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等待黎明的时刻(修德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而且年年升高其死亡率,至今每十万人口死亡率是14.16(共3195人)。(3)、20~24岁的死亡人口自杀是第一大死因:15~19岁死亡为第二大死因,可见在这年龄层中死亡是个严重的问题。壮年(25~44岁)列第四,中年(45~64岁)则列第七。虽然自杀的人不都是精神病患,但精神病患的自杀比率为20%比一般人(0.01%)高二千倍。(4)、据中研院生医所研究员郑泰安教授报告:在台湾从事自杀研究十多年发现,有98%的成人自杀死亡者,在自杀之前罹患一种或多种精神疾病,而最常见的是重郁症、酒瘾、药瘾与情绪不稳性人格障碍,这些发现与西方同类研究结果相似。(5)、有宗教信仰者,比没有宗教信仰者低。而一般的学者普遍认为,其实在卫生统计上所呈现的数字基本上是低估的,由于国人的文化观念基于家丑不外扬,或是保险给付的关系,很多自杀死亡的案例,在法医的死亡证明书常常并未纪录自杀的事实,所以实际的数字是高于这个数字的。

  那里出了问题!?

  中山医学院精神科张家铭主治医师表示:“当然以上所提及的数字都是所谓自杀死亡的案例。很多人在最后真正采取成功的自杀行为之前,往往有很多次的重复自杀获救、或持续的自杀想法。基本上而言,曾经有自杀想法的人很多,但并非皆有勇气尝试自杀行为。”须知,除非想要自杀的人,已失去自我调适的能力,否则预防胜于治疗,须积极地改变当事人的思考模式著手,此是刻不容缓,且是根治的办法。

  又据郑泰安教授表示:“自杀行为的形成,包含某些程度的遗传因素和特殊的性格特质,加上后天环境因素与罹患精神疾病,再受到某种生活事件的刺激之下,就很容易发生。所以,基本上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是造成自杀行为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生活环境中发生的生活事件扮演者催化作用,尤其是造成重大失落的生活事件。依据上述台湾自杀研究的结果,“失落的生活事件”是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1)、健康的失落,如罹患绝症、久病不愈或是身体残障。(2)、财产或工作的失落。(3)、人的失落:即亲友、家人的离开或死人。(4)、珍惜的愿望之失落,譬如骤然得知配偶有外遇或是爱人移情别恋。在台湾,自杀死亡者遭遇失落的生活事件占了84%,而最常见的是“珍惜的愿望之失落”,占66%。”

  至于青少年自杀也渐渐频繁,《天下杂志》第117期中引用《读者文摘》针对两岸三地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台北青少年有27.7%曾动过轻生念头,比香港(11.2%)、上海(11.3%)高出不止一倍;而造成轻生的念头,家庭因素高居第二位。

  节录了以上的数据,心是非常地沉痛,在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最璀璨的金色时光,何以变得那么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感呢?我们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曾有谁告诉我们生命的真实相呢?(即如我在十多年前进入佛门才了解一些皮毛,进而释怀十多年前的“伤痛”,正是今天以“人饥己饥、推己及人”的心情,来承接这份“使命”。)我们不必以“踢皮球”的心态,要将责任推给谁,这是一个厘不清的问题;因为,因缘果报并没有任何的主宰者,一切的苦乐、轮回解脱,都是在于个人自己的身上,问题是—我们是否具有洞悉因果、掌握改造自已命运的智慧?!从网路资料中,很显然地,大家并没有就问题的根本核心来论,(如同治病,但治标而未治本一般,治标虽可暂时缓解一时或一世,但若能标本同治不是更好?)这是非常可惜的—这也是不信因果的因果,您相信吗?不相信的话—精采的在后面,请放下自己的成见往下看,次科正是本书的纲领,余者正依此而发挥推广,如果您能深究熟虑而生起决定的信解,相信您已救自已一半了。

  三世因果—整治爱河喻

  古德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欲免轮回苦,大众念弥陀(脚踏实地修)。”此爱河、苦海正指生死的业海,而今以数年前高雄市政府整治“爱河”为喻:

  (1)、今从一滔滔不绝的驶流中,截取一大段,于中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比喻自己生命流程中的一个三世。

  (2)、假设过去世中,我们有造了三个善业(0),也有三个恶业(△),如果都没有增减,应该流到下一世也仍保持原有的数目才对。然而,谁在一生中没有起一念贪、嗔、痴、慢等烦恼,而造杀、盗、淫等恶业呢?反之,谁又念兹在兹,无时不以修善为人生的目的呢?《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正指我们所居住的世界),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今若没有一个智者告诉我们爱河已发臭了,垃圾横流造成原有的生机已渐渐枯竭,再不整治,将造成污染而遗害自已乃至子孙(喻未来世)的居住环境。所以,如果我们都不愿改变,而时时警策自己的话,当从上游(喻过去世)流到未来此世者,只有恶增善减了。

