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P10

  ..續本文上一頁經梁先生介紹,進入支那內學院,隨歐陽竟無學佛學,深研法相唯識。與呂澄、湯用彤等是同學。1925-1927年,在內學院法相大學預科講授佛學。1929-1942年,在四川的南充、成都、內江等地講習佛學,並撰寫了不少的佛學著作。1943年,到武漢大學講授《佛學概論》。1957年到北京,被聘爲中國佛學院的佛學教授,講授自編著的《佛學概論》。王恩洋他是一位著作宏富的唯識大家。

  二、古今人有關注釋《八識規矩頌》的版本

  古

  《八識規矩直解》明·智旭

  《八識規矩淺說》清·行舟

  《八識規矩略說》明·正誨

  《八識規矩通說》明·德清

  《八識規矩補注》明·普泰

  《八識規矩補注證義》明·明昱

  《八識規矩頌注》清·行舟

  《八識規矩頌解》明·真可

  《八識規矩論義》清·性起

  《八識規矩纂釋》明·廣益

  《八識義章研習抄》日本·珍海記

  今

  《八識規矩頌貫珠解》範古農述

  《八識規矩頌講話》慈航法師

  《八識規矩頌講記》演培法師

  《八識規矩頌釋論》王恩洋

  《八識規矩頌注釋》佛瑩法師

  《八識規矩頌講錄》太虛法師

  第叁節 學習此頌的意義何在

  王恩洋先生在其頌釋中,依據有無第六意識,也就是他所說的“心”,而將宇宙間的事物分成兩類,一是無“心”的礦植物等,這是生命流轉者的資養之具,是有情衆生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自然環境。一是有“心”的有情衆生,就是有知覺、感情、意樂等行爲的衆生。又就有情界來看,其“心”力又有勝劣強弱之分,這又有兩類,一是劣的、弱的、惡趣衆生。如畜生、動物,雖也有高低之分,有的似乎也有社會組織,然而其知覺不越乎當前的環境,情感不及乎異類有情,生死存亡純受天然淘汰宰治,並且,根本不能出其心智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另一類是心力強勝的善趣衆生,在這裏不就潔淨、自覺的聖者言,唯就染汙的、不自覺的凡夫來講。這一類衆生,智慮甚遠,知覺、情感、意樂不限于一時一地、乃至一人之身,可通過共同的努力,提高共業的水平,可以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物質環境得到改善,可以使我們的社會環境得到淨化。就個人來講,可以通過“正心誠意”及種種的修行方式,使自己逐漸由不自覺達到自覺。

  關于自覺不自覺,就文化傳統的特點來講,王先生認爲西方文化較注重于物質的創造,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東方文化較注重于自心的修養,注重于自心的淨化與提升,以征服自己的內心世界。但是,就整個人類而言,不是都能自覺的,就是說,一般人的心態,基本上都是處于閉塞與流蕩的情形之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家常常都是本著自己的不自覺的情見、私欲和習氣來待人接物。這些情見、私欲和習氣,使得我們的心靈的天地中,憑空增添了許多壁壘、障隔,于是就閉塞了通往聖潔的心路。也正因爲心路是閉塞的,所以一般人一旦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時,心靈就會出現巨大的流蕩現象,向外做強烈的攀緣。值得慶幸的是,常人雖然是閉塞的、流蕩的,但卻都有這樣的一個心願,要求心靈得到升進的意願,開啓閉塞的心,凝聚流蕩的心,都有見賢思齊的心理傾向。然而,我們對自身的心理結構都不能了解,又怎能談得上開啓與凝聚,所以,這就要求借助于一面鏡子,借助于佛學即一切的經論,特別是唯識,現在所講解的《八識頌》,通過這樣的一些鏡子來認識自己的凡夫心態,以樹立如理如量的正知正見,然後通過切實的修行實踐,逐漸由不自覺到自覺。

  第四節 關于頌文講解的順序

  唯識學透析人類的心識,將之分成四類: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此《八識頌》就每一類,用叁頌來闡說;又細分之,前二頌明有漏雜染識,後一頌明無漏清淨識。有鑒于此,于是就把《八識規矩頌》分作兩個部分來講解:第一,染,順轉雜染分,即每一類心識的前二頌。這作爲講義的第二篇。第二,淨,逆轉清淨分,即每一類心識的最後一頌。這作爲講義的第叁篇。

  第二篇 順轉雜染分

  此中的講解順序是:第六識→前五識→第八識→第七識(每一類心識的前二頌)。如此安排,那是因爲人類平常能覺察到的心識,多半是第六識,唯有第六識才具有自覺反省的作用。如我們凡夫衆生所表露出來的種種思想,各種各樣的情感,這些無不都是由第六意識所使然。又世間上的種種學問,不同時代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哲學,如此等等,都離不開這第六意識的構畫。甚至我們學佛修行,禅定功夫的不斷升進,精神境界的不斷提升,都需要借助于這個第六意識。正因爲意識有如此衆多的原因,正因爲有漏的第六意識最顯明、最易爲我們所覺察,所以要把有漏的第六意識安排在最前面來講,因爲常人、凡人的認識規律總是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的,之所以這樣安排,那只有一個意圖,就是爲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這有漏八識的內容。

