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三集) 2012/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八十九页第三行,经文:
【发菩提心。】
注解,三,『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本经之宗,三辈往生之正轨,故重见于本品也」。对于修学大乘,「发菩提心」是第一个要具备的条件。所以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常常可以看到,也就是多次的提醒,不断的提醒。为什么?我们没发出来,需要提醒。发出来之后也需要提醒,怕退失了,会忘掉。就是我们在六道轮回的时间太长,迷得太深,起心动念全是妄心。妄心修小乘可以,修人天福报没问题,修大乘就有问题,它就障碍大乘。菩提是觉,觉而不迷,妄心就是迷,菩提是觉,菩提是真心。《起信论》里面说本性本觉,本来是觉,现在变成不觉,妄心就是不觉。又跟我们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就说明本有是不生不灭,本无是生灭,不觉是生灭法,生灭法不能够成就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用真心。所以菩提心就非常重要了。
前面一品详细讲过,在此地再提醒我们,也提醒自己,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心;换句话说,真诚本有,不真不诚这本无,真诚是本有的。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觉,日常生活当中,对自己来说要清净平等觉。清净,没有染污,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就被染污。什么是染污?执著是染污,执著身见、边见、成见,执著有贪瞋痴慢。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是不是起分别执著?是不是有贪瞋痴慢?有喜欢的、有讨厌的这就不行。这个什么?这就染污,心不清净了。清净心里头没有染污,用《金刚经》的话说,没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这四相,这四相是染污;「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不平等。我们这个经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阿罗汉,平等是菩萨,觉就是佛,这里头是三宝,时时刻刻拿这个镜子来照自己。眼见色、耳闻声,在这个里头修清净,离开六根六尘到哪里修?没地方修了。
所以修行确实就在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没有执著的念头,没有分别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这叫真正修行,这是自受用。有自受用才有他受用,他受用是慈悲,悲是拔众生苦。看到众生苦,迷惑、颠倒、造业、受报,生起怜悯心、同情心,这是悲心。我们帮助他、关怀他,帮助他、照顾他,帮助他觉悟,这是慈心。慈是与乐,悲是拔苦,人要常常有这个心,这就是大乘菩萨心。净土是大乘教,是一生成佛的大法,所以古大德有很多肯定这个法门是一乘法,一乘法就是一生成佛;大乘是成菩萨,一乘是成佛。我们想一生往生,往生就是成佛,要在境界里头去练这个功夫,这叫真修。
第四「严持禁戒」。
【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这个注解里面说,这就是《观经》所讲的「具诸戒行」,或者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句话,三福里头说的,净业三福里面讲的。「盖无戒则同漏器,虽勤念佛亦难圆满」,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多少人疏忽了,所以念佛念了一生,最后不能往生。你要想他什么原因?不外乎这两句话。念佛念得很勤,最后不能往生,为什么?功德漏掉了。功德漏掉,最容易漏掉就是发脾气,自己一不高兴,一发脾气,火烧功德林,好不容易修习的功德,一个脾气就完了。功德没有了,福德有,发脾气,福德在,功德不在,功德变成福德。
所以,五毒要反过来,修什么?修不贪、修不瞋恚、不愚痴。不愚痴,我都清楚、都明白,染净、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智慧;如如不动是功夫,如如不动,清净心才能现前。定慧等学,又清楚、又不动心,这是真修行、真功夫。所以要会用。在哪里用?在生活上用,不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怀疑。傲慢、怀疑虽然好像没有前面贪瞋痴那么严重,但是孔子说得好,《论语》上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设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但是他有个毛病,「使骄且吝」,骄就是傲慢,吝就是吝啬。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就不必说了,这个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傲慢关系太大了,是菩提道上严重的障碍。
经教里面都教给我们,你看连《还源观》,《还源观》里面教我们「柔和质直」,这是讲态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我们「随喜功德」,教我们修随喜,「恒顺众生」,我们希望我顺从别人,不要求别人顺从我。要求别人顺从我,这个里头就有傲慢,要求我顺从别人。中国老祖宗说了一句话说得最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六祖大师教人「不见他人过」,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到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过,行善积德,提升自己;看到别人的过失,我们的清净心就被人家染污了。那我看到了怎么办?不要放在心上,这个方法好,不放在心上,心永远保持清净。我们功夫还不纯,保持人家善的可以,绝不保持人家不善的。功夫纯了之后,善的也不保存,真清净。是非、善恶、邪正心里头都不着,都没有。
