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叁集) 2012/6/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6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八十九頁第叁行,經文:
【發菩提心。】
注解,叁,『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叁輩往生之正軌,故重見于本品也」。對于修學大乘,「發菩提心」是第一個要具備的條件。所以一切大乘經論裏面常常可以看到,也就是多次的提醒,不斷的提醒。爲什麼?我們沒發出來,需要提醒。發出來之後也需要提醒,怕退失了,會忘掉。就是我們在六道輪回的時間太長,迷得太深,起心動念全是妄心。妄心修小乘可以,修人天福報沒問題,修大乘就有問題,它就障礙大乘。菩提是覺,覺而不迷,妄心就是迷,菩提是覺,菩提是真心。《起信論》裏面說本性本覺,本來是覺,現在變成不覺,妄心就是不覺。又跟我們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就說明本有是不生不滅,本無是生滅,不覺是生滅法,生滅法不能夠成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要用真心。所以菩提心就非常重要了。
前面一品詳細講過,在此地再提醒我們,也提醒自己,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心;換句話說,真誠本有,不真不誠這本無,真誠是本有的。自受用就是清淨平等覺,日常生活當中,對自己來說要清淨平等覺。清淨,沒有染汙,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就被染汙。什麼是染汙?執著是染汙,執著身見、邊見、成見,執著有貪瞋癡慢。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是不是起分別執著?是不是有貪瞋癡慢?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就不行。這個什麼?這就染汙,心不清淨了。清淨心裏頭沒有染汙,用《金剛經》的話說,沒有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沒有這四相,這四相是染汙;「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是不平等。我們這個經上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就是佛,這裏頭是叁寶,時時刻刻拿這個鏡子來照自己。眼見色、耳聞聲,在這個裏頭修清淨,離開六根六塵到哪裏修?沒地方修了。
所以修行確實就在生活當中,在生活當中沒有執著的念頭,沒有分別的念頭,沒有占有的念頭,沒有控製的念頭,這叫真正修行,這是自受用。有自受用才有他受用,他受用是慈悲,悲是拔衆生苦。看到衆生苦,迷惑、顛倒、造業、受報,生起憐憫心、同情心,這是悲心。我們幫助他、關懷他,幫助他、照顧他,幫助他覺悟,這是慈心。慈是與樂,悲是拔苦,人要常常有這個心,這就是大乘菩薩心。淨土是大乘教,是一生成佛的大法,所以古大德有很多肯定這個法門是一乘法,一乘法就是一生成佛;大乘是成菩薩,一乘是成佛。我們想一生往生,往生就是成佛,要在境界裏頭去練這個功夫,這叫真修。
第四「嚴持禁戒」。
【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這個注解裏面說,這就是《觀經》所講的「具諸戒行」,或者是「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兩句話,叁福裏頭說的,淨業叁福裏面講的。「蓋無戒則同漏器,雖勤念佛亦難圓滿」,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多少人疏忽了,所以念佛念了一生,最後不能往生。你要想他什麼原因?不外乎這兩句話。念佛念得很勤,最後不能往生,爲什麼?功德漏掉了。功德漏掉,最容易漏掉就是發脾氣,自己一不高興,一發脾氣,火燒功德林,好不容易修習的功德,一個脾氣就完了。功德沒有了,福德有,發脾氣,福德在,功德不在,功德變成福德。
所以,五毒要反過來,修什麼?修不貪、修不瞋恚、不愚癡。不愚癡,我都清楚、都明白,染淨、是非、善惡清清楚楚,智慧;如如不動是功夫,如如不動,清淨心才能現前。定慧等學,又清楚、又不動心,這是真修行、真功夫。所以要會用。在哪裏用?在生活上用,不貪、不瞋、不癡、不傲慢、不懷疑。傲慢、懷疑雖然好像沒有前面貪瞋癡那麼嚴重,但是孔子說得好,《論語》上有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設有這麼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但是他有個毛病,「使驕且吝」,驕就是傲慢,吝就是吝啬。夫子說,「其余則不足觀也」,其他就不必說了,這個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傲慢關系太大了,是菩提道上嚴重的障礙。
經教裏面都教給我們,你看連《還源觀》,《還源觀》裏面教我們「柔和質直」,這是講態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我們「隨喜功德」,教我們修隨喜,「恒順衆生」,我們希望我順從別人,不要求別人順從我。要求別人順從我,這個裏頭就有傲慢,要求我順從別人。中國老祖宗說了一句話說得最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六祖大師教人「不見他人過」,要常常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到別人過失。看到自己的過失自己會改過,行善積德,提升自己;看到別人的過失,我們的清淨心就被人家染汙了。那我看到了怎麼辦?不要放在心上,這個方法好,不放在心上,心永遠保持清淨。我們功夫還不純,保持人家善的可以,絕不保持人家不善的。功夫純了之後,善的也不保存,真清淨。是非、善惡、邪正心裏頭都不著,都沒有。
