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083)、丹霞子淳(1054——1117)以及宏智正覺(1091——1157 )。其中以重顯的《頌古百則》尤具創新意義他好用儒釋經典,又善于融入情感,使他的頌古之作顯得富瞻華麗,文采斐然。如果說善昭製作了頌古的雛形,重顯就是使之成熟,他們代表了宋代頌古的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特色。“頌古”等文字禅高度的發展之後,文字禅又發展到新的一個階段,新的一種形式,就是指的“評唱”。“評唱”是結合經教對公案和相關的頌文進行考證、注解更進一步的闡發經教和頌文中的義理。由于頌古如圓悟克勤所說“繞路說禅”的特點,很多都不從正面來诠釋禅法,沒有說破其中之禅機。當然這樣留給學人更多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來領悟佛法。但是由于後來之習禅者在學識上的不足,對曆史知識缺乏和佛學修養的淺薄,對“頌古”理解上就有的局限性與解讀的困難。圓悟克勤 禅師在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住持湖南澧州夾山靈泉禅院的時候,根據雪窦重顯的《頌古百則》,加以評唱,又經過他的門人編集而成的《碧岩錄》。如《碧岩錄序》中說:“至聖命脈,列祖大機;換骨靈方,頤神妙術。其惟雪窦禅師,具超宗越格正眼,提掇正令,不露風規;秉烹佛煅祖鉗錘,頌出衲僧向上巴鼻。銀山鐵壁,孰敢鑽研?蚊咬鐵牛,難爲下口。不逢大匠,焉悉玄微?粵有佛果老人,住碧岩日,學者迷而請益,老人愍以垂慈,剔抉淵源,剖析底理,當陽直指,豈立見知?百則公案,從頭一串穿來;一隊老漢,次第總將按過。”
根據普照的《碧岩錄》序文,我們可以獲得以下信息。克勤指出:第一、佛法的命脈,曆代祖師的大機,解除每人心靈煩惱的良方,頤養心神的妙術,惟有雪窦重顯禅師超越出格的法眼,來提攜後人,頌出衲僧們的本來面目,做《頌古百則》。第二、但是這《頌古百則》猶如銅牆鐵壁銀山一樣,沒有人敢來鑽研。即使來鑽研,也如蚊子咬鐵牛一樣,很難說能叮的進去。來說明《頌古百則》對學者而言,學習與鑽研都是非常困難的,惟有宗門大宗匠,明眼的人,才能了只其中的玄微。第叁、有佛果克勤禅師住錫碧岩 的時候,弟子們對《頌古百則》不理解或者看不明白的地方,克勤根據雪窦的《頌古百則》逐條析理,一一把公案的淵源加以考察,然後在進行正面解說公案的義理。彙集成書,共十卷。每卷解釋十個公案和相應的頌古,形成十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五項的內容:第一垂示(公案、頌文的說明)、第二本則(列舉重顯所列公案的本則)、第叁頌文(重顯原頌文)、第四著語(以各種形式來點評以上公案或者頌文),最後是評唱,是克勤對公案或者頌文的正面解釋。第四、經過圓悟老人對雪窦重顯的《頌古百則》先後順序加以評唱竄講,就可以對禅門的尊宿古德禅法思想有個核心的把握。圓悟克勤的《碧岩錄》一出,在佛門相互傳抄,使文字禅真正的推向的一座高峰,給後人留下無價之魁寶。
叁、文字禅的形式與特點
文字禅表述形式有語錄、舉古、征古、拈古、代語、別語、頌古、偈贊、詩歌、法語、雜著、碑銘、序跋等。語錄、偈語、贊頌、詩詞、碑銘、序跋不是宋代文字禅最有代表性、廣泛性,也不是禅門獨有表述佛法方式。而最具有宋代禅門特色的是舉古、征古、拈古、代語、別語、頌古、評唱。爲了讓大家理解起來不是太抽象,有個直觀的認識,下文略舉雪窦重宣的《頌古百則》及圓悟克勤的《碧岩錄》對宋代禅門具有特色文字禅舉古、頌古、評唱等加以解說。
(一)舉古與拈古
“舉古”舉是舉例,選取古代禅師公案(禅宗史書、語錄中記述的語句或禅僧修悟事例)中的語句、事例,或詳舉,或略舉,在丈室或法堂向門下弟子與參禅者宣示,以便啓示他們領悟修行及達到解脫的道理。主要以散文體來講解公案。如《雪窦語錄》有《室中拈古》、《舉古》。拈古,也稱拈提、拈則,是在舉出古人公案之後加以簡單評量、論議。在禅宗燈史或語錄記述中,或加“師拈曰”,或只用“師雲”。舉古與拈古經常結合使用,先舉而後拈。例如:舉:趙州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裏,是爾作麼生護惜?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裏,護惜個什麼?州雲:我亦不知。僧雲:和尚既不知,爲什麼道不在明白裏?州雲:問事即得。師(按:重顯)拈雲:趙州倒(原作“到”字)退叁千。 舉的是唐代趙州從谂(778~897)的語錄。叁祖僧璨撰述的《信心銘》中的頭兩句話,意爲正真進入聖道,體悟佛性,不是困難的事,但要屏除虛妄分別與及錯誤的抉擇,趙州和尚引此來說明學佛之理。在佛教裏以“語言文字”代表概念,相對實相而言。如果離開的概念,實相即時現前。概念與實相相互表裏,這是大家公認的禅理。趙州和尚提出,如果想用語言,是屬于揀擇呢,還是屬于明白?他表示自己屬于不明白。對此,弟子提出質詢,既然不明白,又讓弟子護惜什麼?如果不知,如何自稱不明白?趙州用“提問一下就行了”來加以搪塞。用這種形式來啓發弟子。重顯對此加以“拈語”解讀議論,認爲趙州倒退了叁千裏,讓大家莫名其妙。是表揚還是批評,讓大家自己去悟。又如:舉:鄧隱峰在襄州,破威儀堂,只著襯衣,于砧槌邊舉槌雲:道得即不打。于是大衆默然。隱峰便打一下。師拈雲:果然,果然。