如果到这个境界里面,念佛人讲功夫,最起码的功夫叫功夫成片,也就是初步的一心不乱就得到了。这虽然不是很深的,有这个功夫,往生就可以自在。自在什么?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就走得了,佛都来接引你。你功夫纯了,你烦恼、习气没断,但是功夫纯了,你说这多重要!人有这种功夫,在这个世间得自在了,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什么时候想走,佛什么时候就来迎接,自己的心跟佛心是通的,相应的,「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个道理我们很清楚,佛身在一切处,我们这一念相应,佛就现身,现身就在面前,不来而来;佛拿着莲花接我们去往生,不去而去。相上宛然,好像是有来去,理上绝对没来去,我们今天理跟事都明白了。理事明白了,对于往生这桩事情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就叫得大自在,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戒律,我们学净土的同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净业三福,这个总必须要记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三皈五戒、沙弥十戒够了,这些我们能够不犯,真的是弥陀弟子。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不忘阿弥陀佛,也可以说念念不舍阿弥陀佛,心上真有这叫真念,口上不念没有关系,心上真有。在什么地方培植?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要培养我们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最好的方法,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的,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物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你念念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这个看法是真的是假的,是有意是无意的?没有真假,没有有意无意,一切法是一体。阿弥陀佛是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现的,都没有离开自性。
好像我们看电视,电视里头的影像,频道众多,在外国有一百多个频道。频道的画面那是假的,为什么?它有生有灭。可是萤幕是真的,萤幕不生不灭。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就是萤幕。什么现象在屏幕里头出现,有没有离开屏幕?没有,离开屏幕,影像不可得,看不到。所以萤幕不生不灭,就是自性,所有一切的这些画面,那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真心在哪里?真心在相里头,在万相里头。万相在哪里?万相在真心里头,性相是一,性相不二,我们就懂得这两句话了。真妄在一起,是一不是二,虽然是一不是二,晓得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妄。妄不放在心上,真也不放在心上,你就真正见到真;把真放在心上也错了,真就变成妄。所以心里头总归一句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净土。
这就是戒,戒在我们生活当中,受与不受没关系,那是形式,要真修。以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你修一条,这条戒你就得到了。我学不杀生,连小动物我都不会伤害它,这条戒你就得到了。学不偷盗,决定不占别人丝毫便宜,宁愿吃亏、宁愿忍让,不占人一点便宜,这偷盗戒做到了。邪行,连念头都不生,要用这个功夫,有念头都不行。烦恼、习气很重怎么办?常常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我这一生唯一的一个目标就是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应当要具足,我不具足去不了。有这样的目标、这样的方向,戒律很容易持,一点都不难。习气才现前,立刻就化掉了,一句阿弥陀佛就化解掉,这叫功夫得力。什么功夫?念佛的功夫,念这句佛号真管用,真能把烦恼、业障化掉,这功夫。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饶益有情」,前面是自利,这是利他。经文:
【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要常常有这个心,这就是度众生的心,这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不可思议,大慈悲心跟佛相应,佛具足大慈悲。「饶益有情是菩萨利他行。如《普贤行愿品》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这一句重要。我们今天,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原因在哪里?原因在分别。你是众生,你不是佛,我对你不需要尊重,我对你不需要供养。这个供养里头,有尊重、有爱护、有关怀、有帮助,这都属于供养。我认为没有供养你的必要,这是什么?这就有分别,有自有他,不知道自他是一体。菩萨恒顺众生,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有在什么情形之下,菩萨不去帮助、供养这个众生?众生不接受,那菩萨就不去理他。不接受你要找他,他会反驳,他不但不生欢喜,他有怨恨,让这个众生造更重的罪业。所以他不喜欢,不去惹他,离他远远的。这就是经上所说的,也是一条戒律,「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不要叫众生生烦恼。叫众生生烦恼就结下怨,这个怨虽然很轻、很微薄,但是如果常常累积,就变成重大的怨恨。
菩萨往往从极其微细地方他下手,所以他心清净,心能真诚平等觉,平等觉是本性,是真心,回到清净…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