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三集) 2012/4/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六百八十九页第三行,科题「显德」。请看经文:
【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这是显示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些人,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菩萨都包括在其中,他们的『威德』,他们的『阶位』,阶位就是品级,『神通变化』。『一切天人』是讲十方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的天人。有些天人福报很大,即使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非常殊胜,忉利天以上,一层比一层福报大。他化自在天人,就是第六天,他们在物质上的生活可以跟极乐世界比美,但是威德、阶位、神通变化那就比不上。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们,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们的神通变化、他们的威德是跟法身菩萨一样,十方世界的天人不能够跟他相比。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上」,上面这段经文,显示正报。依报是环境,物质环境。正报是每一个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这是正报,完全讲自己。别人,别人是我的人事环境,还是依报。所以正报只是说自己本人,每个人对自己本人都是正报;别人,别人是我的依报,是我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是我的生活环境,就叫依报,依正两个字要搞清楚;是本人自己,这叫正报。「正报之威德品位」,阶位就是品位,「超世希有」,这个世是世间,十法界的世间,他们不能比。「威德者,威神功德」。为什么他们的威德那么大?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那么大的威德怎么修的?念阿弥陀佛修的。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自性圆满的德号,不是局部的,是圆满的。念这声佛号就念自性圆满的功德,你说这个功德天天累积还得了吗?功德的大小不在乎念佛多少,于那个不相干,在乎用真诚心,它就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跟自性圆满相应。心不真诚,心里面有怀疑、有夹杂,不能说没有功德,功德不圆满,有欠缺。所以印祖说,一分诚敬你就有一分功德,十分诚敬你就有十分功德,万分诚敬你就有万分功德。一念之间!有人一念万分功德,有人一念十分功德,什么原因?用心不同!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这个心,有圆满的,有不圆满的。圆满的是什么?我念佛的时候真心,万缘放下,不念佛的时候心就乱了,还是妄念纷飞,这个不圆满。圆满的真心,念佛是真心,处事待人接物全是真心,这个真心是圆满的,这个真心念念有不可思议的威德。我们自己不知道,别人真正有德行的人、有功夫的人、有学问的人能看得出,普通一般人看不出来。天神、鬼神能看出来,诸佛菩萨都知道,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了,为什么不用真心?用真心的人就是阿惟越致菩萨,用妄心的人就是六道凡夫,你愿意搞六道轮回,还是愿意作佛菩萨,都在自己一念,于任何人都不相干,自己对自己要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心。为什么有人用圆满的真心,有人做不到?这个问题就是你的认知究不究竟,你对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的真相,诸法实相,你认识多少,问题在此地。
章嘉大师所说的「看得破」,你看破多少?全看破了,你纯,圆满的真心;局部看破了,不是圆满,你真心里头掺杂着妄心,就这么个道理。于是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体会到,能够悟到,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不中断,用意何在?目的何在?帮助我们看破!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宗门教下,都要以经教为基础。唯一特殊的是禅宗,禅宗依旧没有离经教。禅宗下手靠参究,不用经教,但是大彻大悟之后,一定要看经教,用经教来证明他所悟的是真的还是假的,要根据经典。他所悟的跟经典所说的相应,那是正确,正知正见;如果所悟的理跟经上讲的不一样,那就是邪知邪见。所以,禅宗是悟后再看经、再听讲,跟教下不一样,教下是先从经典上下手,这是两种完全不相同的方法。
在中国佛教自己称宗教,宗是禅宗,除禅宗之外,其他的九个宗都叫教下,都叫教。换句话说,教下是依经典,由浅而深,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顺序,先小学,阿含十二年,再中学,方等八年,然后再大学,般若二十二年,最后研究所,法华八年。按这个顺序,依次循序渐进,不能够躐等的。所以佛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是他的弟子。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一定要依这个顺序。佛教传到中国来,应该是七百年,唐朝时候,祖师大德们不学小乘了,改了,改用儒家、道家,他们的经论代替小乘经典。改得好,为什么?儒跟道都是中国本土的学术,我们学起来有感情,特别方便。它的作用确确实实代替了小乘,真管用。我们看唐朝到今天一千四百年,这个一千四百年当中,宗门、教下多少成就的人,那就说明这个改是可以的。
