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它可以做衣服。
古印度的衣跟我们现在的不一样,印度的衣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没有裁缝的。我们中国古时候也是这样的,以后慢慢才有裁缝,才有上衣下衣。古时候下面一块布围起来,裙子,上面一块布披在身上。印度到现在还是这样的,我们看印度、看西藏出家人的衣着就能知道。我最近也有一个藏密的法师送我一套他们的服装,我们这一看完全明白了。佛经上说的衣都是这些。如果像我们衣服有裁缝,有袖子、有裤子,那挂在上面不好看。他们这个衣挂起来就像旗帜一样。所以这个衣可以做装饰品。妙,就是因为它撞击的音声,在我们这个世界风铃,风吹让它撞击,发的声音很美妙。在极乐世界处处都是这样美的,而且你细听,里面都在说法。
「苦、空、无常、无我是四谛法中,苦谛之四相。新译为:非常、苦、空、非我」。新译是玄奘大师的翻译,旧译是玄奘大师以前的翻译,翻为苦、空、无常、无我,玄奘大师他是直译,完全依照梵文直译。古时候意译的还是多,意译,我们最喜欢,容易接受,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几乎都是意译,早期安世高翻译的也是属于意译,就像中国人自己写文章,很适合中国人的意愿。《俱舍论》第二十六卷说,「待缘故非常」,这一切法的起来,兴起,一定要缘,没有缘,法不会生,必须要缘具足它就会现相,所以这个现相是无常的,非常就是无常。现在我们对于无常或者非常有了概念,跟佛所说的意思愈来愈近。所有一切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全都是波动产生的,缘就是波动,就是它动,什么动?心动。心本来是不动的,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告诉我们,「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就是真心,真心永远不动。那我们说怎么动的?动是妄心,妄心是阿赖耶,大乘教所说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这都属于心法。
八识五十一心所是相宗用归纳的方法,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它说为八类、五十一类,便于教学。实际上,心心所是无量无边,怎么只有八、只有五十一?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认为教初学六百六十太多,不容易记得住,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称为百法,《百法明门论》这么来的。所以百法展开就是《瑜伽师地论》的六百六十法,再展开就是一切万法,一切法的归纳,是这个意思。所以百法就是一切法。百法再归纳,归纳成五大类,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又分为这五大类。色法是物质,物质又分为十一类,眼、耳、鼻、舌、身五类,色、声、香、味、触、法,一共十一类。因为法里头有心理的也有物质的。所以色法十一类,五根、六尘。用这种方法教学就方便多了,初学也有方法下手。这些法全都属于波动,现在科学家发现了。
佛在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最明显的相就是物质现象,所以今天科学家就从这下手,物质到底是什么?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用科学四百年累积的经验成果,这些离不开高深的数学,从数学里头发现有此可能,有这个可能,然后用科学仪器来证实,来证明它。佛给我们讲物质现象,也是用分析的方法,把这些物质分得愈分愈小。佛经上举的例子是讲微尘,这一粒尘土,很小很小一粒尘土,眼睛好的人能看见,牛毛尘。牛毛比较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尘土,附在它尖端上不会掉下来,可见得它很小,大了、歪了它就掉下去了,非常非常小,这一粒尘土。你把它竖过来它也不会倒,它有吸引力,像地心吸力一样,它不会倒。这样的尘,以这个为单位,把这个牛毛尘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细了,羊毛尖端上它可以站得住。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就这样七分之一、七分之一往下分。
兔毛尘七分之一就变成水尘。水有密度,但是在显微镜里观察,它还有空隙,这一粒微尘能在这空隙里头畅通没有障碍,它小。这一粒微尘再分成七分之一,这金尘。金属,金属的密度很大,但是还是有空隙,在高度显微镜下去观察,金属的构造依旧有缝,这一粒尘在它缝当中走来走去,没障碍。这一粒微尘再分,再分七分之一叫微尘,佛经上讲的微尘。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见到,叫微尘。这微尘是不是原子?或者原子里面所说的电子?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这个微尘还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大概色聚极微就是现在科学家发现的基本粒子、夸克这类,这类的范围很大,基本粒子有几十种,夸克也有几十种。它还可以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物质里头最小的,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就是虚空。所以极微之微也叫做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了,它一分就没有了。这个东西被科学家发现了。
