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0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法要把佛经灭掉,为什么?灭掉,人就没有慧眼了,永远不知道,永远跟魔合作,跟佛远离。佛是自性,魔是习性,远离自性,依靠习性,就这么回事情。生生世世每到紧要关头就出现魔来障碍,每一次都是他胜了,我们败了。到这紧要关头,他就出现了。

  所以成佛,八相成道里头降魔,降不住就失败了。其实魔也是佛,早晚的问题,你决定会成佛,因为你有佛性,不过轮回里头多住一段时期。这时期之长是论劫数说的,你得要无量劫去搞轮回、搞生死。到什么时候你真正感觉到苦,轮回太苦了、折磨太苦了,想超越了,佛就来度你。你没有这个念头,佛不来,为什么?佛来了没用,不听。魔来,魔很喜欢他,他也喜欢魔。魔有大福报,魔也有智慧,他不是真智慧,我们一般讲的世智辩聪,他有这个能力。圣人跟他辩论,不见得是他的对手。

  我们相信,当年少正卯的辩才肯定超过孔子。孔子做鲁大司寇,有权把他杀了。如果在今天,孔子杀少正卯,孔子就有罪。这人有人权,你怎么能随便杀人,他又没有犯什么过错?在那个时候杀人,孔子有道理,就是他的言论违背伦理道德,能引导人心趣向不善,这就是他罪名,古时候对这个罪名看得很严重。现在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少正卯如果出现在现代,非常受人欢迎,圣人对他无可奈何。今天世间少正卯不少,能言善道,不走正路。末法,纯正的路就是念佛往生净土;纯正之法,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他要反对、要批判,要把它消灭掉。这些事情我们都很清楚、很明了,愈发体会到我们的机缘殊胜,太殊胜了。我们能够遇到正法,遇到正法之可贵就是你有往生净土的机会,只要掌握住,决定得生。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何况我们还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时间,足够了!记住,声声佛号,同佛智慧福德。

  「一切智智是佛智之名。同於一切智。但以一切智,有时指佛智。如《法华经化城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又《智度论》云:是故如来名一切智。但有时又指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上有这个说法,「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是则谓一切智为二乘智矣。故为别於彼一切智,乃以一切智智专指佛智」。在佛法里头,通常解释佛这个字,佛是什么意思?智慧的意思。为什么不翻成智慧?因为它的意思很多,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所以保持原音再加以解释。佛的智有三种,一切智知空,《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一切智,阿罗汉证得、辟支佛证得。第二种叫道种智,道种智是知有。你看前面是知空,是知体,体是空的,相是有,道种智是讲相,讲现象。现在我们所说的三种现象,物质现象、心理现象、自然现象,这是相。这些现象怎么来的,现象无量无边,所以说种,种种,就是太多了。道是这些道理,这现象什么道理生的、从哪来的。这种智慧是知一切现象的智慧,菩萨有,声闻没有。佛的智慧是圆满的,叫一切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他统统圆满了。声闻缘觉的一切智没有圆满,菩萨的道种智也没有圆满,到如来这个地位,一切智、道种智统统圆满,叫一切种智。此地一切智智跟一切种智是一个意思。

  这个圆满的智慧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外头来的,这一句非常重要。为什么很多不认识字的、没有读过书的、没有通过学习的,他开悟了,他什么都知道,佛法他知道,世间法他也知道,他没有一样不知道,那他的这个智慧从哪来的?原来是自性本有的智慧,不是外头来的。我们从外面来的、学习的,这个儒家都有批评,所谓「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是你学得很多,你读得很多,你去参访向别人请教,听得很多、记得很多,但是怎么样?你没有开悟,你所学习的全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学习佛经,佛经里面样样东西我们都懂了、都记住了,讲得头头是道,说得天花乱坠,没悟,烦恼习气一分也没断,这叫记问之学,自己不得受用。这是圣贤教育、佛菩萨教育里不取的。

  佛菩萨的教育、圣贤教育著重在开悟,开悟的方法一定要得定。定是真心,定没有念头,才叫定。不起心不动念,大定,这佛定,自性本定;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也是大定,菩萨所证得的;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没有执著,小定,阿罗汉、辟支佛证得的。小定的作用超越六道轮回,自性本定的作用超越十法界,得受用。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从这条路成就的,没有一个例外,释迦牟尼佛也是走这个路成就的。

