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等待黎明的時刻(修德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票價”;至于“百年後的將來”,希望一切助、受益于此書的人,乃至隨喜見聞者,都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樹— “電視牆”上(見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之四十)看現場實況轉播吧!

  再次感謝一切的助緣,及佛菩薩的加被;更感恩父親及熱心長者的另一種護念,並體諒愚的智慧不足、文筆粗澀;“盡管如此,相信每一個人都同意—必須針對自殺的問題做點事才對”—傑米森博士在書中這麼鼓勵您我。如果,當中有錯誤知見足以贻害衆生者,別忘了—慈悲教我、正我,此更是最深的感恩。

  中華民國九十叁年歲次甲申秋分修德竟筆再序于耕心小居

  十分鍾解讀本書綱要

  “若說有千百個理由可自殺,歸納起來只是“妄想”而已。”

  “經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我們自己想想這是不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一般有精神疾病如憂郁、躁症、躁郁混合症、精神分裂者,都把“我”逼上了死胡同,鑽上了牛角尖,認爲“全世界只有我最不幸、最苦,沒有人了解我……”千百個理由都是繞著『我”在轉,當我們猛一回頭,不是陽光依舊燦爛地平等照耀一切,而是自己躲藏在黑暗的房角嗎?明朝憨山大師曾說:“目容天地,纖塵能失其明;心包太虛,一念能塞其廣。是知,一念者—生死之根、禍患之本也;故知幾知微聖人存戒。”想想看,心可包容多少的東西(念頭),但自己卻把焦點放在最不幸的那一個點罷了!何不想想利用有限的生命去饒益一切苦難的衆生呢!”

  “一個人可能自以爲恨自己,那是因爲他希望比現在的自己更好,或是對自己的表現失望或成就太慢而感到不耐。所謂自厭其實包含強烈的我執,即使自殺的人也並非出于自厭,而是認爲可逃避更大的痛苦。然而死亡並無法逃避什麼,因爲死只是轉換另一種生命。(案:須再繼續酬償尚未完全消化的業力。)因此避免痛苦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在現世裏解決問題;如果無法解決則要嘗試改變面對問題的態度。”

  ““人身難得—是萬古一瞬的因緣,佛法難聞—是曆劫不遇的際會;錯過了,沒人能承擔這份過失。”盡管,這輩子的身心不是令您百分之百的滿意,但請您務必要尊重珍惜。”

  “爲了防止自殺事件發生,專家學者們應以正確的認知,多方宣導生命的真相,否則不管以何方法,都很難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因爲一般人往往克服不了內心的沖動,禁不起外界的誘惑。定要使他內心真正覺悟,對人生的價值觀徹底轉變,才會産生力量。”(第23頁)

  “如果願意將認識因果的正確生命觀,訂定一套合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好好紮根,即使遇到種種負面的逆境(如失業、暴力等)時,也會“反求諸已”地思惟“如是因如是果”,進而能安分守己,不致造成壓力、挫折、焦慮、沖動乃至自殺;如果真能花小小錢紮根,日後不是可省下龐大的健保費,乃至人力資源?!”

  “因緣果報並沒有任何的主宰者,一切的苦樂、輪回解脫,都是在于個人自己的身上,問題是—我們是否具有洞悉因果、掌握改造自己命運的智慧?!”

  “在無數次的挫敗輪回中,當您覺悟到—要放下自我,而去改過向善、慈悲仁愛、喜舍助人,這才是消減宿業、積功累德最寬廣的正道。”

  “利用因果的道理,把自己從“小我”的焦點,放到“大我”的苦難衆生中去焠練,從中去開啓智慧與慈悲;這時在解放自己苦難的同時,您會更懂得珍惜自己→關愛衆生。”

  “我想要傳達的是—佛法的全體大用,正爲解決衆生的一切苦難,幫助衆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進而從中得到解脫;所以“自殺”—只要確立了正當的生命觀,便可適時的解決一部份的困境,而達到我關懷此一社會問題的目的吧!”

  本書沒有唯美虛僞的文字堆砌,只有忠(盡己謂之忠)誠(誠懇無欺)的傳述和平實的一貫風格。

  架構簡述

  相應的對象

  爲縮短我—“能說”,與您—“能看”的距離,所以全文用第一、二、叁人稱—我、您、我們;希望您能包涵,不要介意—因佛法的修持正要去“我”,而我卻不得已仍選用此字,來貫穿整本書,讓全書更有親切感些。

  我所擬此架構的相應對象,設定範圍是較全面性的,不單單只設定給有自殺念頭及曾自殺而未遂的人看,(畢竟已自殺成功者,也沒有機會看了,痛心!)而是擴及到與此人息息相關者,都含括在內,故—

  一、有自殺念頭者必看—當自己的善知識、救命恩人。

  二、曾自殺而未遂者必讀—猛回頭,才知自己曾經的傻。

  叁、爲人父母、兄弟姊妹者必看—因爲兒女是自己的,除非您不愛他(她)。

  四、站在輔導立場者(如老師、社工、醫師)必讀—多一佛法方面的輔導知能。

  五、專家學者當看—從自己所知外,了解生命的真相,並予以宣導。

  六、製造惡知見、工具等助殺者必看—了解因緣果報絲毫不差。

  七、在佛法門外,而欲一窺佛法生命觀者必看—可粗解佛法的梗概。

  八、政府內員、教育行政人員必看—因爲您們都是負有政治、教育理想,敬諾犧牲自我爲人民服務者,此時子民有苦,豈可坐視不管?

