把“量”分作三种,现量、比量及非量。又如果从形式与结果的角度来对三量做一个图解说明的话,那么其情形就如下图所示:

  ┌直接┬现量————┬→正确(正量:现、比)┐

  形式┤  └似现量——┐↑   ├结果(三量)

  └间接┬比量———↓┘   │

  └似比量——┴—→错误(非量)  ┘

  课文中说“识量境随因不同,果亦差别”,就是随这所量境是否现前,是否本身即是虚幻境;又用做中间媒介的名言概念、用作为推理依据的道理是否正确,如此等等,随于这样一些因的不同,于是就会有不同的量果,即三量。

  下面就从形式与结果的结合上来分析这三量的内容。并且,是按“形式”的不同来标列题目的,以便在分析的时候更为有条理。

  A1、直接的

  B1、现量,pratyaks.a

  现量中的“现”字,有三层意思:第一,现前义,表明心识所要分别了解的境界事物,就在当前,就在现前,没有离开这个能缘能量的心识而处于他处。这是从处所上来讲。第二,现在义,表明心识所了别了解的境界是处于现在,是现在世,而不是过去世与未来世。这是从时间上来讲。第三,显现义,表明心识所缘的境界是显性的现行法,而不是隐性的种子法。

  因此,将“现”字与“量”字合而言之,现量就是指能分别的心识(能量)在了知现在当前的种种显性的如实有的境界的时候,其特点是离名言,就是不需要透过名言概念、语言概念来了解,课文中说的“不待余故”,而是直接将能缘心识逼附于所缘境,投入这所缘境的自体中,即冥没于其中,做直接的把握了解,由这样的了解所得到的量果,就必然是亲证无谬,没有迷惑错乱,能够得其所缘境的真实的相状,即得其自相,清楚明白,真实不虚。前五识、定中意识、实智缘如,这些都是属于现量的内容。

  B2、似现量

  此中的“似”字,即是不正确的意思。似现量,就是能量心识的所缘也是显现于当前,但却是“作别异解”,如在夜晚,把地上的麻绳看成是蛇一样。境虽现见,量则全非,就是对于现前的境界不能现知明白照了,因为现前的境界是一种虚幻境。因此,这似乎是现量,而实际上却是非量。这是非量的一个内容。

  从具体的事例中举瓶衣与五取蕴身来说明这个似现量:第一,瓶衣,如能现见的瓶衣等这样一些外界的事物,本是属于四大种所造色,它们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所构成的,可是我们常人却总认为,这瓶衣等是各有其不变的实体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就是似现量。第二,五取蕴身,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本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有的,然而我们凡人常人很难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就把这个能现见的假和合认为就是“我”,起人我执,进而有我所执,这就是非量,是似现量。

  A2、间接的

  B1、比量,anumāna

  比,是比类,对于不能现前的事物,要想知道它、了解它,那就必须要透过已经知道的无误的事物与道理,透过正确的名言概念,经过一番比类推理、逻辑推理,从而就可以得到对事理的正确的认识了解,推度而知、解义无谬,这就是比量。如见远山上有烟生于空中,于是就可推知此处一定有“火”。这就是正确的比量推理。所谓“果智无差”,就是指通过推理而得到的正确的认识,必须契合于真实的事理。

  关于正确的比量推理,这里可举出三个能画成图形的例子:如“山中小庙”、“踏花归来”及“林中酒肆”。

  B2、似比量,ānumāna

  此中的“似…

《唯识讲义(正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