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清德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

  印順法師乃當今中國的佛學泰鬥,其一生主要從事講學與著述,不但著作等身,且研究範圍非常廣。他在經論方面的卓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近代中國佛教的問題不止于此,還涉及佛法如何久住的「戒律與教製」的革新與適應。在他初研究佛法時,即感現實佛教與佛法有距離。他說:

  我的故鄉,寺廟中的出家人(沒有女衆),沒有講經說法的,有的是爲別人誦經、禮忏;生活與俗人沒有太多的差別。在家信佛,只是求平安,求死後的幸福。少數帶發的女衆,是「先天」、「無爲」等道門,在寺廟裏修行,也說他是佛教。①

  爲了佛法的信仰、直理的探求,他于民國十九年出家,時年二十五歲;出家後除研究經論外,也對佛教製度表示個人的時代關懷。

  由于當時中國所承襲的是明清以來的佛教傳統,印順法師認爲:明太祖雖護持佛教②,但其心目中的佛教,是禅者的山林佛教,自耕自食「不幹于民」;因此難以向社會弘揚。而僧衆的經濟建立在寺産、經忏上,促使僧衆素質低落,也割絕了佛教的慧命。這是因明太祖不知:佛製比丘的遊化人間,受民間的施與,就隨分隨力的將佛法深入民間。也因其自身出于秘密結社的白蓮教,深知宗教集會對黑暗政治有危險性,故嚴厲取締。而這種專製政策,到了清朝更加嚴厲。③至于清代以來的佛教情形,他有如下的敘述:

  幹、嘉以來,佛教在激變中。初以雍正之抑叁峰,禅宗乃又以一棒爲了當④;廢度牒而僧製大濫⑤。佛教菁華在南方,太平天國之亂,損失獨多。自行新政、興學校,僧寺教産多被提占。傳統佛教以禅宗爲骨髓,而禅者已面目盡失。臺、賢沈寂,律製久廢,乃唯以禮忏、念佛、持咒爲佛法。昔日文化爲友爲敵的,唯儒與道;今則文化新友新敵者,將加入西方之宗教、哲學、科學。處非常之變,而晚唐來之傳統佛教者,一仍舊貫,無動于心,真難乎爲繼矣!幸諸方長者,猶有能苦心孤詣維系一時者;而大心長者,多有流通佛典,⑥弘闡內學,實行慈濟,護持寺産者;中國佛教深入社會之潛力,未可侮也。太虛大師唱「教理革命」、「教製革命」、「教産革命」以整僧,「今菩薩行」以入世,爲新佛教運動開其先導。⑦

  這是由于清朝入主中國後,爲統治具高度文化的漢民族,實施各種剛柔政策;在宗教上雖延用明代以來的僧官製,但僧官地位低;且嚴格限製寺院的新建,與宗教活動的自主性,如禁止僧尼道士與俗人雜居,也不得募財或向民衆說法,更以法令禁止婦女到寺院禮拜等宗教行爲。總之,借儒教權威教化庶民,以正社會風氣,而阻止僧尼的社會教化。但此種將寺院僧侶與社會隔離的政策,仍引起太平天國(宗教性秘密結社)的起義。中國在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之亂後,民族主義便在各地擡頭;加上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領土及經濟的侵略,以及曆代弊政等原因,使清朝近叁百年的政基動搖,而建立以漢民族爲中心的中華民國。

  爲促進中國近代化,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即對舊文化作徹底的批判;此一風潮本爲打倒迷信,而演成「反宗教」運動,接著是對寺廟進行直接的破壞。繼清末的「廟産興學」⑧運動,民國十九年,政府更以法令規定寺廟:依財産多寡興辦初等教育、圖書館、救濟院等。當時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等,更提議沒收寺産以充「教育」基金,而在全國教育大會中獲通過。

  這是由于民國以來在政治、社會的劇變中,寺院僧尼被認爲對社會無大意義,故要轉用寺産。處此時代,作爲民國一分子的僧侶,已非唐宋時代可以方外之士自居。當時有識之士也有所反省,而太虛大師即是重要人物;他東奔西走足迹遍全國,致力于僧教育的革新,而其所創的《海潮音月刊》,在複興中國佛教的運動上,更擔負著重要的使命。⑨

  印順法師出家後,就長期在太虛大師所屬的佛學院修學,深受大師思想啓發。對于太虛大師面對佛教衰相所提的改革,他原則上贊成,但覺不易成功;因其漸感現實佛教界的根本問題是「思想」問題;故想對佛教思想起一點澄清作用。⑩他說:

  我覺得,古老而衰弱的中國佛教習以成性,是不可能迅速改觀的,不如多作些思想的啓發工作。從傳譯來的叁藏,多方面去探討研求,闡明佛法的特質與方便,使真誠爲法的人能有所抉擇……使佛法的真義,能適應現代而重新活躍起來。⑾

  民國叁十年,他完成《印度之佛教》,是感于佛法的漸失本真,雖有爲中國文化所歪曲;但在印度由來已久,且越到後來越嚴重,故不得不將心力放在「印度佛教」的探究上。⑿

  印順法師的律學思想,散于著作中,可參見本論之附錄〈印順法師有關律學的資料年表〉。若按其一生的五個修學曆程⒀,來看其戒律觀的發展:

  一、初學佛時的「暗中摸索期」,還沒有特別注意到律學。

  二、在初出家八年的「求法閱藏期」中,他發覺《阿含經》與各部廣《律》,皆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與真實感;並從日本學者的論著中,領悟到現代佛學的研究方法。這對他探求佛法的未來動向與治學方法,有著重大的啓示作用。

  叁、在「思想確立期」中,民國叁十年完成代表作《印度之佛教》,書中第叁、四章,可看出其對戒律已有了初步的探討。民國叁十八年的《佛法概論》,第一、六章,及十叁至二十章,說明學佛者淺深不等的行證;對戒律有了進一步的诠釋。

  四、在「隨緣教化期」中,民國四十五年連續發表數篇對「人間佛教」的主張。⒁其中〈人間佛教要略〉一文,不僅對原始佛教僧團的集團生活深表贊歎,且認爲這就是佛教戒律的特質。⒂民國四十八年完成《成佛之道》,即依五乘、叁乘、大乘的次第,對戒法作類別的探討。

  五、民國五十叁年夏掩關,進入「獨處自修期」;連續發表五篇與印度佛教早期史實有關的戒律文章,此即〈論提婆達多之破僧〉、〈阿難過在何處〉、〈佛陀最後之教誡〉、〈王舍城結集之研究〉、〈論毗舍離七百結集〉等。⒃民國六十年出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書中第一至六章,就是對《律藏》集成,作全面性的探討。民國七十年出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在第二、四、五、六、十叁、十四章中,也都有關于戒律的探討;內容包括大乘教團起源問題,以及僧俗、男女、老少的對立問題,早期出家戒法的開展等等。

  本論文之章節組織,並未依印順法師的修學曆程作分期的探討。主要是因其對某一論題的探究,往往後期補充前期之說,如依修學年代探討,則將不易看出單一問題的發展脈絡;故依主題重點分章敘說。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爲〈印順法師論戒律在解脫道上的重要性〉,第一節首先探討生死根本之所在,及其與「解脫之道」戒、定、慧叁學間的關系;再對戒律的涵義作說明,顯出他與傳統律宗對于「戒體」的不同看法。第二節則依《成佛之道》的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而對戒法作類別的探討與揀擇。此中也可發覺其不同于傳統佛教之處。

  第叁章〈印順法師對律藏集成的探究〉,是就〈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一至六章,作重點的整理;因覺此部份足以爲當今研讀《律藏》的最佳指南。㈠、首先敘述「律藏組織的形式」,以鳥瞰《律藏》全體。㈡、律藏主體〈戒經〉的內容,其與布薩製度的關系。㈢、〈經分別〉是對〈戒經〉的分別廣釋,探討其意義、內容、集成與異議。㈣、〈犍度〉是有關僧團與個人的所有規章法製;「摩得勒伽」爲〈犍度〉的本母,依此才能清楚明了〈犍度〉的發展與成立;並對「受戒犍度」有所探討。㈤、探討比丘尼律的組織。

  第四章〈印順法師對印度佛教幾個戒律問題的探究〉。是針對一些較具爭議性的戒律問題,統攝爲一章以見其不同于傳統與現代研律者之處。其中第一節,是就其在民國五十叁、四年發表的五篇有關的印度佛教早期戒律史實的文章,外加「八敬法」,分爲七子題:㈠、㈡探討與女衆有關的「出家」與「八敬法」的由來與影響。㈢、㈣是對曆史上引起重要爭議的「小小戒」與「金銀戒」問題,提出他的卓見。㈤、㈥探討「提婆達多的五法破僧」與「兩次結集」對教團的影響。㈦是對佛陀的「最後教誡」作探究。第二節是針對日本學者平川彰在《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中,對「大乘教團起源」根據叁種立論(佛塔非僧伽所有、部派間不可交往共住、十善唯屬在家戒)推想「初期大乘」與出家的部派佛教無關。但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不以爲然地對此提出反駁。

  第五章〈印順法師論中國佛教製度的興革之道〉,主要是依《教製教典與教學》的內容來探討。如第一、二節是就其在〈中國佛教前途與當前要務〉文中,提出中國佛教的兩個症結;重修行而義學衰,寺院家庭化;進而指出教化、組織、事業,爲佛教當前要務。筆者依此整理出其對僧團組織與僧伽教育的看法。在「僧團組織」方面,他透過《律藏》的探究,以知理想僧團的建立原則;以此來檢視現今中國佛教製度的缺失。在「僧伽教育」方面,他透過古今中外僧教育的觀察,認爲長期專修的佛學院教育最重要,並說明其理念與實踐情形。第叁節「僧俗關系」是因其一篇〈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及清末民初有過僧俗住持佛教之爭;而探討其對此問題的回顧與展望。第四節是探討幾個與現實僧團有關的問題,如「僧裝改革」,「傳戒」、「主持佛化婚禮」、「寺院經濟」、「白衣研律」等。

  第六章《結論》,是針對以上各章內容,再一次綜合歸納,以見其戒律觀之特色,及其成就的曆史意義。

  注釋

  ①師著,《遊心法海六十年》,頁五。今收入《華雨集》,第五冊,頁五。

  ②明太祖未元璋曾出家爲僧,登基後力護佛教:禁密宗,立僧官,定考試,製度牒,選僧侶以侍諸王,刻藏經

  (南藏),分寺院爲禅講教叁類,禅寺習禅,講寺弘經,教寺應赴(經忏)…

《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清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