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持戒」行为,看它们是否能带来利己利人的「解脱」效应?要善能简择这些「持戒」内容,究竟只是无谓的「禁忌」,还是真有「令梵法久住」或「令正法久住」的效用?
三、此三法则,也是戒律的研究法则,他以此三法则为前提,融合了人文社会学门的一些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戒律研究法的窠臼,建立了新的戒律学研究方法论。
他虽没有太虚大师全盘「整理僧伽制度」的雄心壮志,也自谦欠缺「建一个道场,树百年规模」的祖师身手,但是,他默默掀起的,是影响层面更加广大深远的「思想革命」。此一影响,至今方兴未艾,而且已看到了一些实际成效。
笔者早年的出家生活,深受「戒禁取见」之害,思想与行为没有出路,心中真有说不出的苦闷。所以一接触到导师的律学文章,心中的无明迷障豁然洞开,深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珍惜之情。以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研读律典,也印证了:导师在戒律方面的看法是「凿凿有据」,而非自由心证的。近数年来,在伦理学与戒律学的研究方面,笔者业已建立了一套逻辑严密的观念体系,并产生了若干研究成果,这都是受惠于导师的律学研究方法论与戒律思想之启发。
另外,笔者虽同样欠缺「建一个道场,树百年规模」的祖师身手,却在因缘际会中,将导师的戒律思想付诸实践,与一群学友,扬弃了任何致令男女、僧俗、大僧与小众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教条与惯例,回归佛陀慈悲、平等、民主的精神,成立了「四众平等」的菩萨学团,而且成功地在和乐清净、如法如律的僧团中,「依烦恼身,行菩萨道」,在一次又一次僧事处断与生活应对的矫正之中,逐渐形成了慈悯孤弱、善观因缘、培固忍力,自信而又不失谦和的道风。
姑不论笔者在各方面所承受到印公导师的法乳深恩,即便是在「戒律思想的启蒙」一端,印公导师之于笔者,也是恩深义重,难思难量的!
在这样的情感因素与认知前提下,任何研究或弘扬导师思想的人,都被笔者当作无比亲近的良师益友(当然,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有时也会产生「热脸贴人冷臀」的尴尬,但更多时候,我们是真能相互珍惜,相濡沫的!)更何况是导师戒律思想的研究者呢?清德法师,就是笔者心目中勤恳弘扬导师思想不遗余力的好学友。
清德法师早年毕业于静宜大学,从净行法师出家,在常住服务一段年日之俊,为充实弘法利生的能力,就读于中华佛学研究所。他生性谦和温厚,对正法有着强烈的好乐。为此他对善能抉择正法,出入诸家而立破无碍的印顺导师,有着无比的钦敬孺慕之情;又因他作为一介比丘尼,自问无论是为了自利还是为了利他,对戒律之理解奉行,都有刻不容缓的需求,于是,在他就读中华佛研所时,决志以印顺导师的戒律思想,作为论文题目,并曾不耻下问,与笔者研议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若依最严格的学术规范而言,倘要研究印顺导师的戒律思想,首先必须将它置于古今中外佛教发展的时空坐标之中,将其内容拿来与南传、汉传、藏传的戒律思想作一比较研究,方能看出他在这方面的卓越知见。其次最好广为涉猎当今中外学者有关戒律研究的学术著作,方能正确评量他在这方面的特殊见地与学术成就。还有,史家如要评断其戒律思想的人间价值,更会观察:奉行此一思想的弟子门生与私淑艾者,能否成功地在现实社会中,建立符合此一戒律思想的僧团典范与实际事功?
然则这三方面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对「缘起、中道」的坚固正见上,方有格量诸家高下的本事,而且这样的研究方向,有的涉及繁难的经典语文与学术语文,有的关系到个人人生阅历的限制,对于初入研究领域的学人而言,都绝非易事。
很难得的是:清德并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他很清楚自己的局限,但他「求法」的热切意念,远远大过于「写一篇杰出论文」的雄心,于是,他甘冒「无法符合学术要求」的风险,义无反顾地维持了他的研究计划。而且在写作期间,他还谦虚地大老远到新竹福严佛学院旁听笔者的课程「妙云集导读」,希望充实他对研究对象印顺导师的认知。这种不计利害、不耻下问而又认真勤勉的精神,给笔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后,他不但顺利写完了论文,从佛研所毕业,而且加入了「弘扬导师思想」的行列,在佛教弘誓学院与其他佛教单位授课。
如今这本毕业论文,终于在江灿腾教授的鼓励之下,赶在今年为导师庆祝九六嵩寿的前夕出版了。庆喜之余,爱将戒律在古今中外之发展梗概、印公导师的戒学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实例,以及清德法师撰写本书的经过,作一简要回顾。
笔者一向相信:凡努力过的,必留下痕迹!回顾这些过往的戒学研究,希望读者能循着大德智慧与后学勤勉的足迹,在「戒律的理解与实践」这条修道必经的途径上,圆满成功地走完全程——这将是本书出版的最大意义!
