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九集)  2012/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七页第二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第四,「心佛不二,妙感难思。事理不二,妙境现前。是第一义悉檀。圆彰性具,令入实相故」。这一段是四悉檀第四个意思,入理。这是前面三种遍施这个感应的道理,为什么会有感应,感应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这个我们要知道。凡夫确实对自己的心性迷了,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这种本能很难现前。古人心比我们清净,烦恼轻,业障比较少,感应容易现前。我们看,像《观世音菩萨感应录》、《地藏菩萨感应录》,《华严》、《法华》的感应,记载得都很多,为什么古人好像那么容易,不难,现在很难?其实现在感应也在眼前,我们疏忽了,不知道是感应;古人的心思比现在人灵敏,容易觉察。道理是因为一体。

  大乘经上佛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是真心、是自性,能生能现。一念不觉,一念就是不觉,不觉就是一念,这一不觉就叫做阿赖耶。阿赖耶是什么?阿赖耶就是一念不觉,这个不觉就是个妄心,从真心里起了个妄心。妄心,你要是觉悟了,不碍事,真妄不二;你没有觉悟,你把它当作真的,这就碍事了。碍什么事?碍你明心见性,碍你见不到诸法实相,你所见到的、你所想到的全是虚妄相。误会了,把虚妄当真实,这就造业了。业就感得果报,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善恶业因果报都不是真的。就好像作梦一样,你做个甜蜜的美梦,跟做个恶梦,都是一样的梦,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醒过来晓得。可是在梦境里头执著,执著是真有苦、真有乐。迷了有这种现象,悟了没这个现象,所以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梦里明明有六趣。十法界也是一场梦,再说到究竟一点,实报庄严土还是一场梦。

  真正醒悟过来,是常寂光现前,常寂光现前就是真如自性现前,就叫明心见性。见性是什么样子?我们能体会的,就是我们的身心统统融入常寂光,跟常寂光变成一体。所以身土是一不是二,都变成寂光。这个事情也被今天科学证明了,物质到最后没有了,是意念;意念到最后也没有了,是能量;能量到最后是常寂光,回归自性了。科学里面没有自性的名词,它有个零点能量场,跟常寂光的意思非常接近,零是什么都没有。常寂光确实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没有自然现象,它无处不在,它无时不在。它是一切法的本体,离开它,没有一切法;它不是一切法,能现一切法。

  我们常常用电视屏幕来比喻它,屏幕里头什么都没有,能现一切色相。虽现一切现象,屏幕丝毫损害都没有,像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它没有染污。它现实报土,没有染污;现方便土,也没有染污;现十法界,没有染污;现无间地狱,也没有染污,本自清净。我们都认为自己有严重的染污,没错,染污是什么?染污是阿赖耶、是末那识,末那是染污的根源。佛告诉我们,末那识是四大烦恼造成的,末那识怎么来的?它是烦恼的原始点。根本的那一点就是我见,自性里头没有我,它执著有个我,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大小乘佛法都抓到这个点,身相破了,无我相了,就证小乘须陀洹。深一层的,我那个执著,极其微细的执著,我执,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我见,这个放下了,圆教初住,别教初地。都是以破这个为目的、目标。我们修行最大的困难,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这关突破了,往后就容易了。

  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识成智从这两个下手。末那的执著、意识的分别,分别比较轻,执著比较重,重的容易断,轻的反而难断。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超越六道轮回,生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这才真正成为圣人,真正成就,为什么?超越轮回了。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没成就,修得再好都不行,为什么?还要搞生死轮回。过去生中所修的保不住,虽然继续修,当中要中断至少二十年,要断这么久。这二十年几乎把前面修的都忘干净了,所以这一生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要遇到好的老师、好的修学环境,如果没有好老师、好环境,可能这一生还会堕落,不但不能进步,还要退步。这才晓得修行之难,生生世世进进退退,不是一帆风顺。

  一帆风顺,一定要知道只有一门,无量法门里头只有一门,这一门就是净宗。净宗一定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就有进无退,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的功德。哪个世界都有进进退退的,唯独极乐世界没有,有进无退。十方世界,到有进无退的,那都是在实报土,同居土里头有进退,方便土里头也有进退。只有实报土,那是明心见性,实报土,圆证三不退,有进无退。可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有进无退,这法门到哪去找?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想到,除这个法门之外,我们想成就是不可能的。我学佛六十年了,如果还有更好的方法能超过这个,我会选择,找不到。只有这个方法,我们有把握在这一生成就。

