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九集)  201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百三十三页,我们从倒数第四行看起:

  「解脱光见《宋译》。《魏译》无之,故古诸师,未有注释」,没有注解。「但《魏译》中有炎王与无称两光,昙师赞曰: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三涂黑暗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又」,还是昙鸾法师的偈子,「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昙师这两首偈都是赞解脱,「神光离相、因光成佛」都显解脱光的自觉之德。从这个地方我们能看到,古人翻译有时候有开合不一样,开,把一个光说成两个光;合,将两个光合成一个光,这在翻译里头常常看见的。因为这个本子是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本,所以像这些地方都交代得很清楚,让我们能生信心,不再怀疑,目的在此地。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经教最殊胜的是学了我们就会用,用在哪里?用在起心动念、用在日常生活、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全用得上,这个东西学了管用。如果学了用不上,那叫白学了,学它干什么?古大德教导我们,学以致用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会学的人他全用上了,那就叫证得,佛没有白说,我们真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所以一定要体会言外之音,这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他这个话中有话、意中有意思,你要体会这些,那就受用不尽,真学到了。

  昙鸾法师这两首偈里头,有两句话非常重要,前面是「神光离相」。光是智慧,我们于一切相不执著、不分别,智慧就生起来;执著、分别,智慧就没有了。智慧没有了,你学到的是什么?学到是常识,学到是文字,文字里面你都学到了,文字外面你不知道。如果我们离一切相,经上后头还有一句话,即一切法,你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智慧,这才能开悟。光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不着相来的,这个离相就是不执著相。不是不要相,不是远离,那你就又搞错了。所以说即相离相,就在现象当中学什么?学不执著、学不分别。行吗?行,真行。那如果有些恶人、坏人来找我们,我们不分别、不执著,他会不会伤害我们事情?不会的。为什么?他要伤害,佛菩萨、护法神就把他调走了。所以,我们只用一昧真心来待人,我们这个真心念念感动诸佛菩萨,念念感动护法神,他们来照顾,我们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跟一切众生结最好的善缘。他纵然是坏人,来捣蛋、来捣乱的,将来护法神把他送到地狱去,我们还要救他。为什么?他本性本善,他本来是佛,只是一时迷惑做错了事情,可以原谅。只要他忏悔、只要他认错,就是好人。我们要用这种心,一个真心,一味真心处事待人接物就对了,这叫真学佛,你真学到了。

  佛眼睛当中,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五逆十恶、毁谤大乘的那个也是佛菩萨。他为什么干这个事情?一时糊涂,道理就在此地。那不是他的真心,是他的妄心,他的烦恼习气在支使他,他做不了主。他决定有回头的一天,为什么?他本性本善,他本来是佛。只是回头有早晚,有些人回头得快,有些人回头得慢;再慢,无量劫之后还是会回头。所以我们要一味真诚、慈悲、清净、平等心来待人接物。无论干什么坏事都不要放在心上,我们心上不收这些负面的记忆。不但连负面的我们不收,正面的也不收,因为正面的记忆我们要是不放下,将来三善道受报。是不错,三善道,最大的福报做帝王,再大的做天王。帝王、天王有没有过失?还是有。唐太宗是个好皇帝,也有过失,造地狱罪,还是要到地狱受报。所以要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这种果报不受,我做天大的好事我也不想生天,这就对了。我们到哪里去?我们到佛国土去,哪里有佛我们到哪里去。天上没佛,我们不去,二十八层天都没有佛。有佛国土里面我们自己才成得了佛,没佛国土只是享福,成不了佛,不能破迷开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佛就没有白学。

  第二个,「因光成佛」。菩萨是怎么成佛的?光是智慧,是因智慧成佛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外面的,只要把障碍除掉,自性智慧就透出来,那就叫成佛。障碍太多了,佛为了讲经教学方便起见,把这无量无边的障碍分为三大类,这个三大类是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华严经》上说三个名称,说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一桩事情,说法不一样,同样是一桩事情。佛告诉我们,放下执著,我们对于世间一切人事物不执著了,不执著是智慧,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就这么简单。放下尘沙,也就是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了,一味平等,没有分别,你就成菩萨。如果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修成了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妄想放下了,无明破了,这个人叫成佛。在我们的经题就是清净、平等、觉,佛是觉,菩萨是平等,阿罗汉是清净。我们今天修学,这三样我们哪一样得到了?这真功夫,这不是假的。