  然佛法度生不外折伏、攝受二門,此二皆以慈悲爲懷;只是在相上,“攝受”偏于愛、慈悲、寬恕等,而“折伏”便以一些善巧的方便來調伏衆生的煩惱,這是須要觀機才能逗教的。所以,若已有嚴重心理疾病到不能自我調適的話,可能須要專業醫師所用的慈悲攝受手段;若尚可自我調適—只是暫時性的沖動,有足夠的理性可調整自我者,此帖藥或可一試;乃至,有時須二藥互相瀉、補,才能見效,唯見機善用耳。即使沒病,吃了也可“增強免疫能力”的。因爲,我想要傳達的是—佛法的全體大用,正爲解決衆生的一切苦難,幫助衆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進而從中得到解脫;所以“自殺”—只要確立了正當的生命觀,便可適時的解決一部份的困境,而逢到我關懷此一社會問題的目的吧!

  架構的剛骨

  這本是以佛法爲主,世間法爲輔來架構的書。我以一個出家的佛弟子來探討誡勸自殺一事,當然是以爲“只有”從佛法下手,才能根本解決其核心問題—理論是如此;至于事實上,因衆生的業方各各不同,所以想要從事相上“個個擊破”是不可能的,即如臺北市立療養院網頁《生命的驚歎號—自殺》所雲:“研究顯示,沒有一個人是爲了單純一樣理由去自殺的,而是多重重要因素混雜在一起,最後在一個引爆點上發作。”因此,此書但承 會公的囑咐而做一“抛磚引玉”之舉,也更希望各各正派的宗教,也有相關的資訊提供因應之道,濟拔相應有緣的苦難衆生。即如有心理輔導專長,及自殺個案輔導實務經驗的王警官,于其講演中雲:“爲了防止自殺事件發生,專家爭者們應以正確的認知.多方宣導生命的真相,否則不管以何方法,都很難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因爲一般人往往克服不了內心的沖動,禁不起外界的誘惑。定要使他內心真正覺悟,對人生的價觀徹底轉變,才會産生力量。”唐.韓愈曾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不敢希望此書有扭轉乾坤的作用,畢竟這非單純一時、此世的因果業力;但望能以正知正見展轉化導人心,因爲這才是恒常的治本藥方。

  內容簡述

  爲避免冗長的文字鋪述而抓不到綱領,所以我一向喜歡采取有脈絡可尋的架構表來統攝全文,令閱讀者可一目了然地了解本書所要傳達的大意。以下僅就大科略加分析:

  

  自序、架構簡述,可比爲序分(初善);而總輪與別述可喻爲正宗分(中善);至于普勸、延伸閱讀、求助電話及機構可說是流通分(後書)。在總論中,除引用目前的統計數據,來說明自殺的外在相狀外,並約略探究一些隱藏性的內在因素。

  于別述中,雖以佛法的專有名相—惑、業、苦,來總攝提綱此科,但卻是一切衆生,(不論有無信仰,或是信仰任何宗教者。)所要面對的實際現況;我以苦樂相較對比的說明方式,讓讀者抉擇自己要走的路。值得一提的是,借一位老者的發心,竟意外地成了本書未出版前的小小感應,不禁感歎“因緣”的不可思議。

  由普勸一科,藉由一位專科醫生(是虔誠的佛弟子)的專業領域知識,提供目前臺灣的精神臨床問題、現象。另外,以佛法理論的角度上,希望幫助讀者認清世間物質科學文明及愛情背後的真實相。之後,以一個已走出自殺陰影的家庭實際案例,及我觀看二部影片的啓示,乃至在自心的善巧運用上加被自己,而于實質上提出懇切的供養與勸導。

  最末,在道友建議下,又將本書總結歸納,作眉目的勾勒。

  礙于我在佛法上的學養陋劣、智德淺薄,在解釋佛法深妙的谛理時,恐辭不達義,無法深入淺出的表達,故演其義理外,並注明所出,須者可披尋對照,更可向正知見的法師、大德們請教。若我于文中有錯解經議處,(可做根機而談深說淺,但決不能錯說。)尚祈賢達不吝斧正。之後,在延伸閱訂附錄一科,凡于本書中無法一一引述之佳作,一並于此料中列示,以資讀者延伸本書外的閱讀空間,使令于自他的身心認識、調伏更爲增上。最後一份附錄,是希望在求救無門之下,能讓這通電話發揮一線光明的作用。

  總論

  數據會說話

  據《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傑米森博士,引用一九八八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該年全世界有5400萬人死亡,而其中自殺死亡的有97萬人;一九八八到今天已距近六年之久,其自殺統計人數不知已攀升到什麼驚人的數字了。

  又來自一份中國大陸的網頁《自殺與心理危機調節》中首雲:“今九月十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共同確定的第一個—世界預防自殺日。目前自殺已經成爲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公共街生和社會問題。在中國,自殺是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

  至于臺灣的自殺狀況—(1)、據九十二年的統計,主要死亡原因,自殺是占第九位。(2)…

《等待黎明的時刻(修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