极微之微,佛说八地以上他见到了,八地菩萨,八地上面九地、十地、等觉,成佛是妙觉。菩萨的阶位五十一个,上面那个是佛的位置,总共五十二个阶级。最高层的五个阶级,他们能看到极微之微,也就是能看到邻虚尘。物质的真相,所有物质都是它组成的,所以《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那个一就是极微之微,一切物质现象统统是它组成的。现在这个东西被科学家发现了,科学家再把它分,这一分,真的物质没有了,看到什么东西?看到是意念波动的现象。于是科学家这个发现,这是科学重大的新发现,原来物质是假的,物质是意念波动产生的幻相。
我们在前面学过天台大师十乘观法,第一条里面教我们观不思议境界,这一观要成就,就成佛了;这一观观不成,就用第二、用第三,慢慢用下去。大概博地凡夫十种观法,在今天讲未必有成就。这个就是修行难,我们的根性太差,佛祖这些方法他们能用,我们用不上,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所以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个方法之外别无二路,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经教可以看,知道它博大精深,让我们对它尊重、仰信,可是我们真正修行要想成就,那就是真信、真愿往生、老实念佛,除这个方法,没有第二个方法。
今天说无常无我,我们的确得到科学新的报告,我们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对这个事情没有怀疑了,佛所讲的跟科学家所证明的完全相同,物质现象是假的。德国普朗克博士说,这个人已经不在了,说这个话,大概八十年前,他还在世的时候,根据他的研究,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怎么来的?物质是念头产生的幻相。十乘观法是智者大师说的,教我们观不思议境界,他说大乘教里头把一切法归为两大类,色、心,现在科学家也是这样分法,一个是物理,一个是心理。色是物理,心是心理,分为这两大类,古今相同的。但是今人不如古人,古人后头有解释,分为色心两大类,色由心生,这句话今人没说出来,不知道。
色从哪来?色从心来的。近代量子力学家证明了,物质现象确实是从意念波动产生的,不是真的,波动就有,不动就没有,无常。色由心生,后头有一句总结「全体是心」,这一句话太重要了。这后面这两句话科学家没说到,科学家今天说到色由心生,但是后头总结他没有,全体是心,他没有说过这个。所以佛法的确比科学高明。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最高峰,我们看到现代科学的成就,让我们体会到,大乘佛教,不但是哲学最高峰,也是科学的最高峰,高峰到究竟之处就是真如自性,见性成佛。那佛是什么意思?就是把科学跟哲学终极的目标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人叫佛陀。换句话说,佛陀是什么意思?是究竟的哲学家,是圆满的科学家,到他那里达到究竟圆满了,这个人称之为佛陀。
所以我们今天看苦、空、无常、无我,或者是非常、苦、空、非我,概念深了,踏实,不再有怀疑。《俱舍论》给我们解释为什么叫非常,因为一切法靠缘生,全靠波动,所以它非常、无常。确实,这个念头波动的频率,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这波动频率,所以是无常的。每一次的波动,八地以上的菩萨看到物质现象,这物质基本现象,这个物质现象里头圆满具足五蕴,五蕴者,色受想行识,这么小的物质它具足。让我们想起《心经》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个五蕴是指什么?是物质现象的基础,是这个东西。极微之微五蕴皆空,那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说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明白了。
《般若经》最后的结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证实了,这才是诸法实相。证得诸法实相,通达诸法实相,这个人就称之为佛陀。科学家虽然是用科学技术发现了,不得受用。跟八地以上菩萨不一样,菩萨看到了,得用,得受用。为什么?他不再受这些现象所束缚、拘束,因为他知道这些现象是假的;换句话说,他不会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统统放下,这就得受用。科学家没放下,他还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法执、就是我执。我没有放下,有我执;法没有放下,有法执。有法执,凡夫,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菩萨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全放下了,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没有了是什么东西?没有了就叫一真法界出现了。所以诸佛菩萨、法身菩萨他们住一真法界,他得一真法界的受用;科学家没得到,哲学家也没得到,这大大不相同,由这里看出佛法之高明,佛法真的是无上。
你看待缘,无常的。「逼迫性故苦」。你为什么受逼迫?因为你不知道它的真相,假的以为是真的,你受它的逼迫,苦就有苦受。譬如我们的身体,你不了解它事实真相,你受这个身体的系缚,好像绳子一样把你绑起来,把你捆绑起来,你不得自在。见闻觉知统统都放在心上,心是什么?阿赖耶,阿赖耶是资料库,全收在资料库里头,常常调出来看看,这个是苦,这就是逼迫,你受这个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是违背,跟你所见的不一样,你所见到的是有,而事实它根本不存在,这个有不存在,…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