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票价”;至于“百年后的将来”,希望一切助、受益于此书的人,乃至随喜见闻者,都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树— “电视墙”上(见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之四十)看现场实况转播吧!
再次感谢一切的助缘,及佛菩萨的加被;更感恩父亲及热心长者的另一种护念,并体谅愚的智慧不足、文笔粗涩;“尽管如此,相信每一个人都同意—必须针对自杀的问题做点事才对”—杰米森博士在书中这么鼓励您我。如果,当中有错误知见足以贻害众生者,别忘了—慈悲教我、正我,此更是最深的感恩。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岁次甲申秋分修德竟笔再序于耕心小居
十分钟解读本书纲要
“若说有千百个理由可自杀,归纳起来只是“妄想”而已。”
“经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我们自己想想这是不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般有精神疾病如忧郁、躁症、躁郁混合症、精神分裂者,都把“我”逼上了死胡同,钻上了牛角尖,认为“全世界只有我最不幸、最苦,没有人了解我……”千百个理由都是绕著『我”在转,当我们猛一回头,不是阳光依旧灿烂地平等照耀一切,而是自己躲藏在黑暗的房角吗?明朝憨山大师曾说:“目容天地,纤尘能失其明;心包太虚,一念能塞其广。是知,一念者—生死之根、祸患之本也;故知几知微圣人存戒。”想想看,心可包容多少的东西(念头),但自己却把焦点放在最不幸的那一个点罢了!何不想想利用有限的生命去饶益一切苦难的众生呢!”
“一个人可能自以为恨自己,那是因为他希望比现在的自己更好,或是对自己的表现失望或成就太慢而感到不耐。所谓自厌其实包含强烈的我执,即使自杀的人也并非出于自厌,而是认为可逃避更大的痛苦。然而死亡并无法逃避什么,因为死只是转换另一种生命。(案:须再继续酬偿尚未完全消化的业力。)因此避免痛苦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在现世里解决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则要尝试改变面对问题的态度。”
““人身难得—是万古一瞬的因缘,佛法难闻—是历劫不遇的际会;错过了,没人能承担这份过失。”尽管,这辈子的身心不是令您百分之百的满意,但请您务必要尊重珍惜。”
“为了防止自杀事件发生,专家学者们应以正确的认知,多方宣导生命的真相,否则不管以何方法,都很难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因为一般人往往克服不了内心的冲动,禁不起外界的诱惑。定要使他内心真正觉悟,对人生的价值观彻底转变,才会产生力量。”(第23页)
“如果愿意将认识因果的正确生命观,订定一套合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好好扎根,即使遇到种种负面的逆境(如失业、暴力等)时,也会“反求诸已”地思惟“如是因如是果”,进而能安分守己,不致造成压力、挫折、焦虑、冲动乃至自杀;如果真能花小小钱扎根,日后不是可省下庞大的健保费,乃至人力资源?!”
“因缘果报并没有任何的主宰者,一切的苦乐、轮回解脱,都是在于个人自己的身上,问题是—我们是否具有洞悉因果、掌握改造自己命运的智慧?!”
“在无数次的挫败轮回中,当您觉悟到—要放下自我,而去改过向善、慈悲仁爱、喜舍助人,这才是消减宿业、积功累德最宽广的正道。”
“利用因果的道理,把自己从“小我”的焦点,放到“大我”的苦难众生中去焠练,从中去开启智慧与慈悲;这时在解放自己苦难的同时,您会更懂得珍惜自己→关爱众生。”
“我想要传达的是—佛法的全体大用,正为解决众生的一切苦难,帮助众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进而从中得到解脱;所以“自杀”—只要确立了正当的生命观,便可适时的解决一部份的困境,而达到我关怀此一社会问题的目的吧!”
本书没有唯美虚伪的文字堆砌,只有忠(尽己谓之忠)诚(诚恳无欺)的传述和平实的一贯风格。
架构简述
相应的对象
为缩短我—“能说”,与您—“能看”的距离,所以全文用第一、二、三人称—我、您、我们;希望您能包涵,不要介意—因佛法的修持正要去“我”,而我却不得已仍选用此字,来贯穿整本书,让全书更有亲切感些。
我所拟此架构的相应对象,设定范围是较全面性的,不单单只设定给有自杀念头及曾自杀而未遂的人看,(毕竟已自杀成功者,也没有机会看了,痛心!)而是扩及到与此人息息相关者,都含括在内,故—
一、有自杀念头者必看—当自己的善知识、救命恩人。
二、曾自杀而未遂者必读—猛回头,才知自己曾经的傻。
三、为人父母、兄弟姊妹者必看—因为儿女是自己的,除非您不爱他(她)。
四、站在辅导立场者(如老师、社工、医师)必读—多一佛法方面的辅导知能。
五、专家学者当看—从自己所知外,了解生命的真相,并予以宣导。
六、制造恶知见、工具等助杀者必看—了解因缘果报丝毫不差。
七、在佛法门外,而欲一窥佛法生命观者必看—可粗解佛法的梗概。
八、政府内员、教育行政人员必看—因为您们都是负有政治、教育理想,敬诺牺牲自我为人民服务者,此时子民有苦,岂可坐视不管?