鄧隱峰是唐代馬祖的弟子。重顯所舉這段公案不見于《景德傳燈錄》卷八《鄧隱峰章》。重顯所引這段文字,是謎語般的禅話。鄧隱峰讓衆僧說出道理,說不出來就要挨打。衆僧沒有回應,默然無語。隱風便將手中的槌落下。對此,重顯“拈語”說:“果然,果然”。這就是典型的拈語。又如:上堂舉:雪峰示衆雲:盡乾坤是個解脫門,把手拽不肯入。一僧雲:和尚怪某甲不得。一僧雲:用入作什麼!師(重顯)雲:叁個中有一人受救在,忽若總不辨明,平地上有甚數?便下座。
雪峰義存(822-908)是石頭下四世,他說“盡乾坤是個解脫門,把手拽不肯入”,意爲天地之間處處可以使人達到解脫,彼岸即此岸,然而有的人卻死也不信。解脫門就在眼前,但怎麼拽他,他也不入。引起僧衆的討論:一僧認爲沒有理由怪他;另一僧表示根本沒有入這個解脫門的必要,進什麼解脫門。舉古或者拈古,就是重顯從舉古人的共案、或提出古人的事迹來說明禅法。
(二)代語與別語
“代語”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問答酬對間,禅師設問,聽者或懵然不知,或所答不合意旨,禅師代答的話語;其二是指古人公案中只有問話,沒有答語,代古人的答語。如《汾陽無德(善昭)禅師語錄》卷中說:“室中請益,古人公案未盡善者,請以代之;語不格者,請以別之,目之爲代、別。 公案未盡善者”、“語不格者”禅師在室中指導教誨弟子(從弟子角度稱此爲請益)的過程中,對所舉公案語錄中某些表達不完善者,可代之以自己的語句;而對于語句意境不正不高者,則另外(別)提出自己對應的語句。前者是代語,後者則是別語。然而這裏對“代語”的解釋,參照《汾陽語錄》所載善昭的代語以及與其他人語錄中的代語,似乎不很貼切。代語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指在引述的前人公案中雖有問語,但沒有答語回應的,而由自己代爲回答;二是本人在說法中向弟子或參禅者提出問題,而沒有立即得到回應,便自己作出回答。而代語與別語之間的差別不是太大,同樣的特點就是對古人的或者別人乃至自己的禅語進一步的發揮,通常二者和稱爲“代別”。
下面結合重顯的語錄來看代語、別語特點。例如:
裴相公(按:唐代裴休)捧一尊佛像于黃檗前跪雲:請師安名。檗雲:裴休!師(按:重顯)代相公,當時便喝。
這是舉古人的公案。如果全引語錄,在“代相公”前應有“相公無對”的字樣。重顯認爲,他代表裴休的回答,應當是大“喝”一聲。又如:
宋太宗皇帝因事六問,當時無人奏對。因入寺,見僧看經。問雲:看什麼經?對雲:《仁王經》。帝雲:既是寡人經,爲什麼在卿手裏?代雲:皇天無親,唯德是輔。
這是舉當代人的公案。宋太宗在不同場合所問六事,在《雪窦語錄》卷四有載,上引是第一則:到寺中問僧讀什麼經。後來《嘉泰普燈錄》卷二十二有記載此事。在宋太宗問語之後有“僧無對”叁字。重顯的代語,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然而引用《尚書》裏“皇天無親,爲德是輔”。“親”:親近;“輔”:幫助。指老天爺公正無私,總是幫助品德高尚的人。太祖的問話很高明,一語雙關,機關重重,而重顯代那個僧人的回答,更是妙不可言,一語道破天機。又如:“舉:永嘉大師到六祖,繞禅床叁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祖雲:夫沙門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從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便喝,乃雲:當時若下得者一喝,免見龍頭蛇尾。又再舉:繞禅床叁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代祖師雲:未到曹溪,與爾叁十棒了也。 ”
重顯這裏所舉的,是玄覺見六祖的一則公案,在禅門經常被人引用。永嘉玄覺(675—713)生于浙江永嘉縣(治所今浙江溫州),自幼出家。遍覽叁藏,精天臺止觀圓妙法門,于四威儀中,常冥禅觀。來見慧能時,已經有所成就,但就沒有自信認爲自己是否領悟道家,去見六祖。見六祖時,手持錫杖,在慧能身邊繞叁圈。慧能對他說,沙門應該注重戒律威儀,你從什麼地方來,爲什麼這麼傲慢無禮。玄覺回答說:“生死四大,無常迅速。”他回答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意味著說了脫生死比律儀戒律還要重要,哪有時間注意這些細枝末節的事呢?重顯引這則公案說明的什麼樣的道理呢?他大喝一聲,讓他覺悟,免得如龍的頭蛇的尾巴一樣不相稱。因此他再舉這則公案,把自己放在當時六祖的立場,代六祖回答玄覺的回話:你(玄覺)還沒有從永嘉動身的時候,就給你叁…
《文字禅的特點與形式——以《頌古百則》及《碧岩錄》爲例(戒毓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