现在麻烦来了,小乘不学,儒也不学,道也不学,一下就来学大乘,所以学一辈子都没有成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你不听话,不能怪佛菩萨,怪自己。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劝导大家,要用儒释道的三个根,做我们学佛的扎根教育。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有《弟子规》的基础,还要学一部儒家的经典。经典,最方便的、最直接的,可以代表儒家的,朱熹编的四书,这是儒家根本的经典。朱夫子编这部书的理念,我猜想他是从《华严经》得到的灵感。为什么?很像《华严》。《华严经》有佛法最圆满的理论,在《华严》里头,有最精密的方法,也在《华严》,末后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怎么学习,把修学的样子做出来给我们看。也就是说,把佛陀教给我们的理论方法,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落实在工作,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全用得上。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用得上,表演给我们看。方东美先生赞叹这部经,他说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他所看过的这些哲学典籍,认为《华严》是登峰造极,真正的圆满,这真正不可思议。
四书,《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就是五十三参。《论语》里头由孔子表演,孔子如何将中庸之道、大学的方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圣人表演;孟子是贤人表演。《华严》是用一个善财童子,四书是两个,一个圣、一个贤。你看他们怎样把中庸,中庸之道在佛法里头讲中道,二边不着,用中道。《华严经》上为我们讲的方法,方法,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方法,层层向上提升,达到究竟圆满。对这个东西你要不熟悉,你怎么个修法?你怎么会成就?所以,儒、佛确实有大道,它的东西有体系,完整的。像办学校一样一条龙,从幼稚园到研究所,当中没有缺,没有断掉的。佛法称为菩提道。
学习最重要是扎根,今天佛法衰了,儒释道全都衰了,衰在哪里?我们把根丢掉了。儒,《弟子规》没有了;道,《感应篇》没有了;佛,《十善业道》没有了,三皈、五戒、十善没有了。所以修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念佛人我们送往生,这个往生,那个往生,真的往生吗?有什么凭据?通灵人说的。通灵人行吗?是真是假?依旧是个问题。什么样才叫真往生?预知时至,临走的时候告诉大家,佛来接引我,我跟佛走了,那是真往生;不是他亲自告诉人的,都有问题。亲自,走的时候,这么清楚、这么明白,那是大福报,人生究竟圆满的福报,给你交代得清清楚楚:我看到阿弥陀佛了,佛来接我,我跟他去了。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这个里面往生的人,许许多多都是临终交代很清楚,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一点都不迷惑。
由此可知,临终最怕,我们现在的名词叫老人痴呆症,跟他讲什么他都不知道,他自己亲人都不认得,这个麻烦就大了。这个人走的时候,怎么助念都没有多大用处,还是随业流转。助念的好处是什么?他在恶道里头减少痛苦,只得这个利益,没有把他提醒。提醒,临终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一念真想到极乐世界,就决定得生。人最后那一念,是决定他到哪一道去。所以学佛,平常不享福,把福报留着,福报留在最后,最后那一念清清楚楚,那叫圆满的福报。活的时候福报再大,临终糊涂,一切完了。为什么真正修行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他不享福,把福报留在最后?最后临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时候他可以自己选择我要到哪里去,迷惑就不行了。怕他迷惑,所以临命终时助念提醒他,也得他要清楚才能接受,他要是迷惑,老年痴呆症就很难接受,很难讲了,到哪里去了就不知道。这桩事情是大事,非常非常重要。
注解里头说得好,接着讲「神智洞达,威力自在,住正定聚,决证极果,故云威德无比」,这是真无比!学佛的人对这些不能不留意、不能不重视。千万不要重视身体,不要重视自私自利,不能重视名闻利养,不能重视五欲六尘的享受。什么原因?重视这些东西,增长五欲,增长贪瞋痴慢,对你没有好处。这个东西要放下,世尊为我们做榜样。释迦牟尼佛可以说一生,从离开皇宫之后,十九岁离开他的家庭,那是个荣华富贵的生活,他就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苦行僧的生活,一生不改变,他给我们做榜样。为什么?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习惯这种生活,慢慢的念头都没有了。这就是经文当中常常说的「住正定聚」,这才叫做纯净纯善,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住正定聚,神智洞达,威力自在,住正定聚。心住在正定聚,就决证极果,决定成佛。换句话说,我想决定成就,我真的想往生,真的想见阿弥陀佛,凡是障碍我们往生见佛的统统要把它断掉,我们这个路才走得通,才真有把握。
二0一二马雅灾难预言,有人问我对这桩事情怎么看法,我说这是好事,不是坏事,特别是对我们念佛人。好在哪里?好在让我…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