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安静、有安定、有安止、有安宁、有安乐、有安善,你看安有这么多意思。安是因,乐就是果,安乐。怎么样才能安?心平才能安,平等才能安,平安,不平哪来的安!怎样得到平?跟大家和就平了,和平。你看,和是因,平是果;平又是因,安是果;安又是因,乐是果。所以中国古人常讲「和为贵」,要在根上下手。佛家讲六和,人人都修六和,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六和第一个,「见和同解」,这就是建立共识。用什么方法?用教育,教育是落实和的手段,要教。教什么?教圣贤的教诲,教佛法的经典。佛法经典教我们检敛端直,这就是和的根基。一个人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怎么不和?不但跟一切人和,跟天地万物、顺逆境界、善恶之缘统统都能和睦相处。为什么?他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性德圆满的现前。这些静、定、止、宁、乐、善全都是性德。末后还有一句,「无所求」,这是安定,有所求就不安、就不定。中国人常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讲人品。有求是凡人、凡夫,无求是圣人。超凡入圣,一定要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就超凡入圣。还有争、还有求,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超越六道的人,他把六道全舍掉,所以无争无求,舍干净了。
凡夫最难的就是情爱、爱贪,这个东西放不下,这个东西舍不掉。这是他最大的难处,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在此地。实际放下很容易,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不知道事实真相,不知道这个世间是假的。《金刚经》上世尊的比喻比得非常好,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四个字都是假的。梦不是真,醒来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幻是什么?幻是变魔术,魔术变起来好像逼真,实际上是假的,不是真的;泡是水泡,池塘里面起个水泡,很快就消失,就破、灭掉了;影是影子,我们站在光线下面,人有个影子,影子是假的,不是真的。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眼前所看到种种现象,科学把它分作三大类,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全都是假的,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的。
所以,你可以欣赏,你可以受用,不能有占有的念头,不能有支配的念头,不能有控制的念头。你说没有这些念头多自在、多美满、多么幸福!加上这些错误的念头的时候,他就起烦恼。你在受用里头起烦恼,你在受用里头造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造业。造善业,三善道受报;造恶业,三恶道受报,这又何苦来?我们天天有造作,但是没有果报,行不行?行。一切造作都不要放在心上,就没有业了,心里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心念念不离弥陀,这是真念佛人、真修行人、真精进人,我们得干这个,其他的不能干。所以,无所求是终极的目标,这是安。
定,「定者,决定、坚定,无有动摇变易」,不变,不动摇,这是定。「彼土圣众所发誓愿,自然坚定,无有忽增、忽减」,忽增是什么?加一点;忽减,缺少一点,「忽过」,超过了,「缺」是不及,过是超过了。譬如念佛,我还想加念咒,这就是增;我还想加念经,这也是增。我要改念别的法门,这就是变易、动摇。心里面有怀疑,念了很久了没有感应,他不知道,别人有感应的是「志愿安定,无增缺减」,他有感应。我们没有做到,我们有增、有缺、有减,常常干这个事情,对于学佛半信半疑。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佛说得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你要相信。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成就,为什么?他志愿安定,一门。跟你说法门平等,就是选定一门,不必再选定第二门,是这个意思。你一个门才能进去,两个、三个门进不去。佛的殿堂门户很多,任何一门都能进去。所以选定不要更改,就得一门深入,没有不成就的。常常改变法门,到最后门门都进不去。我们知道八万四千法门都需要断烦恼、消业障,这个是基本条件,没有例外的。如果我们自己去检点、去反省,断烦恼、消业障对我来说有困难,我做不到,怎么办?八万四千法门之外还有一门,古人称作「门余大道」,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准许你带业往生,就是你带着业障、带着烦恼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
但是有条件,这个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我开始认真修净土,我就要把旧业放下。没断,放下是我不再造了,我从今之后专修净业。专修一定要晓得,就是你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这叫净业。最好心里除阿弥陀佛之外全部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你就对了。不要去管、不要去问,这个世间没事,没有我的事,别人行善、造恶于我都不相干,他的事情,我管他干什么?他搞贪瞋痴慢疑,他要受贪瞋痴慢疑的果报,我又不能代他。我们只能像佛菩萨一样,在经典里头共同学习、分享,劝导大家,他不听是他的事情,就不要去管,绝不妨碍我们自己的清净心。钱财,特别是佛门的十方供养,要用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上。他没有智慧,把这个钱拿回家去了,随他去,爱拿多少就拿多少,问他这个干什么?各人造业,各人承当,于我不相干,别管他。管他,生烦恼,不能往生,把往生这个事情耽误掉了;别管他,无论干什么都不要管他。
我们的心在道上、在佛号上、在《无量寿经》上,这个好!每天想的是什么?想的是阿弥陀佛,想的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什么?《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的真心、弘愿。想这些,想阿弥陀佛普度众生,大德大行,这经上讲的这个,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读一遍就是学一遍。我就学这部经,其他之外不学了,一门深入,一部经、一句佛号,你说你多快乐、你多幸福!我们感恩的心生出来了。感恩父母,我从父母那得到这个身体,没有这个身体用什么修行?这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不是老师教诲,怎么知道有佛法?怎么知道有净宗法门?有这个法门,我们自己才有信心,我这一生决定成就。别的法门曾经学过,自己好好想想,没有把握成就。修止修观,止不住、观不成;修禅定,坐了半天得不到定,这都是事实真相。只有这个法门,行!
