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清德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持戒」行爲,看它們是否能帶來利己利人的「解脫」效應?要善能簡擇這些「持戒」內容,究竟只是無謂的「禁忌」,還是真有「令梵法久住」或「令正法久住」的效用?

  叁、此叁法則,也是戒律的研究法則,他以此叁法則爲前提,融合了人文社會學門的一些研究方法,突破了傳統戒律研究法的窠臼,建立了新的戒律學研究方法論。

  他雖沒有太虛大師全盤「整理僧伽製度」的雄心壯志,也自謙欠缺「建一個道場,樹百年規模」的祖師身手,但是,他默默掀起的,是影響層面更加廣大深遠的「思想革命」。此一影響,至今方興未艾,而且已看到了一些實際成效。

  筆者早年的出家生活,深受「戒禁取見」之害,思想與行爲沒有出路,心中真有說不出的苦悶。所以一接觸到導師的律學文章,心中的無明迷障豁然洞開,深有「踏破鐵鞋無覓處」的珍惜之情。以後在導師的指導下研讀律典,也印證了:導師在戒律方面的看法是「鑿鑿有據」,而非自由心證的。近數年來,在倫理學與戒律學的研究方面,筆者業已建立了一套邏輯嚴密的觀念體系,並産生了若幹研究成果,這都是受惠于導師的律學研究方法論與戒律思想之啓發。

  另外,筆者雖同樣欠缺「建一個道場,樹百年規模」的祖師身手,卻在因緣際會中,將導師的戒律思想付諸實踐,與一群學友,揚棄了任何致令男女、僧俗、大僧與小衆處于不平等地位的教條與慣例,回歸佛陀慈悲、平等、民主的精神,成立了「四衆平等」的菩薩學團,而且成功地在和樂清淨、如法如律的僧團中,「依煩惱身,行菩薩道」,在一次又一次僧事處斷與生活應對的矯正之中,逐漸形成了慈憫孤弱、善觀因緣、培固忍力,自信而又不失謙和的道風。

  姑不論筆者在各方面所承受到印公導師的法乳深恩,即便是在「戒律思想的啓蒙」一端,印公導師之于筆者,也是恩深義重,難思難量的!

  在這樣的情感因素與認知前提下,任何研究或弘揚導師思想的人,都被筆者當作無比親近的良師益友(當然,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有時也會産生「熱臉貼人冷臀」的尴尬,但更多時候,我們是真能相互珍惜,相濡沫的!)更何況是導師戒律思想的研究者呢?清德法師,就是筆者心目中勤懇弘揚導師思想不遺余力的好學友。

  清德法師早年畢業于靜宜大學,從淨行法師出家,在常住服務一段年日之俊,爲充實弘法利生的能力,就讀于中華佛學研究所。他生性謙和溫厚,對正法有著強烈的好樂。爲此他對善能抉擇正法,出入諸家而立破無礙的印順導師,有著無比的欽敬孺慕之情;又因他作爲一介比丘尼,自問無論是爲了自利還是爲了利他,對戒律之理解奉行,都有刻不容緩的需求,于是,在他就讀中華佛研所時,決志以印順導師的戒律思想,作爲論文題目,並曾不恥下問,與筆者研議論文的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

  若依最嚴格的學術規範而言,倘要研究印順導師的戒律思想,首先必須將它置于古今中外佛教發展的時空坐標之中,將其內容拿來與南傳、漢傳、藏傳的戒律思想作一比較研究,方能看出他在這方面的卓越知見。其次最好廣爲涉獵當今中外學者有關戒律研究的學術著作,方能正確評量他在這方面的特殊見地與學術成就。還有,史家如要評斷其戒律思想的人間價值,更會觀察:奉行此一思想的弟子門生與私淑艾者,能否成功地在現實社會中,建立符合此一戒律思想的僧團典範與實際事功?

  然則這叁方面的研究,都必須建立在對「緣起、中道」的堅固正見上,方有格量諸家高下的本事,而且這樣的研究方向,有的涉及繁難的經典語文與學術語文,有的關系到個人人生閱曆的限製,對于初入研究領域的學人而言,都絕非易事。

  很難得的是:清德並沒有因此而打退堂鼓!他很清楚自己的局限,但他「求法」的熱切意念,遠遠大過于「寫一篇傑出論文」的雄心,于是,他甘冒「無法符合學術要求」的風險,義無反顧地維持了他的研究計劃。而且在寫作期間,他還謙虛地大老遠到新竹福嚴佛學院旁聽筆者的課程「妙雲集導讀」,希望充實他對研究對象印順導師的認知。這種不計利害、不恥下問而又認真勤勉的精神,給筆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此後,他不但順利寫完了論文,從佛研所畢業,而且加入了「弘揚導師思想」的行列,在佛教弘誓學院與其他佛教單位授課。

  如今這本畢業論文,終于在江燦騰教授的鼓勵之下,趕在今年爲導師慶祝九六嵩壽的前夕出版了。慶喜之余,愛將戒律在古今中外之發展梗概、印公導師的戒學研究成果及其影響實例,以及清德法師撰寫本書的經過,作一簡要回顧。

  筆者一向相信:凡努力過的,必留下痕迹!回顧這些過往的戒學研究,希望讀者能循著大德智慧與後學勤勉的足迹,在「戒律的理解與實踐」這條修道必經的途徑上,圓滿成功地走完全程——這將是本書出版的最大意義!

