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083)、丹霞子淳(1054——1117)以及宏智正觉(1091——1157 )。其中以重显的《颂古百则》尤具创新意义他好用儒释经典,又善于融入情感,使他的颂古之作显得富瞻华丽,文采斐然。如果说善昭制作了颂古的雏形,重显就是使之成熟,他们代表了宋代颂古的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色。“颂古”等文字禅高度的发展之后,文字禅又发展到新的一个阶段,新的一种形式,就是指的“评唱”。“评唱”是结合经教对公案和相关的颂文进行考证、注解更进一步的阐发经教和颂文中的义理。由于颂古如圆悟克勤所说“绕路说禅”的特点,很多都不从正面来诠释禅法,没有说破其中之禅机。当然这样留给学人更多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来领悟佛法。但是由于后来之习禅者在学识上的不足,对历史知识缺乏和佛学修养的浅薄,对“颂古”理解上就有的局限性与解读的困难。圆悟克勤 禅师在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住持湖南澧州夹山灵泉禅院的时候,根据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又经过他的门人编集而成的《碧岩录》。如《碧岩录序》中说:“至圣命脉,列祖大机;换骨灵方,颐神妙术。其惟雪窦禅师,具超宗越格正眼,提掇正令,不露风规;秉烹佛煅祖钳锤,颂出衲僧向上巴鼻。银山铁壁,孰敢钻研?蚊咬铁牛,难为下口。不逢大匠,焉悉玄微?粤有佛果老人,住碧岩日,学者迷而请益,老人愍以垂慈,剔抉渊源,剖析底理,当阳直指,岂立见知?百则公案,从头一串穿来;一队老汉,次第总将按过。”
根据普照的《碧岩录》序文,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克勤指出:第一、佛法的命脉,历代祖师的大机,解除每人心灵烦恼的良方,颐养心神的妙术,惟有雪窦重显禅师超越出格的法眼,来提携后人,颂出衲僧们的本来面目,做《颂古百则》。第二、但是这《颂古百则》犹如铜墙铁壁银山一样,没有人敢来钻研。即使来钻研,也如蚊子咬铁牛一样,很难说能叮的进去。来说明《颂古百则》对学者而言,学习与钻研都是非常困难的,惟有宗门大宗匠,明眼的人,才能了只其中的玄微。第三、有佛果克勤禅师住锡碧岩 的时候,弟子们对《颂古百则》不理解或者看不明白的地方,克勤根据雪窦的《颂古百则》逐条析理,一一把公案的渊源加以考察,然后在进行正面解说公案的义理。汇集成书,共十卷。每卷解释十个公案和相应的颂古,形成十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五项的内容:第一垂示(公案、颂文的说明)、第二本则(列举重显所列公案的本则)、第三颂文(重显原颂文)、第四着语(以各种形式来点评以上公案或者颂文),最后是评唱,是克勤对公案或者颂文的正面解释。第四、经过圆悟老人对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先后顺序加以评唱窜讲,就可以对禅门的尊宿古德禅法思想有个核心的把握。圆悟克勤的《碧岩录》一出,在佛门相互传抄,使文字禅真正的推向的一座高峰,给后人留下无价之魁宝。
三、文字禅的形式与特点
文字禅表述形式有语录、举古、征古、拈古、代语、别语、颂古、偈赞、诗歌、法语、杂着、碑铭、序跋等。语录、偈语、赞颂、诗词、碑铭、序跋不是宋代文字禅最有代表性、广泛性,也不是禅门独有表述佛法方式。而最具有宋代禅门特色的是举古、征古、拈古、代语、别语、颂古、评唱。为了让大家理解起来不是太抽象,有个直观的认识,下文略举雪窦重宣的《颂古百则》及圆悟克勤的《碧岩录》对宋代禅门具有特色文字禅举古、颂古、评唱等加以解说。
(一)举古与拈古
“举古”举是举例,选取古代禅师公案(禅宗史书、语录中记述的语句或禅僧修悟事例)中的语句、事例,或详举,或略举,在丈室或法堂向门下弟子与参禅者宣示,以便启示他们领悟修行及达到解脱的道理。主要以散文体来讲解公案。如《雪窦语录》有《室中拈古》、《举古》。拈古,也称拈提、拈则,是在举出古人公案之后加以简单评量、论议。在禅宗灯史或语录记述中,或加“师拈曰”,或只用“师云”。举古与拈古经常结合使用,先举而后拈。例如:举:赵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尔作么生护惜?时有僧问: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师(按:重显)拈云:赵州倒(原作“到”字)退三千。 举的是唐代赵州从谂(778~897)的语录。三祖僧璨撰述的《信心铭》中的头两句话,意为正真进入圣道,体悟佛性,不是困难的事,但要屏除虚妄分别与及错误的抉择,赵州和尚引此来说明学佛之理。在佛教里以“语言文字”代表概念,相对实相而言。如果离开的概念,实相即时现前。概念与实相相互表里,这是大家公认的禅理。赵州和尚提出,如果想用语言,是属于拣择呢,还是属于明白?他表示自己属于不明白。对此,弟子提出质询,既然不明白,又让弟子护惜什么?如果不知,如何自称不明白?赵州用“提问一下就行了”来加以搪塞。用这种形式来启发弟子。重显对此加以“拈语”解读议论,认为赵州倒退了三千里,让大家莫名其妙。是表扬还是批评,让大家自己去悟。又如:举:邓隐峰在襄州,破威仪堂,只着衬衣,于砧槌边举槌云:道得即不打。于是大众默然。隐峰便打一下。师拈云:果然,果然。
