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字禅的特点与形式——以《颂古百则》及《碧岩录》为例(戒毓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十榜,这就是代古人祖师而说。 又如:“一日请益退,侍者问讯云:和尚不易。师云:有什么不易?无对。师代云:法堂上寸草不生。僧便礼拜。”

  这则公案是代弟子回答的典型。说一天有人向重显请问禅法后,侍者问讯说,和尚你不容易啊!重显反问他说:有什么不容易啊?侍者回答不上来。故重显代侍者回答说:“法堂上寸草不生。”代替弟子来回答他所问的问题。

  “别语”认为那些回答或对禅法阐释不够满意,或有新的解释。因此,自己重新提出对应说法,就叫别语。下面结合重显的语录来对别语的理解。如:玄沙与地藏在方丈说话,夜深,沙云:侍者关隔子门,汝作么生出得?地藏云:唤什么作门?别云:珍重便行。

  玄沙师备(835-928)是雪峰义存(822—908)的弟子。一天师备与罗汉桂琛(867-928)在方丈室里讨论禅法,夜比较深。师备的侍者把小门隔子门关起来,师备问桂深,你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怎么来解说呢?桂琛说:叫它什么门呢?重显有别与桂琛的回答:“珍重便行。”又如:僧问归宗:如何是佛?宗云:我向你道,还信么?云:和尚言重,争(怎)得不信?宗云:只汝便是。别云:侍者寮里吃茶去!归宗智常是马祖的弟子。重显认为他对僧的回答还不够满意,便说了一名与问毫不沾边的话来作别语。又如:国师问座主:读什么经?云:《金刚经》。国师云: 最初是什么字?座主云:如是。国师云:是什么?别云:以拄杖便打。

  国师是指慧能弟子南阳慧忠,唐肃宗、代宗时为国师。《金刚经》开头是“如是我闻”。因此此僧的回答是对的,但在慧忠看来似乎不能直接回答,所以又重问一句。重显认为这还不足以使此僧醒悟,别语之意是慧忠当年应当用拄杖打他。

  (三)颂古与评唱

  “颂古”是在引述古人或别人的语录公案之后,以偈颂文体对语录蕴含的禅机妙义或悟境加以表述,或四言、五言、七言,或相杂,甚至杂有一言、三言,由四句、六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一般是隔行押韵,结构活泼,形式多样。宋代大慧宗杲和竹庵士珪编,后经东吴沙门净善增补重修的《禅林宝训》卷四载竹庵士珪的话,说禅门祖师的玄言妙语,流传丛林之间。如云:心闻曰:教外别传之道,至简至要。初无他说,前辈行之不疑,守之不易。天禧间雪窦以辩博之才,美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当世学者,宗风由此一变矣。逮宣政间,圆悟又出已意,离之为碧岩集。卷三又说:互相酬唱,显微阐幽,或抑或扬,佐佑法化,语言无味,如同煮木札羹,炊铁钉饭,与后辈咬嚼,目为拈古。其颂始自汾阳,暨雪窦宏其音,显其旨,汪洋乎不可涯。后之作者,驰骋雪窦而为之,不顾道德之奚若,务以文彩焕烂相鲜为美,使后生晚进,不克见古人浑谆大全之旨。

  拈古的内容对前人语录有褒有贬,语言乏味,自宋汾阳善昭又兴起颂古,由雪窦重显发扬光大,由此后世竞相效仿撰写颂古,文风务求华美,内容已失淳朴之旨。善昭撰颂古百则,重显也撰百则,此后不少有名禅僧如天童正觉、万松行秀等也撰有颂古,内容十分丰富。

  圆悟克勤在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内容加以解释,加上自己的理解,其中一项最为显着的就是“评唱”。“评唱”,通过大量引用佛教经典与禅林事迹对公案和颂文的每一句话进行细致考证。而考证的结果,就是说明颂文和公案无论从表面上看来有多么大的差别,都毫无例外地表达相同的禅法内涵。克勤把公案、颂文和经教三者结合起来,通过细密的考证和详细的讲解,用“评唱”的形式把禅法灵活性的表述出来,使文字禅的思潮推到顶峰。这一方法后来大受禅僧们欢迎。