  民國九十年二月十六日淩晨四時,于尊悔樓

  江序

  清德法師的大著《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即將出版,這的確是「印順學研究」的又一新發展,值得教界和學界人士的注意和肯定。至于我個人之所以會寫這樣的一篇序,是由于我多年來一直關心此事,加上本身是研究當代臺灣佛教思想史,以及擔任清德師在畢業論文口試時的考試委員之一(其余兩位,一是信聖嚴長老,一是藍吉富教授),所以當清德師好意要我爲本書寫篇短序時,我義不容辭的便答應了下來。

  當然,由于專業背景的關系,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基本上在當代臺灣佛教界,一般佛教學者或本身爲「白衣」——在家信徒,除了極少數(如區區在下)例外,很少有人會去公開議論傳統佛教戒律的核心變革問題,以免隨時可能招來層出不窮的教內反彈聲浪,因那不但會使本身處境立刻變得尴尬爲難,嚴重者甚至連原本一帆風順的教界關系也可能跟著遭到池魚之殃。換言之,有關傳統佛教戒律變革問題的討論,縱使議論當事者的最初動機極爲良善,但若稍有處理得不好,其下場簡直可以說和碰到馬蜂窩的慘況沒什麼兩樣。所以,讀者不難想象:處在這樣傳統教界的強大保守壓力之下,任何一位研究者要寫這樣一本有關戒律方面的書,其實都是非常不易的。也因爲這樣,我個人極爲贊歎清德師的用心和苦心,如今我們才能讀到這樣一本得來不易的好書,而這也是我樂于爲本書寫序的主要原因。

  讀者須知,在近五十年來的臺灣佛教戒律著作中,論名氣之大和流傳之廣,當數清德師撰寫本書的原指導教授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但若只純就學術或思想層面的角度來看,則聖嚴法師的此書依然只是在傳統原有的脈絡中進行整理和诠釋:雖依然有高度的參考價值,卻難稱之爲有突破性的革新作品。當然,這也非關作者才氣或知識的問題,而是撰書時的早年教界大環境極爲保守所致。但也因此,我們如今來看由清德師所整理出來的,以印順長老律學思想爲中心的本書內容,才更能體會到當年印順長老如何堅持律學開明立場的艱難及其強大的毅力所在。

  事實上,在近年來,被譽爲百年來佛教律學思想大突破的劃時代作品,即昭慧法師所寫的《佛教倫理學》和《律學今诠》,毫無疑問地,是在充分地掌握和繼承了印順長老的律學精華之後,再進行更具現代性的诠釋開展的。換言之,人間佛教的律學思想,由于幸好有印順長老的遠見和偉大的啓蒙之功,到第二代接棒的昭慧法師便出現了驚人的大突破!

  但是,若論及印順長老本人的律學思想體系是什麼?一般人要了解恐怕不易,這是爲什麼?這其實是因印順長老生平並未著律學思想的專書所致。因此,若非有像清德師這樣的有心人,肯四處尋覓、耗費無數時間和盡全力整理,是不可能有本書的出現;而若無本書,則讀者縱使有心要深入理解印順長老的律學思想,也將有不知如何下手的困難。

  另一方面,清德師本人又是一位極謹慎的印順崇敬者,她的治學態度一向都極爲忠實和平易;由于她的此一治學態度,所以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一板一眼地弄清楚印順長老的律學思想到底曾講了些什麼?除非她真正自己搞懂了,否則她是不可能進一步作大突破的新诠釋。也因此,讀者在實際展開閱讀時,請不必太苛求本書有何突破性的學術貢獻——因據我所知,從一開始這就不是本書所要預期達成的,故讀者不須對此作不必要的額外苛求。盡管如此,在本書的第五章,也就是結論的前一章,清德師也已逐漸展開「印順法師論中國佛教製度的興革之道」。由此可以證明,她其實是將進一步的诠釋,放在較後面階段的。

  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她在下一本書(若有的話),其側重點將是新诠釋觀點的提出,而非僅停留在忠實的整理和介紹罷了。最後,讓我們期待清德師的下一本書,也能早日完成和順利出版。

  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叁日

  江燦騰序于竹北市自宅

  自序

  本書是筆者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時的畢業論文;完成于民國八十一年叁月。

  筆者撰寫此書的動機,是從現實出家生活的經曆中,感到諸多的疑惑。諸如:在家出家的界定?出家資格的限定,是依學曆或來者不拒?如何培養僧才,是重修福,還是重修慧?如何研讀律藏,並從中掌握佛陀製戒的目的與精神?僧團的真義何在?僧團中如何維持和樂,而不會互相抵銷爲教的力量?住持的定位?以戒爲師的真義?……對這些與戒律有關的僧製問題,想起平日研讀《妙雲集》的印象中,印順導師也頗關心此。故抱著自受用的目的,想從導師著作中,厘清自己的疑惑。

  承蒙聖嚴法師慈悲指導,本書結構,除第一章緒論,第六章結論外,主要內涵爲:

  第二章 〈印順法師論戒律在解脫道的重要性〉是從整體佛法的角度,來看戒律在佛法中的定位。先探討生死根本之所在,與戒定慧叁學間的關系。並對戒法做在家、出家、菩薩等戒類的探討;…

《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清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