  戒定慧到底是什么?总而言之,不外乎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持戒是放下,放下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这是戒。定也是放下,定就更深了,定放下什么?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是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智慧就开了。一切不善的东西放下,这就不造业了,虽然在六道轮回,保证你不堕三恶道。持戒,保证你不堕三恶道;修定,保证你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大彻大悟,你就生到实报土,一真法界。这是佛法修学最高指导纲领,落实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法门也在其中。这么多法门看你遇到哪一种、你喜欢哪一种,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它最高的指导原则是相同的,放下看破相同的。只要真正能够把这个看破、放下抓住了,一切法门真平等,我们跟世界其他宗教也平等,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下面念老引用的「《大日经疏一》」,一是第一卷,里面说,「梵云」,梵语,「萨婆若那,即是一切智。今谓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梵语萨婆若那翻为一切智,也翻为一切种智,智中之智,这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外面找不到。「又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又,这都是《大日经疏》里头说的,「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这下面有解释,「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行者是修行人,是依这个经发心修持的,行者「如实知自心也」。是你自己的真心、是你自己的自性,这从体上讲的。

  「大悲为根者」,大悲是从相上讲的,它是什么样子?大慈大悲,这是它的样子。所以,佛教最简单的表法,有人问什么是佛教?祖师答覆他,「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教。慈悲是实智,真实智慧。方便是权智,善巧的运用,没有一定的方法,活的,因人、因事、因时、因处不一样,千变万化都用得非常巧妙,把你问题解决了,令一切众生皆大欢喜,也叫善巧方便,就是权智。「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之苦,与以乐也」。拔苦是大悲,与乐是大慈,要知道大慈大悲是我们的真心。佛佛道同,一切众生统统都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每一个众生都有,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没有了?变成自私自利了?你迷失了自性,你现在用的心是阿赖耶,妄心。妄心里头也有慈悲,是有条件的,佛经上讲爱缘慈悲,你爱他,对他有慈悲;你不爱他,就没有了。扩大一点叫众生缘慈悲,这人心量大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心量扩大了,跟我没有关系的人我也爱他,真心爱他,真心帮助他,这个慈悲心扩大了。菩萨叫法缘慈悲,比这心更大,不但爱一切人,爱一切众生,六道众生都爱护,花草树木都爱护、山河大地都爱护,这就愈扩愈大。到如来果地上的大慈大悲,遍法界虚空界全在其中,他看整个宇宙、法界是自己的法身,就是自己一体。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了。愈往上提升他就愈大,心量大才能解决问题,心量小,虽然想解决问题,解决不了。

  心量为什么不能扩大?就是自私自利。所以这个根源就是我,我是迷的根,慈悲是觉悟的根。慈悲是没有界限的、没有边际的,我是有范围的、有界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学佛头一个破我见,破我见才算入门,小学一年级。我们虽然不能够做得到,但是要知道,知道什么?要生惭愧心。小小圣,小乘的须陀洹,初果,大乘《华严经》上十信位菩萨初信,初信他所证得的跟须陀洹是平等的,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八十八品见惑,佛在讲经教学为方便起见,把它归纳成五大类,第一个叫身见,就是身体。所以你入佛门,就证得什么?身体不是我,你得承认这个。身体是什么?身体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衣服决定不是我,它是我所有的。这身也不是我,你能把身放下,身这一放下,烦恼放下一大半,起心动念都为这个身,要名也是为这个身,要利也是为这个身,要什么都是为这个身。要没有身,不就全部没有了吗?佛教我们,你学佛头一关把身见破掉。

  第二个,破边见。边见是什么?对立,有我就有人,就是相对的。佛法里头没有相对的,为什么?它是一体。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小圣,小小圣了不起,我们跟他比差远了,他对於宇宙已经一体同观了,我们做不到,要消除对立。第三个,消除成见,成见就是总以为自己想的、自己做的、自己说的是对的,往往跟别人冲突了。有成见,不能随缘,有对立,同体大悲做不到。所以小小圣这个地方扎的这个根,这个根基多深、多广。最后一个是邪见,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都称之为邪见,你看错了,你想错了,六道凡夫。我想的跟经上讲的一样的,还是错了,错在哪里?你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你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没有放下,你还有这些东西,有这些东西就是六道众生。

  佛法的修学要做到才算数,所以信受奉行,受是受持,就真做到,叫真干,那算数。不是真干,你说我懂得很多,佛说你不懂。不要说佛说,章嘉大师那一关就通不过,他说你没懂。懂了,你哪有不做的道理!譬如念佛,这佛号功德你不懂,你要真懂了,你肯浪费一秒钟时间吗?我这一秒钟,我要修跟佛同样的善根福德,我怎么会跟你讲闲话?还有…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