然佛法度生不外折伏、摄受二门,此二皆以慈悲为怀;只是在相上,“摄受”偏于爱、慈悲、宽恕等,而“折伏”便以一些善巧的方便来调伏众生的烦恼,这是须要观机才能逗教的。所以,若已有严重心理疾病到不能自我调适的话,可能须要专业医师所用的慈悲摄受手段;若尚可自我调适—只是暂时性的冲动,有足够的理性可调整自我者,此帖药或可一试;乃至,有时须二药互相泻、补,才能见效,唯见机善用耳。即使没病,吃了也可“增强免疫能力”的。因为,我想要传达的是—佛法的全体大用,正为解决众生的一切苦难,帮助众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进而从中得到解脱;所以“自杀”—只要确立了正当的生命观,便可适时的解决一部份的困境,而逢到我关怀此一社会问题的目的吧!
架构的刚骨
这本是以佛法为主,世间法为辅来架构的书。我以一个出家的佛弟子来探讨诫劝自杀一事,当然是以为“只有”从佛法下手,才能根本解决其核心问题—理论是如此;至于事实上,因众生的业方各各不同,所以想要从事相上“个个击破”是不可能的,即如台北市立疗养院网页《生命的惊叹号—自杀》所云:“研究显示,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单纯一样理由去自杀的,而是多重重要因素混杂在一起,最后在一个引爆点上发作。”因此,此书但承 会公的嘱咐而做一“抛砖引玉”之举,也更希望各各正派的宗教,也有相关的资讯提供因应之道,济拔相应有缘的苦难众生。即如有心理辅导专长,及自杀个案辅导实务经验的王警官,于其讲演中云:“为了防止自杀事件发生,专家争者们应以正确的认知.多方宣导生命的真相,否则不管以何方法,都很难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因为一般人往往克服不了内心的冲动,禁不起外界的诱惑。定要使他内心真正觉悟,对人生的价观彻底转变,才会产生力量。”唐.韩愈曾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不敢希望此书有扭转乾坤的作用,毕竟这非单纯一时、此世的因果业力;但望能以正知正见展转化导人心,因为这才是恒常的治本药方。
内容简述
为避免冗长的文字铺述而抓不到纲领,所以我一向喜欢采取有脉络可寻的架构表来统摄全文,令阅读者可一目了然地了解本书所要传达的大意。以下仅就大科略加分析:
自序、架构简述,可比为序分(初善);而总轮与别述可喻为正宗分(中善);至于普劝、延伸阅读、求助电话及机构可说是流通分(后书)。在总论中,除引用目前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自杀的外在相状外,并约略探究一些隐藏性的内在因素。
于别述中,虽以佛法的专有名相—惑、业、苦,来总摄提纲此科,但却是一切众生,(不论有无信仰,或是信仰任何宗教者。)所要面对的实际现况;我以苦乐相较对比的说明方式,让读者抉择自己要走的路。值得一提的是,借一位老者的发心,竟意外地成了本书未出版前的小小感应,不禁感叹“因缘”的不可思议。
由普劝一科,藉由一位专科医生(是虔诚的佛弟子)的专业领域知识,提供目前台湾的精神临床问题、现象。另外,以佛法理论的角度上,希望帮助读者认清世间物质科学文明及爱情背后的真实相。之后,以一个已走出自杀阴影的家庭实际案例,及我观看二部影片的启示,乃至在自心的善巧运用上加被自己,而于实质上提出恳切的供养与劝导。
最末,在道友建议下,又将本书总结归纳,作眉目的勾勒。
碍于我在佛法上的学养陋劣、智德浅薄,在解释佛法深妙的谛理时,恐辞不达义,无法深入浅出的表达,故演其义理外,并注明所出,须者可披寻对照,更可向正知见的法师、大德们请教。若我于文中有错解经议处,(可做根机而谈深说浅,但决不能错说。)尚祈贤达不吝斧正。之后,在延伸阅订附录一科,凡于本书中无法一一引述之佳作,一并于此料中列示,以资读者延伸本书外的阅读空间,使令于自他的身心认识、调伏更为增上。最后一份附录,是希望在求救无门之下,能让这通电话发挥一线光明的作用。
总论
数据会说话
据《夜,骤然而降—了解自杀》杰米森博士,引用一九八八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该年全世界有5400万人死亡,而其中自杀死亡的有97万人;一九八八到今天已距近六年之久,其自杀统计人数不知已攀升到什么惊人的数字了。
又来自一份中国大陆的网页《自杀与心理危机调节》中首云:“今九月十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街生和社会问题。在中国,自杀是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
至于台湾的自杀状况—(1)、据九十二年的统计,主要死亡原因,自杀是占第九位。(2)…
《等待黎明的时刻(修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