  我们的经题上有因有果,清净平等就是因,果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经题上有没有?有,前半段,你看「大乘」就是智慧,自性里头本具的无量智慧,证得了;「无量寿」是德,自性万德万能。无量无边的德行,第一个德就是寿命。这个我们容易理解,你说你智慧再大、福报再大,寿命没有了不全等于零吗?所以寿命重要,有寿命,智慧德才起作用,所以无量寿是第一德。西方极乐世界,佛无量寿、菩萨无量寿,每一个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统统无量寿。后面一个「庄严」,庄严就是无尽的美好,就是极乐。极乐里头包括智慧、包括德行、包括相好,庄严是相好。这个经题里头,把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因果都显出来了,就在一个题目里头就显示出来。这部经讲什么?就是讲极乐世界的因跟果。

  光是因,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要顶礼阿弥陀佛。这两首偈子都是赞叹解脱,解脱就是放下,也就是修.蓝博士讲的清除,打扫得干干净净。离相、因光成佛,显示解脱光自觉之德。「佛光第一、三涂蒙光」,这一句是显解脱光觉他之利益。佛菩萨一定是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是教学。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三十岁成道,就是智慧现前,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中断。所以,我们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于宗教不相干,他不是神,他不是仙,他是人。印度人称他佛陀,佛陀是什么意思我们得搞清楚,佛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了的人,称佛陀。我们中国不称佛陀,中国人称圣人,圣是什么意思?明白的意思,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了,这称圣人。凡人不明白,糊涂,圣人明白了。所以,明白了跟觉悟了,意思是一样的。当年翻译,为什么不把它翻作圣人?就是因为圣人里面的含义还不足以翻佛陀,因为佛陀的意思比中国圣人的意思更广、更深,找不到适当的字来翻。所以就保留着原音,佛陀,印度的音,再加以注解。中国这个圣人没有讲到宇宙的起源,没有讲到万法的由来,没有说到我从哪里来的,没有研究到这一层。佛里头有这个意思,所以它比中国圣人的意思要深、要广。

  第二个名词,菩萨。菩萨也是印度话,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菩提用一个菩,萨埵用一个萨,尾音都省掉了。印度人不怕麻烦,中国人喜欢愈简单愈好,所以我们称菩萨。菩萨,玄奘大师翻的叫「觉有情」。有情就是我们一般人,有情众生,有感情。但是他跟一般人不一样,他虽有感情,他觉悟了,他不迷惑。虽觉悟没有圆满,圆满就称佛陀,还没有圆满称菩萨。所以菩萨相当中国古人所称的贤人,圣贤。

  再下面一个有成就的,就叫阿罗汉,阿罗汉这是最低的、最小的成就,但是阿罗汉能够把执著放下。我们中国圣贤,执著都没有完全放下,这个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统统放下了。这一放下,六道轮回不见了,超越六道轮回,于是他们见到了十法界的四圣法界。这个很了不起,等于说是不同维次空间他能见到,他能够入那个境界。这些比中国高,中国古圣先贤知道有天道,知道有阴曹地府,但是不能去,阿罗汉能去。我们读《地藏经》,你看看光目女,母亲有难,这是个孝女,遇到一个阿罗汉。阿罗汉入定,到定中去观察地狱,看到她母亲在那里受罪,教她怎样修福,能够把母亲救出来。像这个,中国圣贤还做不到。

  所以,这就是翻译找不到恰当的字、恰当的名词,翻译佛经造了不少新字,你说「佛」这个字都是造的,翻经时候造的。佛也是音,中国有没有人字边的弗,弗是当否定讲的;释迦牟尼佛是人,印度人称他佛。就把这两个字拼起来,加个人字旁,这就是印度讲的佛。所以是新造的,佛教没到中国来,没有佛这个字,造了不少新字。我们懂得翻译的经过就了解了。所以,离相就成佛,你看离执著这个相就成阿罗汉,离分别的相就成菩萨,离妄想的相就成佛,就圆满了。这「离相成佛」。

  「放光普度」,这个光是什么?这个光就是叫人觉悟的。我们造一尊佛像、造一尊菩萨像供在那里,别人一看,这是佛、这是菩萨,那就是觉悟。如果对于佛菩萨表法的意思清楚,他觉悟就更彻底、更究竟了。譬如我们供养一尊释迦牟尼佛,大雄宝殿都是供养释迦牟尼佛,这个佛像在那里放光。新造的佛像启用,有个仪式叫开光。现在这个仪式有,但是意思完全颠倒了,现在变成什么?和尚替佛菩萨开光,不开光它就不灵。你们要是用逻辑去想想,那佛菩萨谁叫他灵?开光的人叫他灵,我不开光就不灵,那你拜它干什么?拜人就好了。我替它开光,我叫它灵就灵,叫它不灵就不灵,你应当拜我,不应该拜它。颠倒了!开光是什么?是佛开我们的光,…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