  又若單講第六意識,那還遠遠不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是靠意識來應付生活,而且更需要前五識,因爲如果完全離開了前五識,那麼我們的生活情景是不可想象的,那可以說完全是處于黑暗的世界之中,那就還不如一個眼盲耳聾的殘疾人,他們還有正常的觸覺、味覺、嗅覺。所以前五識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須有的,有了前五識,加上意識,我們才能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又實際上,意識所加工處理的原始信息、原始材料,基本上都是來自于前五識,是通過前五識攝取外界的種種信息,送之于意識加工處理、明了認識,于是我們才會知道前五識所攝取的都是些什麼東西、什麼內容。因此,必須要有前五識與意識的配合,我們才能應付日常生活,才能算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在第六意識之後,就應接著講解前五識。

  在前面百法中講過,前五識所分別的、所了別的是五塵境,而這五塵境的總和,即是器界。這些都是真實有的,實實在在的。如現在我們都能看見的黑板,這是長方形的,是黑色的,正因爲在這面牆上實實在在真挂著有這塊黑板,于是才有眼識配合著意識,使我們了解到這一一塊黑板。我們之所以能作這樣的分別,那不是單憑著個人的前六識所顯現,還需要在前六識之外,有一真實的黑板存在,有種種事物的存在,于是我們才能對外界的事物生起種種的認識、種種的了解分別。如此說來,既然有獨立于前六識之外的宇宙天地、種種事物,那麼,試問,這豈不是與唯識的道理相違背嗎?豈不是承認識外有境嗎?然而事實上並沒有這樣的過失錯誤。雖然宇宙天地中的種種事物獨立于前六識之外,但它們是屬于第八識的範疇,是第八識的相分,是屬于第八相分境中器世界的內容,所以它們仍然是唯識的,而不是心外之境。故此,接著前五識之後,就應講解有漏的第八識。

  又從第八識內變根身、外變的器界上來說,有情衆生的世界本是互相交遍、同類相似的。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對外界的感知領受就本應該是一樣的,然而事實上卻不是的。我們大家雖然能同見一種色、同聞一種聲,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其所感所覺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同一明月,李白心情愉快時,在他筆下寫出來的是“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心緒紊亂時,卻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商隱心境歡快時,看到的是“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婵娟”的樂景,而郁郁寡歡之時,也會産生“夜吟應覺月光寒”的悲涼感受。其之所以不同,這體現出人與外物的隔別,物我的隔別。

  又一般的凡夫衆生,常常據世間之物爲己有,以我爲中心,以情見爲中心來待人接物,來處理日常的生活。我們凡夫衆生常常講究要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尊嚴,不允許他人有絲毫的冒犯。這所謂的尊嚴與人格,是由凡夫衆生的虛妄的情見所引生出來,並過分地執著。遠不是極高層次的精神人格,不是一種超塵脫俗的精神。由這低層次的情見所生發出來的種種,體現出人與人之間、人我之間存在著自他的隔別,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靈的隔閡。于是,在這裏就提出一個問題,這種物我的隔別、自他的隔別,在有漏的八個心識中,是由哪一個心識所引起的?唯識認爲就是這個有漏的第七識。有情衆生生命的成立、自我的發展、人格的表現,都是依這有漏的第七識而有,由這第七識可以對以上那些內容有一個充分的解答與說明。故此,接著有漏的第八識,最後應該講解有漏的第七識。

  綜上可知,前六識是比較容易覺察了解的,後二識是兩個很難知曉的心識,然而,要明了佛法的宇宙觀,非了解第八識不可,要明了佛法的人生觀,那就要了解第七識。又由于這兩個心識微細難知,所以在講解的順序上,先就凡夫的染心,順其心理結構,以粗顯易知的心識爲起點,然後再層層深入,透過教理,分析講解那深奧難知的心識。

  第一章 前六識

  前六識與第八識、第七識不同,因爲後二心識恒時現行,而前六識則有間斷之時,如在五無心位。又前六識皆緣的粗顯易知的境界。所以,自古以來,在很多唯識典籍中,常將意識與前五識作爲一類——即前六識。

  第一節 意識 manovijn~anam

  性①量② 境③

  | |  |

  叁性叁量通叁境,

  叁界輪時易可知。-界地④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助伴⑤

  性界受叁恒轉易,┬助伴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爲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業用⑥

  一、議說第六意識

  在八個心識中,意識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樞紐,它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能思維、能感受的心。

  其所緣的對象無限的廣大,一切法都可以作爲它的所緣境。

  它不僅能了別事物各自獨具的特點,亦能了別某一類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特性,所以它有…

《唯識講義(正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