  雪窦重显的百则颂古称《雪窦颂古》,后来圆悟克勤以此为基础编着《碧岩录》盛行于禅林与社会,从而更加有名。《雪窦颂古》的单行本很少见。下面仅据《大正藏》卷四八所载《碧岩录》中的《雪窦颂古》,选取包括“本则”(举古,有的也有拈古)、“颂古”、“评唱”在内的加以介绍,以令大家有个具体的认识:

  (第一则)举:梁武帝问达磨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云: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磨云:不识。帝不契。达磨遂渡江至魏。帝后举问志公(按:宝志和尚)。志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帝云:不识。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遂遣使去请。志公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阖国人去,他亦不回。

  (圆悟评唱公案)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便能于后头,与武帝对谭,并二祖安心处,自然见得,无计较情尘,一刀截断,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虽然恁么?能有几人。武帝甞披袈裟,自讲放光般若经,感得天花乱坠,地变黄金。辨道奉佛,诰诏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人谓之佛心天子。达磨初见武帝,帝问: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磨云:无功德。早是恶水蓦头浇,若透得这个无功德话,许尔亲见达磨。且道:起寺度僧,为什么都无功德?此意在什么处?帝与娄约法师、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论真俗二谛,据教中说: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

  (雪窦)颂云:圣谛廓然,何当辨的?对陛者谁?还云不识。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清风匝地有何极?

  (雪窦)师顾视左右云:这里还有祖师么?自云:有,唤来与老僧洗脚。

  (圆悟评雪窦颂)且据雪窦颂此公案,一似善舞太阿剑相似,向虚空中盘礴,自然不犯锋铓。若是无这般手段,才拈着便见伤锋犯手。若是具眼者,看他一拈、一掇,一褒、一贬,只用四句,揩定一则公案。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欵结案而已。雪窦与他一拶,劈头便道:圣谛廓然,何当辨的?雪窦于他初句下,着这一句,不妨奇特。且道:毕竟作么生辨的?直饶铁眼铜睛,也摸索不着。到这里,以情识卜度得么?所以云门道:如击石火,似闪电光。这个些子,不落心机,意识情想,等尔开口,堪作什么?计较生时,鹞子过新罗。

  (第二则)举: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赵)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雪窦颂):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圆悟对雪窦颂古评唱)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圆悟):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

  (第一则):“举”后是举古,所引述内容大体取自《宝林传》(现仅有残本)和《景德传灯录》的达摩章,虽不可看作历史事实,因为在南朝宋末来华的菩提达摩是不可能见到梁武帝和宝志和尚(418-514)的 。但它作为禅林长期流传的公案却是真实的。意思是说梁武帝对于佛教的至高真理——第一义谛(圣谛)并不理解,达摩以站在一切皆空和平等不二的立场,否定凡与圣、人与我的差别,受到梁武帝的冷落,不得不离南方渡江到北魏传法。当听宝志和尚说达摩是观音菩萨,“传佛心印”时,心生后悔,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重显的颂是围绕这个公案写的,前面四句简单重复公案大意,又以禅宗特有的笔触表述达摩渡江也许是为了避免在身边产生猜忌与麻烦,然而他一走却引起江南长久的忆念;接着笔锋一转,谓莫要空相忆,清风永无休止地吹拂大地,引人反思:为什么不着眼自我解脱的大事呢?最后是以“还有祖师么”为拈语(这里也可称为征语),“自云”之后为代语:“有,唤来与老僧洗脚”,表示对外在的祖师也不必执着,觉悟靠自己。圆悟对所举的公案及雪窦的颂加以发挥点评:“才拈着便见伤锋犯手。若是具眼者,看他一拈、一掇,一褒、一贬,只用四句,揩定一则公案。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欵结案而已。” 因重显颂语后人很难理解,而圆悟又在重显的基础,在进一步的加以评论,就是所谓的“评唱”。“评唱”就是品评与唱导、对应宣示的意思。与着语相比,是用较大的篇幅对本则、雪窦的颂古进行评述、解释。一对公案及颂语的赞叹,二者通过点评然后发挥其禅法思想。前人的公案经过雪窦的“颂古”及圆悟的“评唱”,对禅法灵活的解说,又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受到禅林及士大夫们欢迎,使文字禅推向一定的高峰。

