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0集) 2012/8/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八十六页倒数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
『崇德兴仁』,「尊崇道德,曰崇德。兴施仁政曰兴仁」。这两句是中国古人说有政者,就是掌握到政权,必须要做到的。掌握到政权,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一直到各个行政单位,最小的单位,村长、里长,这最小的单位,他能管这一个村、管这一个里,都能够做到这一句,尊崇道德。古圣先王以德治国,在中国古代出现过,所以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在中国上古时代,以道治国,这在三皇。三皇之后到五帝,到五帝就降低了一层,以德治国。道完全顺乎今天说的大自然的法则,像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需要人去思惟想象,去制定什么政策、方针,不需要,人都能顺着大自然,这是最健康的、最完美的。愈是到上古,这个地球上人口愈少,所以人都非常淳厚,没有邪思邪念,也就是说,人人都是好人。
古圣先王有没有教育?我们相信有,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印度婆罗门教,现在我们往来的兴都教,这就是婆罗门的后裔,他们没有历史,没有文字记载的,我跟他们往来,他告诉我,他们的传说至少在一万三千年前,他们这个教就兴旺起来了,这是可以相信的。那我们反过头来,我们也相信,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会少过他们,也就是应该也有一万三千年。这种文化世世代代相传,而且世代他都尊奉,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可贵。到孔子,这个时间就很长了。中国发明文字是黄帝,距离现在四千五百年,那往上溯,上面将近一万年没文字。我相信,我们古人所讲的伦常道德,肯定是远古老祖宗世世代代传下来,到孔子才用文字把它写出来,流传给后世。
孔夫子治学的精神,我们永远要记住,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那换句话说,孔子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他教学生所教的)、所传的,传给后代的,全是古圣先贤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这是述而不作。夫子留下来的东西,他自己写的,现在我们知道的,是《易经.文言》,干坤文言,这是孔子作的,其他的部分都不是的。卦,相传伏羲氏画的,伏羲氏距离黄帝一千年,也就是五千五百年前,那是伏羲氏的时代。八卦可以说是文字的起源,这里头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用很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大道决定不繁琐,所以称为易,易是简单、容易,可是这里头渊源很深的道理,多少人尽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它,愈研究愈深入,好像它没有边际、没有底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佛家讲宇宙的本体是自性,自性确实没有边际,没有底,所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可是中国没有人证得,在印度,释迦牟尼佛证得了。像释迦牟尼佛同等这个境界的有没有?有,法身菩萨都有。虽有,没有释迦那么样的彻底,释迦佛所证得的他们都知道。要如何才能证得?现在我们都明白了,大乘经典上告诉我们,放下就证得。彻底放下,心里面一丝毫都不能有,放下见思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放下无明烦恼,就证得了。《华严经》上说的名称跟这个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华严经》讲的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华严经》这个名词比较容易懂。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在大乘佛法里面你就有个地位,这个地位是十信位的菩萨,大乘教里面。那再更进一步,不但执著放下,分别也放下,起心动念也放下了,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六根在境界上不起心、不动念,这叫自性本定。
惠能大师见性说了五句话,第四句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就是真心,它不动的。我们心有念头,你看,前念灭,后念生,这是个生灭现象,是个动的现象,可是真心不动。大乘教里佛常说,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头,没有念头就是真心。那我们把念头统统都放下,真心是不是现前?不一定。为什么?无想定也是没有念头,那不是真心。无想定虽然念头没有了,他什么都不知道,那叫无明,无明没破;换句话说,粗的念头他伏住了,他放下了,微细的念头他自己根本不知道。我们现在把这个事情搞明白了,这还得力于科学家的帮助。微细的念头,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微细念头,一弹指。我们一秒钟弹得快的,我相信可以弹五次,五乘三十二亿百千念,就一千六百兆,一秒钟。一秒钟这个频率,就是波动的次数,是一千六百兆,你怎么会知道?你不知道。这是无想定,这个没断,自己不知道,以为成佛了。
