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清德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此中十善是總相戒,其他一切戒善都依此而隨機施設。

  第叁章〈印順法師對律藏的探討〉是探究律藏的全體組織、戒經、經分別(戒經的解釋)、犍度(有關僧團與個人的所有規製等)的由來與內涵。這是就導師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前半部所做的整理;此書可謂當今研究《律藏》的最佳指南。

  第四章〈印順法師對印度佛教幾個戒律問題的探討〉,第一節主要是就早期佛教的幾個問題,如女衆出家、八敬法、小小戒、金銀戒、二次結集、五法破僧、最後遺教等,探究其由來與影響:可看出導師突破佛教二千多年傳統律學的新發現。第二節探討大乘教團起源,也有不同于現代研律者的卓見。

  第五章〈印順法師論中國佛教製度的興革之道〉。第一節僧團組織,是透過律藏的探究,知佛陀建立僧團的原則;以此來檢視中國的律製。第二節僧教育,是透過古今中外僧教育的回顧,表達其理念。第叁節僧俗關系,是透過原始聖典,探究僧俗定義與關系,發覺過去的偏失,與現代在家佛教的真義。第四節是對其他問題如:僧裝改革、受戒傳戒等等的看法。

  印順導師認爲:戒律是根源于慈悲的同情,不忍損他而來。對于通稱的戒律,認爲「戒」與「律」原有不同的內涵。「戒」梵語「屍羅」(sila)是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之意;因不斷行善而有能力防護過失(止惡),成爲善的主動力,即「戒體」;這是人類生而就有(過去修習所成),又因不斷爲善而力量增強。故「屍羅」是內發的,但須外緣(戒條律儀)的助力。

  至于「律」是梵語vinaya的意譯,音譯爲「毗尼」或「毗奈耶」。佛陀時代,毗尼主要是爲出家衆而建立;這包括道德規範、團體規製,及避世譏嫌的生活行儀等。因此所謂「律是世間悉檀」,即除道德軌範外,出家衆的衣食住藥等經濟生活,與團體規製,有因時因地的適應性。故「持戒」是每一佛子的責任;「持律」則是僧團中精通比丘、比丘尼律,精識開遮持犯,熟悉僧團一切羯磨作法的「律師」。

  對于「律」在中印佛教史上的開展情形。導師指出:佛教是「法與律」二者的總和,必須均衡發展;但不幸的是佛教在印度早就偏于「法」的弘揚。佛教傳來中國,是在印度初期大乘時代,已不大重視律;當時印度部分重律學派,只是保守繁瑣儀製,忽略時空的適應,不能發揚毗尼的真精神。所以中國的僧製,起初雖仿效印度「依律而住」,而實不曾有過象樣的僧製;在「會昌法難」前的佛教成長階段,僧伽的混濫穢雜,每與佛教的擴展成正比例。①他說:「(在印度)一分重律的,拘于古製,不知通變;而一分學者,索性輕律而不談……(在中國)後代學者而尊律的,但知過午不食,手不捉持金錢,而大都漠視僧團的真義。一分重禅的,或以佛法爲思辨的論師,都輕視律製……律的不得人重視,爲佛法發達中的一大損失。」②

  這與僧衆日常行持有關的律製問題,關系著佛教的興衰。從導師著作中得知:佛陀製戒的目的,在使僧團和樂清淨,以內證(解脫)外化(信衆),而達「正法久住」。所以研律的目的,在使僧團和樂清淨。但印公導師發覺:「中國之言律者,于精嚴自律有可取,于實現和樂清淨之僧製,則殊少成就。且以融通諸部,亦幾乎以義學視之矣」③

  那麼要如何實現和樂清淨的僧團?導師從原始經律的探究中有所抉發,他說:

  學佛的主要目的在自利利他,而照毗奈耶所指示,要生活在團體中,才能真實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的斷煩惱、了生死,依團體的力量更容易。……佛教的集體生活,有著叁項特色:互相教授教誡,互相慰勉,互相警策。佛弟子住在一起,關于法義,是互相切磋,問難;你會的講給我聽,我會的講給你聽。當然,精通叁藏的上座們,是更負起住持正法,引導修學的義務。如有意見不合,或有不合佛法的見解,由大衆集會來議定,將錯誤的見解糾正過來。初學的或者心起煩惱,想退失道心;就用柔軟語安慰他,勉勵他,幫助他的信心堅定起來,努力向上。如有性情放逸,不專心佛法的,就用痛切語警策他。犯了戒,一定要親向大衆求忏悔。知道他犯罪,大家有警策他,教他忏悔的義務。這種集體生活,充滿著大衆教育的意味。④

  從以上得知:導師是立于解脫道與正法久住的立場,來看戒律對行者個人、道場僧團、整體佛教、乃至社會大衆的關系;又從曆史的角度,來探究律製的開展,而有不同于傳統的觀點。這使筆者因而對整體佛法的修學曆程、修行方法有更清楚的認識,也知出家角色的定位與僧團生活的真義。

  印順導師乃當今中國的佛學泰鬥,不但著作等身,且研究範圍非常廣泛。他的卓越成就,藍吉富教授列舉數點特色⑤;並認爲導師的佛學成就是曆史性的,其著述、思想在現代中國佛學史上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已隱然形成一股矯正時代偏蔽的挺拔學風;此種「深入義海、唯正見是尚」的學風,彌漫在海內外無數研佛學子間,可能便是新一代中國佛學的主要推動力。⑥