邓隐峰是唐代马祖的弟子。重显所举这段公案不见于《景德传灯录》卷八《邓隐峰章》。重显所引这段文字,是谜语般的禅话。邓隐峰让众僧说出道理,说不出来就要挨打。众僧没有回应,默然无语。隐风便将手中的槌落下。对此,重显“拈语”说:“果然,果然”。这就是典型的拈语。又如:上堂举:雪峰示众云:尽乾坤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不肯入。一僧云:和尚怪某甲不得。一僧云:用入作什么!师(重显)云:三个中有一人受救在,忽若总不辨明,平地上有甚数?便下座。
雪峰义存(822-908)是石头下四世,他说“尽乾坤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不肯入”,意为天地之间处处可以使人达到解脱,彼岸即此岸,然而有的人却死也不信。解脱门就在眼前,但怎么拽他,他也不入。引起僧众的讨论:一僧认为没有理由怪他;另一僧表示根本没有入这个解脱门的必要,进什么解脱门。举古或者拈古,就是重显从举古人的共案、或提出古人的事迹来说明禅法。
(二)代语与别语
“代语”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问答酬对间,禅师设问,听者或懵然不知,或所答不合意旨,禅师代答的话语;其二是指古人公案中只有问话,没有答语,代古人的答语。如《汾阳无德(善昭)禅师语录》卷中说:“室中请益,古人公案未尽善者,请以代之;语不格者,请以别之,目之为代、别。 公案未尽善者”、“语不格者”禅师在室中指导教诲弟子(从弟子角度称此为请益)的过程中,对所举公案语录中某些表达不完善者,可代之以自己的语句;而对于语句意境不正不高者,则另外(别)提出自己对应的语句。前者是代语,后者则是别语。然而这里对“代语”的解释,参照《汾阳语录》所载善昭的代语以及与其他人语录中的代语,似乎不很贴切。代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在引述的前人公案中虽有问语,但没有答语回应的,而由自己代为回答;二是本人在说法中向弟子或参禅者提出问题,而没有立即得到回应,便自己作出回答。而代语与别语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同样的特点就是对古人的或者别人乃至自己的禅语进一步的发挥,通常二者和称为“代别”。
下面结合重显的语录来看代语、别语特点。例如:
裴相公(按:唐代裴休)捧一尊佛像于黄檗前跪云:请师安名。檗云:裴休!师(按:重显)代相公,当时便喝。
这是举古人的公案。如果全引语录,在“代相公”前应有“相公无对”的字样。重显认为,他代表裴休的回答,应当是大“喝”一声。又如:
宋太宗皇帝因事六问,当时无人奏对。因入寺,见僧看经。问云:看什么经?对云:《仁王经》。帝云:既是寡人经,为什么在卿手里?代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这是举当代人的公案。宋太宗在不同场合所问六事,在《雪窦语录》卷四有载,上引是第一则:到寺中问僧读什么经。后来《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二有记载此事。在宋太宗问语之后有“僧无对”三字。重显的代语,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然而引用《尚书》里“皇天无亲,为德是辅”。“亲”:亲近;“辅”:帮助。指老天爷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品德高尚的人。太祖的问话很高明,一语双关,机关重重,而重显代那个僧人的回答,更是妙不可言,一语道破天机。又如:“举:永嘉大师到六祖,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祖云:夫沙门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从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便喝,乃云:当时若下得者一喝,免见龙头蛇尾。又再举: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代祖师云:未到曹溪,与尔三十棒了也。 ”
重显这里所举的,是玄觉见六祖的一则公案,在禅门经常被人引用。永嘉玄觉(675—713)生于浙江永嘉县(治所今浙江温州),自幼出家。遍览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来见慧能时,已经有所成就,但就没有自信认为自己是否领悟道家,去见六祖。见六祖时,手持锡杖,在慧能身边绕三圈。慧能对他说,沙门应该注重戒律威仪,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这么傲慢无礼。玄觉回答说:“生死四大,无常迅速。”他回答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味着说了脱生死比律仪戒律还要重要,哪有时间注意这些细枝末节的事呢?重显引这则公案说明的什么样的道理呢?他大喝一声,让他觉悟,免得如龙的头蛇的尾巴一样不相称。因此他再举这则公案,把自己放在当时六祖的立场,代六祖回答玄觉的回话:你(玄觉)还没有从永嘉动身的时候,就给你三…
《文字禅的特点与形式——以《颂古百则》及《碧岩录》为例(戒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