  (3)、既要整治,光靠在岸边喊口号,就如隔靴搔痒一般,没有一点效果的,最多也只能捡捡岸边的垃圾而已;所以要靠各种善缘—如善知识的教导,并利用各种工具—如用竹竿挂网来捞取,或力量更大、效果更好的就是坐船随处去清除捞取,乃至河底的污泥更是非假有力的工具不可;而这些工具就好比各种管道,如选择契机的宗教,如法依教而修行一般;那么多的宗教,虽似皆劝人为善,但方法、智慧、究竟目标等,仍有其差异之处,就如各种工具都有其不同的功用一般。

  (4)、如果我们有心想要“明天更好”,是必要有智慧地去选择、善用各种工具等助道方法;而且不仅努力清除染污之源(断恶)外,更要积极地投下更多的生机(修善);如此有善因加上胜缘,并持之以恒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是可以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苦乐相较.自由抉择

  您想要让“自己的爱河”,继续恶化(一世不如一世)—在此世便已要承受这么多的苦了,(请记住!这些苦并不是忽然冒出的,若仔细谛思,都是有其宿因的—或是过去,或者只是前一念的错失所结的苦果。)更何况带著这些苦重新再来—“不只”一次的恶性循环呢?或者,您愿意就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让自己重新寻回生命的春天呢?请与我继续往下一起学习:

  佛法中有一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往生圆成菩萨道。”此正可解释别述一科中的要义—

  此惑、业、苦的展转相生,正显示众生轮回生死,即如旋火轮一样没有止息,正不间断地虚妄受轮回之苦,(亦方可开合用十二因缘来诠释众生受生的生命观,亦是佛初转四谛*轮的苦、集二谛;但名相多,道理相对较深,若能请教法师大德,则更可增加信解之力。)您想想,配合刚刚所说的三世因果喻—过去由烦恼之因,而造了恶业,由此业障而感召较陋劣的身心世界,(如贫穷、多战乱等);但于受此苦劣的报障时,因业障障住智慧不开,身体多病或六根不具,内心多苦恼等。)及依住的环境(如贫穷或过去生不与人结善缘,此时得不到善友的开导,因此由苦而再生颠倒烦恼,又再造业、受苦……(如因过去不曾造布施的善业,故感此世贫穷的苦果;但没有明了因果的智慧,又起贪而抢劫,继而被判刑坐牢……)如此,苦当于何时能了?而所造自杀之业,何尝不是依此模式而演出呢?在此,我们至少可归纳出t一个重点:(一)、妄想.烦恼是一切苦难的开始、根本祸源。(二)、如果不幸已造了因,若不善用因缘来化解,它将让您一再地重蹈覆彻。据研究统计,一般自杀成功者,皆一再受“自杀念头”的纠缠,乃至有多次自杀未遂的纪录,若当中没有善缘的扭转,最后是会“壮烈成仁”的。因此,只要在对方尚有理性、可自我调适下,若能明白因果的道理,了知自杀并非是逃避痛苦的选择,况会比现世的苦更苦的话,有时是可及时挽救的;否则,若一直固执于自杀的念头,虽劝、阻止得了一时,但势必会发生不幸的。(详述于下别述一科)

  世间那个人不希望趋吉避凶呢?(连蚂蚁也知道;甚至将糖和砂子混合,您想—蚂蚁会笨到去搬砂子而弃舍糖吗?)谁不希望发财、升官、健康、家庭和乐呢?虽说外求,也要“求之有道”—与其“求地理”(含相命、卜卦等)而希趋吉避凶,何不“循天理”而断恶修善,来得更为踏实?!此即《了九四训.立命》中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开示改造命运的真理,云:“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即心也),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即反观自心,努力断恶修善。),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简单说—您若想得快乐的果报,但须努力造断恶修善的善业;而一个常造善业的人,也必定具有相当的智慧。(此亦即四谛当中的灭、道二谛,及十二因缘观当中的涅槃还灭门。)

  佛法论三世因果皆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来警策勉励要—以前世戒今生,用今生修来生;毕竟今生已在承受果报—不管是善(诫贪)是恶(诫憎),对一个明因识果的修行人而言,面对顺境是当警戒于中迷失,而于逆境也能欢喜承受,不至怨天尤人;因此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当下的一念,因为现下的每一念都是造就未来的因子。(故说惑业苦、智善乐,大者—可从三世推及无始劫来的轮回,小者—乃至一念间皆如此,您可细思推论。)再者,佛法若说来世更好,那只是一时权巧接引初机的人,佛的出世本怀,不单单只是教导众生在人天福报上努力而已,而是希望一切众生在佛门中的努力修持,终能解脱三界的轮回,得到究竟的安乐;这是根本论点不能不知。故上净下空老法师于《因果的理论与事实》中说:“命运不是…

《等待黎明的时刻(修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