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推理分析的作用,有利用語言符號的作用,是一個能思想、能判斷是非善惡的識體。

  又意識具有能觀緣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能力,能回憶過去、憧憬未來,意識的思維對象不完全受時空的限製。我們凡夫衆生在社會生活中,有種種的不自由,受種種的約束,然而我們的意識心,卻能在極受限製的情勢下,發揮極大的自由。環境有時會逼著人去做不願做的, 事,說不願說的話,但人、人的第六意識心卻永遠是自由,它可以任意馳騁而不受限製。

  又意識不僅能審視外界的種種事理,而且更能反觀內視,以求自覺。

  又意識還具有喜、憎、取、舍的意志力,通過意識可以流露出種種喜怒哀樂的情感。

  總之,意識心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在人類的精神活動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任何事與物,只要經過意識心的分別後,立刻就會知道它的好壞美醜、是非曲直;再則,人與人之間的許多紛擾矛盾,人的禍福吉凶,實際上也就在于我們這個意識一念心的轉動。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的身語意上的行爲,種種的善惡業,都由這意識心來發動實現的、來造就的,正因爲這樣,所以我們凡夫衆生的生命價值的提升與墮落,就是由意識來決定的。

  前六識,這裏主要是意識,在凡夫衆生的生死輪回的流變中,雖然它的妙用廣大甚深,但大致分析起來,不同以下叁類:第一,認識分別的意識。第二,在分別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有染淨之法,如貪等煩惱,或信等善法。由這樣的意識心導引造作種種的行爲,造作種種的善惡業。第叁,凡夫衆生所造就的善惡業必能在後後之生招感苦樂之果,使凡夫衆生在叁界九地中承受不同的苦樂。綜上可知,意識的作用有叁個方面,即認識→作業→受果。意識所受的業果,在唯識裏面叫異熟生。

  二、基本概念

  下面應對整個八識頌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做一個總括性的講解。接著才是逐句地分析頌文的大義。

  (一)識,vijn~āanam.

  第八識名心,第七識名意,前六識名識。識,就是認識或了別義。了,指覺了;別,指分別。合起來就是指能于境界覺了分別,認識彼義,認識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特別是前六識,意識在前五識的配合下,覺了分別所緣的境界事物,認識它到底是什麼。

  又識在分別緣慮所緣境的時候,必然有能緣與所緣。能緣是見分,所緣是相分。能統攝這能所緣的,就是識體。相見二分是識體所顯示出來的作用。

  下面要著重講解的是“分別”一詞,這在唯識學裏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可不清楚其含義。分別,vikalpa,唯識中的很多詞,在不同的地方,其所表達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就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甚至完全不一樣。關于這一點,不可不引起注意與重視。

  A1、vikalpa 在佛典中的不同義

  “分別”一詞,在唯識典籍中,大概有叁個意思。第一義,即指對于事物或義理,區分辨別並加以說明的意思。這個詞在含有這樣的意思的時候,多半是作動詞用。如《解深密經》中的第六個品名——“分別瑜伽品”,其中的“分別”就是旨分析闡述修習瑜伽方法和效果。第二義,指對于所緣境界的認識,作名詞或動詞用。第叁義,“分別”一詞即是有漏心心所的代名詞。如五法中的“分別”就是。(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

  A2、對于所緣境界“分別”的不同形式

  B1、自性分別

  “分別”是名詞。自性即自相,這是指能緣的心識親自冥沒于所緣境界的自體中,得到的是所緣境的自相,即是所緣境自身的全部內容。如我們初見某一人,那最初時刻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就是。通過親自接觸所緣境所得到的認識,是自相而非共相,因爲事物的共相那是可以用語言文字加以說明的,它只是所緣事物上的一個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全體的、整體的。當然對一個凡夫衆生來講,心識的自性分別那是瞬間即逝的,不可能有多刹那的相續。此種“分別”,在八個心識中,除第七識以外都有。

  關于“性”字,有如下叁點:第一義,性與相之間可以互相訓釋,性就是相,如呼自性,svabhāva,亦可叫自相,svarūpa,都是指的諸法事物的自身的狀態及自身的全體內容。第二義,性是德性義、性類義。如善性、不善性中的“性”字就是這個意思。第叁義,性是體義、質義。如叫一切法的真如爲法性,爲唯識實性,又呼事物的本質叫自性。作意心所以警心爲性,想心所以取像爲性,“性”字的含義就是指的諸法事物上的本質特征。

  B2、隨念分別

  作名詞或動詞用。對于過去的所緣境界,即曾習境,由心識的憶念力,就是由念心所的憶念力而追憶過去所曾經曆過的種種境界,將之重新加以認識與了解,以便能在頭腦中對這樣的所緣境、這樣的事物留下更深的痕迹而不致忘失。在八個識中,唯有第六識才具有隨念分別。