  障缘多,特别是我们选择这个本子,诸位一定要知道,今天依照这个本子修行的人不少。《无量寿经》九种本子我都看过,不单看过,我还印过。我印这个干什么?印这个就是给大家看看,九种本子你自己看,你喜欢学哪一种。让你统统看到。都看到之后了,我觉得这个本子好,其他的八个本子跟它比,比不上。会集的人要有智慧、要有德行,要守规矩、守本分。会集不是翻译,会集必须是原译本的经文,不能改一个字,你改了就错了。我这一句、这一段是从哪个本子节录出来的,黄念老几乎都注明了,说明这个会集字字句句是有来历的,有原译本做根据。

  如果说不能会集,这话讲不通,为什么?四十八愿就是会集的,这经上自己说的。四十八愿怎么来的?世间自在王佛,这是法藏比丘的老师,叫他到十方国土去参访,去看看、去参学、去考察,人家好的你记录下来,采取它,不好的你不要它。四十八愿是法藏比丘参访一切诸佛国土,他所看到的、他所体会到的真善美慧的大成。所以四十八愿是会集成的,不是他自己想像出来的,也不是他自己发的愿,不是的。这一个佛国土好,那个地方没有三恶道,这条好,我们记住,将来极乐世界也不要有三恶道。这么来的,不是自己的理想。所以四十八愿是集大成来的。极乐世界成就了,就是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美好之大成,所以世界成就之后,就超越一切诸佛刹土。为什么?诸佛刹土好的它全有,诸佛刹土里有一些缺点,它这里找不到。那不集大成行吗?

  佛教最初到中国来,来的时候要把佛经传来,佛经怎么翻译?最早是《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是四十二段,跟我们现在《群书治要360》一样,它没有360,它只有四十二。四十二就是一切经论里面,适合於中国人学习的,把它节录出来,一小段、一小段的,会集的。《八大人觉经》也是会集的,上面加个佛说,确实字字句句都是佛说的。在结集经典的这个经题,加「佛说」它有个规矩,这部经正宗分里头第一句话是佛说的,所以这个经上加佛说;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通常这个经上不加佛说。《四十二章经》每一段都是从佛经里头节录出来的,全是佛说的,所以它上面加上《佛说四十二章经》。

  会集的太多了,现在有法师把这些会集的证据搜集出来了。《大藏经》里头很多经典是会集的,都入了藏,历代祖师大德都承认了,怎么不能会集?现在佛教里头所用的经忏佛事这些忏本全是会集的,祖师编的早晚课诵是会集的,会集本不能用的时候,这都不可以用了。所以这是讲不通的,不能做为正式反对会集本的理由。祖师对会集本的批评,不是对会集的批评,是他会集不当。经文好的地方,应当摘下来,他漏掉了,不是重要的他节录出来了,这是不当。还有,随便把文字改了,这是很大的忌讳,不能改经上一个文字。因为你一改,别人也可以改,改到后来这个经典就不像样子了。所以决定不能改变一个字,不是不能会集。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是会集的。他采取的经论八十三种,祖师大德的论著一百一十种,总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种的资料,会集的。所以他这个注解是集注。经是会集的,注也是会集的,我们今天在学习、在分享也是会集的,还把现代科学家的一些报告也会集到里头来,来引证。怎么不能会集?我编辑这个《世界宗教是一家》,这是会集的,这是会集十个宗教的,每个宗教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修行,这些重要的开示统统会集成一本书。

  《华严经》本身就是会集的。题,你看题的意思,《华严经》古人比喻是个大花园,这个花园里面各种品种都有,美不胜收。如果单一的,这个花园只种一种花,没有其他的杂花,就是一色的,那有什么好看?你穿衣服,上面这些图案花样,那是会集的。我们穿这个袈裟,古时候袈裟是会集的。布很难得到,一般人家穿旧的衣服,丢弃不要了,出家人把它捡回来,可以用的地方剪裁剪下来。以后积多了,我们就把它缝成一件衣,所以它一块一块的。一块一块,质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去染一染。染,怎么染法?各种不同颜色调在一起,五色是五正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染出来的,叫袈裟色,就是杂色,成了深咖啡色。所以它也是会集的,它不是单纯的。佛不许弟子穿正色的衣服,为什么?容易起贪心,容易起傲慢。一定要穿染色衣,这戒律里头讲得很清楚。

  所以凡事我们要把理搞通、理搞明白,佛为什么要这样教我们,他有他的用意在。总而言之,就是给世间人做个好榜样,什么叫好榜样?不能引起世间人烦恼习气,这就叫好榜样。世间人无始劫以来,末那识里面就是贪瞋痴慢疑,与生俱来的烦恼,你不要把这个东西给它勾引起来,你把它引起来,这就是罪过。夫子教学,对於今天所谓艺术表演这类东西,实际上讲,它范围很大,他有三个字叫「思…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