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九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三页,从第五行看起:

  「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接着我们看下面。下面解释,「释曰:菩提真正之本体,契理,则无一切相。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这一句在本经里面常常看到,常常看到就是多次重复;换句话说,非常重要的概念,不能够没有。这所说的就是自性、就是真心,人人本有,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个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可是我们六根接触不到,我们的心念也想象不到。它没有离开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它都在。什么人能见到?明心见性的人能见到。为什么?明心见性的人,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完全用的是真心。真心见到真心,妄心见不到真心,起心动念是妄心,见不到真心,原因就在此地。所以这解释前面说,菩提真正的本体,就是平常所说的契理,契入理性,理性就是真性,则无一切相,这个里头所有一切相都没有。心地清净确实是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没有一个妄念,这是真心,这是理体。理,实际理体,即真如实相,都是真心、本性的名称。

  所以「行人」,修行人,「若作相以求」,就是你着了相,着相就是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真心就不见了,你所用的全是妄心。妄心里面有什么?妄心里头有记忆,就是你阿赖耶识资料库里头所有的东西它都会现行。你用的这种东西,不是用的自性,自性里头,这些东西统统没有,干干净净。我们要常常记住惠能大师开悟对五祖的报告,只有五句话。第一句话,是自性「本自清净」,就是一尘不染;第二句话,「本不生灭」。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都是波动现象,波动现象就是生灭现象。本无生灭,它没有波动现象,所以波动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第三个「本自具足」,这是性德,不可思议。它什么都没有,它什么都能现,什么都能变。这是自性里头不可思议的,无法想象的,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的德能,具足无量相好。就好像我们作梦,我们从梦中可以体验到一些。我们知道作梦的意识什么都没有,但是它能够现梦中境界,梦中境界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

  我们从这个道理,慢慢就能够想象得到极乐世界不思议的境界。为什么极乐世界一切现象都随心所欲?心念什么它就现什么。梦中可以现这个相,在极乐世界为什么不能现?实际上这些奥秘,佛法里头甚深的奥秘,也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只要细心的话能体会得到。但是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我今天想做个什么梦,没有办法,梦,自己做不了主。但是极乐世界是自己可以做得了主的。我们在极乐世界,想想我们从地球过去的,现在地球什么样子?这个念头一动,地球就现前,你就看得很清楚。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现象都是随心能现,所谓心现识变。所以对于自性,修行人不能够起心动念,不能够分别执著,菩提你就见到了,智慧就现前。你看「意存菩提之果」,我心里有个念头,想求菩提,错了,求不到。我想个方法来求菩提,这个方法求不到。为什么?把这个念头打断,菩提就现前,就这么回事情。底下这句话说,说得好,起心动念都是法执,「即是作相」,作相就是一般《般若经》上讲的着了相。这一着相,「自离于理体之实际」,于理体实际,就是自性,也就是菩提,跟它距离愈来愈远,「故云不当理实」,理是自性,自性是真实的。「此人则远离于菩提」。菩提真有,不能有心去求,也不能无心去求,有无二边都不着,它就现前,你就能见到。

  「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在理上一定要如如不动,菩提就现前了。清净心现前,菩提现前;如如不动,菩提现前。说「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修行,无论修哪种行门,只要不着相,跟菩提就相应;修行要着相,跟菩提就相远了,这个东西就是不能执著。前面说得很清楚,佛对这桩事情讲了几十个名相,为什么说这么多?用意教我们不要着相。不要著名字相,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着相就错了;不着相,了解名词里头的意思,这就对了。佛说这些名相,最重要的意思是让我们了解这个名相的含义,不执著名相。名相随便怎么说都可以,理不变、性不变。所以名是假名,性则是真实。