民国九十年二月十六日凌晨四时,于尊悔楼
江序
清德法师的大着《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即将出版,这的确是「印顺学研究」的又一新发展,值得教界和学界人士的注意和肯定。至于我个人之所以会写这样的一篇序,是由于我多年来一直关心此事,加上本身是研究当代台湾佛教思想史,以及担任清德师在毕业论文口试时的考试委员之一(其余两位,一是信圣严长老,一是蓝吉富教授),所以当清德师好意要我为本书写篇短序时,我义不容辞的便答应了下来。
当然,由于专业背景的关系,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基本上在当代台湾佛教界,一般佛教学者或本身为「白衣」——在家信徒,除了极少数(如区区在下)例外,很少有人会去公开议论传统佛教戒律的核心变革问题,以免随时可能招来层出不穷的教内反弹声浪,因那不但会使本身处境立刻变得尴尬为难,严重者甚至连原本一帆风顺的教界关系也可能跟着遭到池鱼之殃。换言之,有关传统佛教戒律变革问题的讨论,纵使议论当事者的最初动机极为良善,但若稍有处理得不好,其下场简直可以说和碰到马蜂窝的惨况没什么两样。所以,读者不难想象:处在这样传统教界的强大保守压力之下,任何一位研究者要写这样一本有关戒律方面的书,其实都是非常不易的。也因为这样,我个人极为赞叹清德师的用心和苦心,如今我们才能读到这样一本得来不易的好书,而这也是我乐于为本书写序的主要原因。
读者须知,在近五十年来的台湾佛教戒律著作中,论名气之大和流传之广,当数清德师撰写本书的原指导教授圣严法师的《戒律学纲要》,但若只纯就学术或思想层面的角度来看,则圣严法师的此书依然只是在传统原有的脉络中进行整理和诠释:虽依然有高度的参考价值,却难称之为有突破性的革新作品。当然,这也非关作者才气或知识的问题,而是撰书时的早年教界大环境极为保守所致。但也因此,我们如今来看由清德师所整理出来的,以印顺长老律学思想为中心的本书内容,才更能体会到当年印顺长老如何坚持律学开明立场的艰难及其强大的毅力所在。
事实上,在近年来,被誉为百年来佛教律学思想大突破的划时代作品,即昭慧法师所写的《佛教伦理学》和《律学今诠》,毫无疑问地,是在充分地掌握和继承了印顺长老的律学精华之后,再进行更具现代性的诠释开展的。换言之,人间佛教的律学思想,由于幸好有印顺长老的远见和伟大的启蒙之功,到第二代接棒的昭慧法师便出现了惊人的大突破!
但是,若论及印顺长老本人的律学思想体系是什么?一般人要了解恐怕不易,这是为什么?这其实是因印顺长老生平并未着律学思想的专书所致。因此,若非有像清德师这样的有心人,肯四处寻觅、耗费无数时间和尽全力整理,是不可能有本书的出现;而若无本书,则读者纵使有心要深入理解印顺长老的律学思想,也将有不知如何下手的困难。
另一方面,清德师本人又是一位极谨慎的印顺崇敬者,她的治学态度一向都极为忠实和平易;由于她的此一治学态度,所以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一板一眼地弄清楚印顺长老的律学思想到底曾讲了些什么?除非她真正自己搞懂了,否则她是不可能进一步作大突破的新诠释。也因此,读者在实际展开阅读时,请不必太苛求本书有何突破性的学术贡献——因据我所知,从一开始这就不是本书所要预期达成的,故读者不须对此作不必要的额外苛求。尽管如此,在本书的第五章,也就是结论的前一章,清德师也已逐渐展开「印顺法师论中国佛教制度的兴革之道」。由此可以证明,她其实是将进一步的诠释,放在较后面阶段的。
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在下一本书(若有的话),其侧重点将是新诠释观点的提出,而非仅停留在忠实的整理和介绍罢了。最后,让我们期待清德师的下一本书,也能早日完成和顺利出版。
民国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江灿腾序于竹北市自宅
自序
本书是笔者就读「中华佛学研究所」时的毕业论文;完成于民国八十一年三月。
笔者撰写此书的动机,是从现实出家生活的经历中,感到诸多的疑惑。诸如:在家出家的界定?出家资格的限定,是依学历或来者不拒?如何培养僧才,是重修福,还是重修慧?如何研读律藏,并从中掌握佛陀制戒的目的与精神?僧团的真义何在?僧团中如何维持和乐,而不会互相抵销为教的力量?住持的定位?以戒为师的真义?……对这些与戒律有关的僧制问题,想起平日研读《妙云集》的印象中,印顺导师也颇关心此。故抱着自受用的目的,想从导师著作中,厘清自己的疑惑。
承蒙圣严法师慈悲指导,本书结构,除第一章绪论,第六章结论外,主要内涵为:
第二章 〈印顺法师论戒律在解脱道的重要性〉是从整体佛法的角度,来看戒律在佛法中的定位。先探讨生死根本之所在,与戒定慧三学间的关系。并对戒法做在家、出家、菩萨等戒类的探讨;…
《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清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