  B3、計度分別

  用作動詞。計,指計慮,度指量度,合起來就是對于過去、現在及未來叁世的不能現見的法,帶有妄執情見的計慮量度、分析推度,這是思心所與慧心所聯合的作用。在八個心識中,唯有第六識與第七識才具有計度分別。

  B4、小結叁分別

  八識中的叁種分別的情形是這樣的:前五識與第八識,唯有自性分別;第七識唯有計度分別;第六識有叁種分別:自性、隨念及計度。其圖示如下:

  ┌前五識、第八識←┬——自性分別┐

  八識┤第六識←——┐←┘←—隨念分別├叁分別

  └第七識←——┴————計度分別┘

  (二)量,pramān.a

  量,這個字在漢語裏面就是“量度”的意思。丈量物體,如尺量布,通過這個行爲的過程,于是就會産生一個“度”,有一個結果。因此,在唯識佛法裏面將它引申爲“知”,這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心識的見分能緣計慮相分所緣的過程,就是能量見分量所量相分的過程,這即是認知義、計慮義;一是指了別境界以後的結果,即量果,這是已知義。如果從我們凡夫衆生了解事物事理的過程、具體形式來講,那就有兩種,一是直接地把握了解,即現量與似現量;一是間接地了解,即比量與似比量。

  又如果從分別了解的結果來看,那麼就會有錯誤的非量與正確的正量的區別。所以,唯識從分別所緣境的形式與結果的結合上,把“量”分作叁種,現量、比量及非量。又如果從形式與結果的角度來對叁量做一個圖解說明的話,那麼其情形就如下圖所示:

  ┌直接┬現量————┬→正確(正量:現、比)┐

  形式┤  └似現量——┐↑   ├結果(叁量)

  └間接┬比量———↓┘   │

  └似比量——┴—→錯誤(非量)  ┘

  課文中說“識量境隨因不同,果亦差別”,就是隨這所量境是否現前,是否本身即是虛幻境;又用做中間媒介的名言概念、用作爲推理依據的道理是否正確,如此等等,隨于這樣一些因的不同,于是就會有不同的量果,即叁量。

  下面就從形式與結果的結合上來分析這叁量的內容。並且,是按“形式”的不同來標列題目的,以便在分析的時候更爲有條理。

  A1、直接的

  B1、現量,pratyaks.a

  現量中的“現”字,有叁層意思:第一,現前義,表明心識所要分別了解的境界事物,就在當前,就在現前,沒有離開這個能緣能量的心識而處于他處。這是從處所上來講。第二,現在義,表明心識所了別了解的境界是處于現在,是現在世,而不是過去世與未來世。這是從時間上來講。第叁,顯現義,表明心識所緣的境界是顯性的現行法,而不是隱性的種子法。

  因此,將“現”字與“量”字合而言之,現量就是指能分別的心識(能量)在了知現在當前的種種顯性的如實有的境界的時候,其特點是離名言,就是不需要透過名言概念、語言概念來了解,課文中說的“不待余故”,而是直接將能緣心識逼附于所緣境,投入這所緣境的自體中,即冥沒于其中,做直接的把握了解,由這樣的了解所得到的量果,就必然是親證無謬,沒有迷惑錯亂,能夠得其所緣境的真實的相狀,即得其自相,清楚明白,真實不虛。前五識、定中意識、實智緣如,這些都是屬于現量的內容。

  B2、似現量

  此中的“似”字,即是不正確的意思。似現量,就是能量心識的所緣也是顯現于當前,但卻是“作別異解”,如在夜晚,把地上的麻繩看成是蛇一樣。境雖現見,量則全非,就是對于現前的境界不能現知明白照了,因爲現前的境界是一種虛幻境。因此,這似乎是現量,而實際上卻是非量。這是非量的一個內容。

  從具體的事例中舉瓶衣與五取蘊身來說明這個似現量:第一,瓶衣,如能現見的瓶衣等這樣一些外界的事物,本是屬于四大種所造色,它們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基本元素所構成的,可是我們常人卻總認爲,這瓶衣等是各有其不變的實體的,這種錯誤的認識就是似現量。第二,五取蘊身,我們有情衆生的生命,本是由五蘊假和合而有的,然而我們凡人常人很難明白這個道理,于是,就把這個能現見的假和合認爲就是“我”,起人我執,進而有我所執,這就是非量,是似現量。

  A2、間接的

  B1、比量,anumāna

  比,是比類,對于不能現前的事物,要想知道它、了解它,那就必須要透過已經知道的無誤的事物與道理,透過正確的名言概念,經過一番比類推理、邏輯推理,從而就可以得到對事理的正確的認識了解,推度而知、解義無謬,這就是比量。如見遠山上有煙生于空中,于是就可推知此處一定有“火”。這就是正確的比量推理。所謂“果智無差”,就是指通過推理而得到的正確的認識,必須契合于真實的事理。

  關于正確的比量推理,這裏可舉出叁個能畫成圖形的例子:如“山中小廟”、“踏花歸來”及“林中酒肆”。

  B2、似比量,ānumāna

  此中的“似…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