成佛,妄念没有了,他什么都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自性的本能,就是真心,自性本能,世出世间一切法,过去、现在、未来,甚至于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全明白,没有一样不明白,这才叫真正成佛。这个不是假的是真的,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这个境界。心清净了,什么都不知道,这不行,这连阿罗汉都不如,千万不要把无想定当作大般涅槃,那就大错特错。无想定在四禅天,色界,没有到无色界,上面无色界还有四空天。这就是教不能不搞清楚,不搞清楚,常常境界现前误会了,就真的有许许多多修行人把无想定当作大般涅槃,当作佛的境界,认为自己成佛了,这是错误的。阿罗汉的智慧开了,六种神通,神通是本能,这一点都不稀奇,本能就现前了。他有天眼,他有天耳,有他心通,别人心里想什么他知道,有宿命通,宿命通是知道过去,也知道未来,这是决定可靠的、决定没有错误的。阿罗汉往上去,这是菩萨,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一个阶级比一个阶级高明,到等觉,妙觉就圆满了,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这大圆满,真正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千万不能搞误会了,那就错了。
这一段经文是佛讲治世之道,也就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太平的道理,在这一章经里头。儒也有这么一段,在《礼记》里头,「礼运大同篇」。《无量寿经》上也有这一段,这一段文字不多,只有六十个字,四个字一句,十五句,深广也是没有边际,我们在这里只是略略的提一提。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都懂得「崇德兴仁」,这个政治就是太平盛世,盛世的状况就如同这一段经文所叙述的。尊崇道德,在中国真的做了,它不是理想,三皇行道,五帝行德。德是什么?仁义礼智信,就是五常。道是大自然,道法自然;德是遵循道,这个五德是从道来的。仁,仁者爱人。什么人能爱人?圣人能爱人,佛菩萨能爱人,所以佛菩萨是圣人,平等的爱人。不但爱人,还爱物,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爱。为什么?只有他们证得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一体多么亲,是真的不是假的,万物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一个。惠能大师末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自性所生,自性是能生,自性就是真心。
中国老祖宗说本性本善,那一个善的意思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五句话,这才叫真善。第一个清净,自性从来没有染污,现在也没有染污。那染污的是什么?大乘经上常说,染污意,第七识叫意根,这个东西是染污。一切众生都把第七识当作是自己的心,我们能思惟、能想象的是什么?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六意识分别多,执著少;第七识分别少,执著多,现在这两个识当家了,就称之为意、念头。这两个识的念头不断。断了,意识就没有了,那就很好,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转了就全转了,转识成智就是法身菩萨,这就成佛了。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出这个事实真相,难得,现代量子学家证明了,这是了不起的一桩大事。佛在经上说,阿赖耶的三细相,就是第八识,谁能见到、能证得?大乘经上都说八地以上。《华严经》菩萨的等级,五十一个阶级,从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上面是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菩萨位次。八地多高?八地快要圆满了,八地上面,九地、十地、等觉,四个位次,妙觉就圆满了,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只差四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只差四个位次,他就圆满了。换句话说,这五个位次,从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五个位次对阿赖耶完全明了。
今天科学家发现阿赖耶,阿赖耶的三细相,业相,他发现了,科学家叫它做能量;转相,他发现了,科学家叫它做信息,其实转相就是第六、第七识;境界相,科学家叫它做物质。这三种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科学家虽然发现了,知道这个东西存在,没有得到受用。不像八地以上的菩萨,他是真正明了,是自己定功证得的,他得受用。科学家发现,不得受用。佛法总需要亲证才算数,不是亲证,自性的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相好不能现前,圆满的神通不能现前。科学家从美国到香港还得坐飞机,否则的话他来不了。如果是八地菩萨,不需要,他动个念头就到了,他有这个神通,有这个能力,这就是人家有受用,科学家不得受用。科学家是用精密仪器才观察到的,他不需要,他是定功见到的,定中看到的境界。宇宙怎么发生的,就是万物从哪里来的,什么道理来的,他全清楚,没有一样不清楚。
这是道德,随顺道就叫做德。佛法里面,德是什么?诸位都晓得,五戒、十善、六和、六波罗蜜,这是德,能够依教奉行是真正的菩萨。中国人讲的德,五常、八德,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崇德兴仁,就是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小村庄,人人都明了道德、都尊崇道德,把道德完全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这就叫太平盛世,兴施仁政,仁是爱人。那佛法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首先要明了苦从哪里来的、乐…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