  「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大智度论》里头说的这个话,如果有个人他见到般若,般若没有相,他怎么会见到?他说他见到了,见到是烦恼,这个缚是烦恼的代名词,他就生烦恼了。「若不见般若」也是被缚,为什么?见,起心动念了;不见,也起心动念了,所以全都错了,与般若不相应。般若就是智慧,般若就是此地讲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觉悟的反面是迷惑,起心动念是迷惑,分别是迷惑,执著是迷惑。所以我们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菩提就现前,般若就现前了。虽现前,清清楚楚,不着相,一着相又错了,就迷了,不能着相。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穿衣吃饭之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其中,就是迷惑而不认识。佛菩萨他们比我们厉害的就是他们认得很清楚,他们决定不起心不动念,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都不起心不动念,都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实报庄严土的境界,诸佛菩萨一真法界的境界。

  「龙树菩萨释曰」,他解释的说,龙树菩萨这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说,「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这四句是什么?第一句是有,第二句是无,第三句非有非无,第四句亦有亦无。无论是哪一句,你都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就错了,这就是烦恼。离四句,纵然说这个四句,心理上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那就对了,就解脱了。这是非常微细的一个念头都不能有,有念就是凡夫,有念就是迷;再细微的念头,只要有就迷了。所以我们迷失自性,怎么迷的自己不知道,真迷了。佛在这些经论,四十九年所说的,都是帮助我们从迷惑当中觉悟过来,这叫佛事,这叫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悟的方法,佛事是觉悟的大事,如何从迷,迷惑觉悟过来。通常佛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觉悟?开示,开就是讲经教学,示就是自己做榜样给我们看。开是耳根,示是眼根,让你看、让你听,你才会觉悟。

  这下面解释,「不行而行,即无求而求」,反过来,行而不行,求而无求,就对了。求是什么?是事,无求是理。事上求,心上没有求,理是属于心,最重要在这个地方。「虽知理体无求,菩提无得」,我们还是认真修行,修六度万行,从这个里面感得菩提。譬如说我们修十善,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属于事,要不要做?要。我做这些事,用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落印象,这个事就是菩提。为什么?心里头不着,心里头没有,事上一样做。事事无碍,理事无碍,这是真正得大菩提的人。他为什么要在事上这样认真去做?是度化众生。众生没觉悟,得要用这个相去引导他,让他慢慢的在这个里头悟入、契入。菩萨是为度众生,必须要做出这个榜样,还要认真去教学。所以在菩萨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在众生,是有作而作,他不是无作,他作真的是有作。慢慢让他从有回归到无,这是教学的层次,逐渐向上去提升。不能不做,如果是真的不做,这个社会就乱了。知道这个东西假的,假的也要做成真的,假戏要真演,演得要逼真,才能够收到世间法的效果。

  从理上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从理上讲。明理的人行,迷于理、不明理的人不行,那就要真修、要真干。所以,「菩提无得,仍备修万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这个妙契中道就是觉悟了,在修行里头觉悟了,完全明白了诸佛如来作而无作。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为我们表演八相成道八十年。他老人家八十岁走的,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七十九岁。那个八十年表演,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是他,作而无作是让我们感到,我们从作而无作里头契入。看久了,慢慢看出来了,叫妙契中道。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在什么事情当中,突然之间开悟了,明白过来,「故能相感而相契也」。这个就是佛菩萨教学的善巧方便。

  「次者,《安乐集》依《净土论》指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先须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这个意思也说得非常好。《安乐集》依《净土论》,这个《净土论》就是《往生论》。《往生论》里面说,凡是想发无上菩提心,必须先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背的,这个要远离。第一个,「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这个念头要没有。不能有贪图享受的念头,贪图享受的念头与般若、与菩提相违背。于是乎我们就明白了,诸佛菩萨在常寂光当中,法界虚空界里头一切有缘众生,跟他都起感应道交;换句话说,我们起心动念,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意无意,佛菩萨全知道。这桩事情,前些年我们学过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那是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分六大段,前面三段跟我们讲宇宙的源起,万物的由来,生命的形成,我从哪里来的,讲得很清楚,比我们现在的哲学、科学讲得清楚,哲学、科学没讲清楚。

  哲学里面假设有个本体,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这个体生的。这体是不是真有?真有。体是什么,全世界哲学家到现在没讲清楚。佛法讲清楚了,佛法讲这个理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为什么科学跟哲学讲不清楚?因为科学家、哲学家没有证得。为什么没有证得?因为他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他没放下,所以他没有证得。法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