如果到這個境界裏面,念佛人講功夫,最起碼的功夫叫功夫成片,也就是初步的一心不亂就得到了。這雖然不是很深的,有這個功夫,往生就可以自在。自在什麼?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就走得了,佛都來接引你。你功夫純了,你煩惱、習氣沒斷,但是功夫純了,你說這多重要!人有這種功夫,在這個世間得自在了,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什麼時候想走,佛什麼時候就來迎接,自己的心跟佛心是通的,相應的,「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個道理我們很清楚,佛身在一切處,我們這一念相應,佛就現身,現身就在面前,不來而來;佛拿著蓮花接我們去往生,不去而去。相上宛然,好像是有來去,理上絕對沒來去,我們今天理跟事都明白了。理事明白了,對于往生這樁事情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就叫得大自在,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戒律,我們學淨土的同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淨業叁福,這個總必須要記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衆戒,《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叁皈五戒、沙彌十戒夠了,這些我們能夠不犯,真的是彌陀弟子。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不忘阿彌陀佛,也可以說念念不舍阿彌陀佛,心上真有這叫真念,口上不念沒有關系,心上真有。在什麼地方培植?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要培養我們心裏頭真有阿彌陀佛。最好的方法,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看一切人是阿彌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彌陀佛,看一切萬物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你念念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這個看法是真的是假的,是有意是無意的?沒有真假,沒有有意無意,一切法是一體。阿彌陀佛是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現的,都沒有離開自性。
好像我們看電視,電視裏頭的影像,頻道衆多,在外國有一百多個頻道。頻道的畫面那是假的,爲什麼?它有生有滅。可是螢幕是真的,螢幕不生不滅。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就是螢幕。什麼現象在屏幕裏頭出現,有沒有離開屏幕?沒有,離開屏幕,影像不可得,看不到。所以螢幕不生不滅,就是自性,所有一切的這些畫面,那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真心在哪裏?真心在相裏頭,在萬相裏頭。萬相在哪裏?萬相在真心裏頭,性相是一,性相不二,我們就懂得這兩句話了。真妄在一起,是一不是二,雖然是一不是二,曉得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妄。妄不放在心上,真也不放在心上,你就真正見到真;把真放在心上也錯了,真就變成妄。所以心裏頭總歸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
這就是戒,戒在我們生活當中,受與不受沒關系,那是形式,要真修。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你修一條,這條戒你就得到了。我學不殺生,連小動物我都不會傷害它,這條戒你就得到了。學不偷盜,決定不占別人絲毫便宜,甯願吃虧、甯願忍讓,不占人一點便宜,這偷盜戒做到了。邪行,連念頭都不生,要用這個功夫,有念頭都不行。煩惱、習氣很重怎麼辦?常常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我這一生唯一的一個目標就是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我應當要具足,我不具足去不了。有這樣的目標、這樣的方向,戒律很容易持,一點都不難。習氣才現前,立刻就化掉了,一句阿彌陀佛就化解掉,這叫功夫得力。什麼功夫?念佛的功夫,念這句佛號真管用,真能把煩惱、業障化掉,這功夫。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饒益有情」,前面是自利,這是利他。經文:
【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要常常有這個心,這就是度衆生的心,這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不可思議,大慈悲心跟佛相應,佛具足大慈悲。「饒益有情是菩薩利他行。如《普賢行願品》曰: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這一句重要。我們今天,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原因在哪裏?原因在分別。你是衆生,你不是佛,我對你不需要尊重,我對你不需要供養。這個供養裏頭,有尊重、有愛護、有關懷、有幫助,這都屬于供養。我認爲沒有供養你的必要,這是什麼?這就有分別,有自有他,不知道自他是一體。菩薩恒順衆生,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只有在什麼情形之下,菩薩不去幫助、供養這個衆生?衆生不接受,那菩薩就不去理他。不接受你要找他,他會反駁,他不但不生歡喜,他有怨恨,讓這個衆生造更重的罪業。所以他不喜歡,不去惹他,離他遠遠的。這就是經上所說的,也是一條戒律,「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不要叫衆生生煩惱。叫衆生生煩惱就結下怨,這個怨雖然很輕、很微薄,但是如果常常累積,就變成重大的怨恨。
菩薩往往從極其微細地方他下手,所以他心清淨,心能真誠平等覺,平等覺是本性,是真心,回到清淨…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