这个法门要求的条件少,而且方法巧妙,让我们的心止于一,这个一不是空洞的,指方立相,这是净宗殊胜之处。指定的西方极乐世界,不要怀疑。千万不要怀疑,地球是圆的,我往西方走,走了半天又回来了,到底哪里是西?别想这个,这是妄念,这个妄念要打掉。佛说西方,你就认定西方;佛说极乐世界,你就认定西方真有极乐世界。西方究竟在哪里?到时候阿弥陀佛会展现给你看,你真见到极乐世界了。我怎么能相信?我看到初祖慧远大师的传记,我相信这个不是假的。传记里头明明记载着,远公大师在世的时候,曾经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没有给人说过。临终往生的时候,这是第四次,又见到了,佛来接引他。看到莲社先往生的这些同学,都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他,多殊胜。这就不是假的,真有西方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我们对于这个真信不疑,求生净土的心非常恳切。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心里头,出声念可以,默念也可以,念念相续。我们行的是菩提正道,『不误倾邪』。如果心里想别的事情,走岔路了,这念头怎么又跑掉?走到岔道上去了,赶紧把它收回来,不要再走岔路。
所以底下这一句,『求道和正,不误倾邪』。和是什么意思?调和的意思,和谐的意思,温和的意思,和顺的意思,和平的意思,和睦、和合、和同、和乐,还有相应,有这么多意思。意思多了,举不胜举,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了。正,什么叫正?这在中国文字学,正上面是个一,下面是个止,你看从一、从止,止于一就叫正。我们今天这个一,就是阿弥陀佛,我们的心止于一,这心叫正,「止于一也」。正,它有意思,所以它具是的意思、中的意思、常的意思、止的意思,有这么多意思。「行无倾邪」,这是正,「方直不曲诸义」,方,我们讲方正;直,正直,没有委曲相,这都是正的意思。求道要和、要正。
这个和的意思重要,今天的社会就是缺乏和正,住在地球上七十多亿人,难得找到几个真正和正的。现在的人心,确实古人所谓的心浮气躁,不但跟别人不能和睦相处,跟自己都无法和睦相处。妄念太多、杂念太多、邪念太多、恶念太多,和跟正他们完全不知道;换句话说,对这两个字的意义他不懂,跟他讲他也听不懂,这就有很大的难度。为什么他不和、他不正?和跟正是性德,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中国老祖宗说人性本善,和是善,正是善。善这个字是总说,一切德目这是别说。什么是和?什么是正?五伦是和,父子有亲,和爱;夫妇有别,和睦;君臣有义,和于义,这和是义,志同道合;长幼有序,和于悌;朋友有信,和于信,信是和、信是正。五伦是和正、是性德,与性德相应。五常是和,四维八德都是和。
佛法里面,大乘教里头佛教菩萨六和敬。没有六和,不称为僧团,没有六和,不是大乘行者,就是不是修大乘的人。大乘的行人,这修行人,人不跟我和,我跟他和,这是菩萨。人不跟我和,我不怪他,为什么?他迷失了自性。不但没有责备他,那个心有怜悯的心、有帮助他的心,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诸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所用的手段就是教育、教学。教学当中决定是以身教为第一,身教能感动他。劝人放下烦恼,自己烦恼没有放下,人家怎么会相信?劝人不造恶业,自己还造恶业,那行吗?所以必须自己持戒,才能教人持戒;自己学习经教,才能教人学习经教;自己真正念佛,才能感化别人也会念佛。所以佛菩萨在世间,为众生表演的,就是贤首国师《还源观》上的四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诸佛菩萨做到了,这个里头所说的标准他统统做到,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心正,身心洁净,行正,行无倾邪,方直不曲,大方正直,没有弯弯曲曲的念头、行为。
「极乐圣众和平中正」,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