  江燦騰教授也說:印順老法師,是臺灣當代最偉大的佛教思想家;他雖長期沈潛于佛學研究,卻非孤芳自賞,而是充滿人文色彩和社會關懷的;提倡「人間佛教」即是更進一步表達他對衆生苦難的廣大同情。他的著作對智識份子的巨大影響力,是極爲持久深遠的,目前不過才開始而已。⑦

  筆者認爲:導師不但在「法義」上,而且在「律學思想與實踐」上的啓蒙也是卓越的,目前不過才剛開始而已。如昭慧法師在導師律學思想基礎上,有了新的诠釋⑧。在律學實踐上,昭慧法師積極參與社會關懷,其所帶領的「弘誓學團」叁學增上,並落實互相規谏的學風。

  筆者又認爲:導師一生雖致力于「印度佛教」的探究,而實爲了當代「中國佛教」⑨。因其自出家以來,感覺到現實佛教界的問題,根本是「思想」問題;故願多多理解教理,對佛教思想起一點澄清作用。⑩爲的是希望佛子們能安于法的喜悅,生活合戒律;僧團都能和樂清淨。

  由于導師對戒律有涵蓋面相當深廣的探討;故筆者在「圓光佛學院」教「戒律學」時,即以此書爲教材。數年前,宏印法師即曾欲出資,出版本書與教界結緣;但因本書完稿時,印公的《華雨集》未出版,筆者仍覺有許多要補充的。多年來雖已修改了一部份,但沒能一股作氣;主要是因自己根性鈍又不善于寫作,覺得對導師思想,需要時間再消化之故。

  此書今日出版,是承江燦騰教授促成。江教授是我的口試老師之一,他認爲:本書是第一本有關導師律學思想的著作,在學術上有出版的價值。且告知性廣法師的畢業論文,是寫導師的「禅觀」思想,昭慧法師也將出版「唯識」新著;如果加上筆者的著作,呈現印公的戒定慧叁學思想,以爲印公九六華誕祝壽,也是一椿美事。至于筆者已修改並發表的章節⑾,由于新舊的內涵、文筆有別,故待所有章節一一修改完成,將來再整個一體呈現。筆者感于江教授的熱誠建議,經于淩波先生介紹出版。

  筆者景仰導師一生爲法爲教,淡泊苦學的精神。基于對「法義與律製」的探求,研究導師思想已成爲我此生的志業。感恩叁寶的慈悲攝受,感恩成就此書的諸多因緣。願此書的出版,聊表筆者一份至誠,祝印順導師九六華誕,法體安康,*輪常轉。也願本書能抛磚引玉,提醒教界的重視律學。

  民國九十年一月十九日,寫于北投妙雲精舍

  注釋

  ①印順法師〈泛論中國佛教製度〉《教製教典與教學》頁一、五。

  ②印順法師〈人間佛教要略〉《佛在人間》頁一○六。

  ③印順法師〈中國佛教史略〉《佛教史地考論》頁五十。

  ④印順法師〈人間佛教要略〉《佛在人間》頁一一九~一二○。

  ⑤印公思想特色:一、對中觀學(空義)的闡釋與推演,爲民國佛學界之一絕。二、對大乘教義體系,有爲古人所不及的判教思想。叁、爲印度佛教之發展及佛經之形成過程,理出清晰的脈絡。四、對華文佛教資料的應用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五、《成佛之道》是其爲初學者所寫的體系性佛學著作,也定二、叁十年來華文系佛教徒,信仰的重要指針。六、中國佛教非其主要治學領域,但偶有所論仍鞭辟入裏,如《中國禅宗史》。最難得的是他雖未曾受學院的史學訓練,卻具過人的史識與精確的史法;又曾閱藏若幹次,培養出掌握大局的通識,故雖不懂外文而能不遜于西方、日本學者。印順法師不受傳統佛教宗派觀念的牢籠,而客觀地對整個佛教作一全面的厘清、闡釋和批判。他直從原始佛教經論之阿含、毗昙,及印度大乘(空、有、真常)叁系諸經論去探求釋迦本義;而不像舊式佛學者的但守中國古代高僧大德之注疏。他對龍樹中觀有獨到心得,可說定唐朝至今,對中觀學或叁論宗理論最有功勞的學人;他對「唯學」與基督教《聖經》也有精湛的研究。

  ⑥藍吉富〈倡印緣起〉《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頁叁~七。

  ⑦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頁二叁四~二叁七。

  ⑧昭慧法師《佛教倫理學》、《律學今诠》(法界出版社)。

  ⑨印順法師說:「『佛法與現實佛教界有距離』,是一向存在于內心的問題。出家來八年的修學,知道爲中國文化聽歪曲的固然不少,而佛法的漸失本真,在印度由來已久,而且越來越嚴重。所以不能不將心力,放在印度佛教的探究上」。(印順法師〈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第五冊,頁十叁) 。

  ⑩印順法師〈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第五冊,頁七、八。

  ⑾重新改寫並發表的有:⒈〈印順法師對「大乘教團起源」之考辨〉發表于八十七年十月《僧伽雜志》第八卷第一期。⒉〈印順法師對僧教育的探討〉發表于八十八年十月「印順法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⒊〈印順法師對「律藏」集成的探究〉發表于九十年一月《佛教弘誓學院校舍落成一周年特刊》。

  第一章緒論

  …

《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清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