  (第二则)所举的公案是赵州和尚对三祖僧璨的《信心铭》的开头两句和弟子讨论。赵州和尚(778-897)就是从谂禅师,唐代禅宗高僧,是马祖一系南泉普愿禅师的法系,在河北赵州一带弘扬禅法,后人多称为赵州和尚。根据赵州和尚和门人谈论僧璨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的公案,重显作颂云评价:“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然后圆悟又针对雪窦的偈颂进行一番的点评。

  四、结语

  圆悟在雪窦偈颂后的评述中说:“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款结案而已。”是说颂古不正面讲述、诠释禅法,而是采取迂回的绕弯子的方式来表述禅法,至于拈古,则是对所引公案所作的概要结语,楷定古今公案。其实,不仅是颂古是“绕路说禅”,拈古以及代语、别语也同样如此;再引而伸之,在慧能之下三四代以后,各地着名禅师说法也经常采取“绕路说禅”的方法。然而不管是谁,采取何种方式“绕路说禅”,毕竟还要表露自己的禅法主张,即:人人是否生来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佛性;达到觉悟解脱是靠自己体悟自性,还是向外求佛求法;此岸与彼岸关系如何,修行是否离开生活日用;佛法、菩提之道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自修要否读经、坐禅等等。然而由于是“绕路说禅”,怕陷于所谓“死句”,所用以表达的语言十分晦涩、笼统、不着边际,有时是问东答西,谈天说地,用反诘句,并且夹杂不少借喻隐喻,只有将前后左右语句仔细分析才能大体看出个端倪。从以上对雪窦重显的拈古、代别语及颂古的介绍,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圆悟有一番的解说点评,成为宋代文字禅最为典型的形式及特色。

  综上所述,雪窦重显是宋代云门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法系从其弟子天衣义怀之后流布于大江南北,其中不少禅师应请到京城的皇家、外戚寺院传法,推动了禅宗在宋代的传播。他继临济宗汾阳善昭之后,对文字禅特别是颂古的创作与推广起到很大示范作用。重显的《颂古百则》不仅是禅法着作,而且也属于文学作品,由于被克勤点评,结合经教、佛教历史事迹考证、禅法的抉择加以灵活性的论,收集在《碧岩录》中。由于《碧岩录》被禅学界及士大夫的欢迎,对文字禅的发展推向顶峰,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乃至文学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法久生弊。佛法是应病与药,应机设教的。法无定法,只是随缘应化而已。由于文字禅在北宋时汾阳善昭、雪窦重显、圆悟克勤、慧洪觉范等通宗通教大禅师对禅法的解读,成为时代风气,受僧俗二界欢迎。因此使很多无知者对禅学的修习,只是从文字、公案、颂古、评唱的形式上学习,忽视禅学内在的本质,玩弄文字。这股风气后来也受禅门有识之士的批评。如克勤的弟子,大慧宗杲禅师把《碧岩录》的版本烧毁,希望禅门不要学习文字禅之形式,而要传文字禅之神韵。通过本文对文字禅的介绍,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第一、佛教是以修证佛法、传扬佛法精髓为本份事,就要依据大慧宗杲所提倡精神来学习禅法,学其禅法的神韵不要学习文字禅的形式。其次,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的很多副产品,给世间留下很多瑰宝,对文学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历史的研究也要对他进行肯定。第三、要认识到若对佛法体悟不深,只是追求外在的形式,这样的文学也是没有力量,文以载道,无道之文,难于传世。虽然说颂古及评唱等文字禅的形式对禅法的传播非常灵活,但对禅法没有体认的人而言,对禅法及公案的解读,有如野狐禅相似。不但解说的不清楚,甚至误解。第四、佛教是实践性的宗教,有别于文学创作及哲学探索。

  

《文字禅的特点与形式——以《颂古百则》及《碧岩录》为例(戒毓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