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清德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此中十善是总相戒,其他一切戒善都依此而随机施设。

  第三章〈印顺法师对律藏的探讨〉是探究律藏的全体组织、戒经、经分别(戒经的解释)、犍度(有关僧团与个人的所有规制等)的由来与内涵。这是就导师的《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的前半部所做的整理;此书可谓当今研究《律藏》的最佳指南。

  第四章〈印顺法师对印度佛教几个戒律问题的探讨〉,第一节主要是就早期佛教的几个问题,如女众出家、八敬法、小小戒、金银戒、二次结集、五法破僧、最后遗教等,探究其由来与影响:可看出导师突破佛教二千多年传统律学的新发现。第二节探讨大乘教团起源,也有不同于现代研律者的卓见。

  第五章〈印顺法师论中国佛教制度的兴革之道〉。第一节僧团组织,是透过律藏的探究,知佛陀建立僧团的原则;以此来检视中国的律制。第二节僧教育,是透过古今中外僧教育的回顾,表达其理念。第三节僧俗关系,是透过原始圣典,探究僧俗定义与关系,发觉过去的偏失,与现代在家佛教的真义。第四节是对其他问题如:僧装改革、受戒传戒等等的看法。

  印顺导师认为:戒律是根源于慈悲的同情,不忍损他而来。对于通称的戒律,认为「戒」与「律」原有不同的内涵。「戒」梵语「尸罗」(sila)是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之意;因不断行善而有能力防护过失(止恶),成为善的主动力,即「戒体」;这是人类生而就有(过去修习所成),又因不断为善而力量增强。故「尸罗」是内发的,但须外缘(戒条律仪)的助力。

  至于「律」是梵语vinaya的意译,音译为「毗尼」或「毗奈耶」。佛陀时代,毗尼主要是为出家众而建立;这包括道德规范、团体规制,及避世讥嫌的生活行仪等。因此所谓「律是世间悉檀」,即除道德轨范外,出家众的衣食住药等经济生活,与团体规制,有因时因地的适应性。故「持戒」是每一佛子的责任;「持律」则是僧团中精通比丘、比丘尼律,精识开遮持犯,熟悉僧团一切羯磨作法的「律师」。

  对于「律」在中印佛教史上的开展情形。导师指出:佛教是「法与律」二者的总和,必须均衡发展;但不幸的是佛教在印度早就偏于「法」的弘扬。佛教传来中国,是在印度初期大乘时代,已不大重视律;当时印度部分重律学派,只是保守繁琐仪制,忽略时空的适应,不能发扬毗尼的真精神。所以中国的僧制,起初虽仿效印度「依律而住」,而实不曾有过象样的僧制;在「会昌法难」前的佛教成长阶段,僧伽的混滥秽杂,每与佛教的扩展成正比例。①他说:「(在印度)一分重律的,拘于古制,不知通变;而一分学者,索性轻律而不谈……(在中国)后代学者而尊律的,但知过午不食,手不捉持金钱,而大都漠视僧团的真义。一分重禅的,或以佛法为思辨的论师,都轻视律制……律的不得人重视,为佛法发达中的一大损失。」②

  这与僧众日常行持有关的律制问题,关系着佛教的兴衰。从导师著作中得知:佛陀制戒的目的,在使僧团和乐清净,以内证(解脱)外化(信众),而达「正法久住」。所以研律的目的,在使僧团和乐清净。但印公导师发觉:「中国之言律者,于精严自律有可取,于实现和乐清净之僧制,则殊少成就。且以融通诸部,亦几乎以义学视之矣」③

  那么要如何实现和乐清净的僧团?导师从原始经律的探究中有所抉发,他说:

  学佛的主要目的在自利利他,而照毗奈耶所指示,要生活在团体中,才能真实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的断烦恼、了生死,依团体的力量更容易。……佛教的集体生活,有着三项特色:互相教授教诫,互相慰勉,互相警策。佛弟子住在一起,关于法义,是互相切磋,问难;你会的讲给我听,我会的讲给你听。当然,精通三藏的上座们,是更负起住持正法,引导修学的义务。如有意见不合,或有不合佛法的见解,由大众集会来议定,将错误的见解纠正过来。初学的或者心起烦恼,想退失道心;就用柔软语安慰他,勉励他,帮助他的信心坚定起来,努力向上。如有性情放逸,不专心佛法的,就用痛切语警策他。犯了戒,一定要亲向大众求忏悔。知道他犯罪,大家有警策他,教他忏悔的义务。这种集体生活,充满着大众教育的意味。④

  从以上得知:导师是立于解脱道与正法久住的立场,来看戒律对行者个人、道场僧团、整体佛教、乃至社会大众的关系;又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律制的开展,而有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这使笔者因而对整体佛法的修学历程、修行方法有更清楚的认识,也知出家角色的定位与僧团生活的真义。

  印顺导师乃当今中国的佛学泰斗,不但著作等身,且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他的卓越成就,蓝吉富教授列举数点特色⑤;并认为导师的佛学成就是历史性的,其着述、思想在现代中国佛学史上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已隐然形成一股矫正时代偏蔽的挺拔学风;此种「深入义海、唯正见是尚」的学风,弥漫在海内外无数研佛学子间,可能便是新一代中国佛学的主要推动力。⑥

  江灿腾教授也说:印顺老法师,是台湾当代最伟大的佛教思想家;他虽长期沉潜于佛学研究,却非孤芳自赏,而是充满人文色彩和社会关怀的;提倡「人间佛教」即是更进一步表达他对众生苦难的广大同情。他的著作对智识份子的巨大影响力,是极为持久深远的,目前不过才开始而已。⑦

  笔者认为:导师不但在「法义」上,而且在「律学思想与实践」上的启蒙也是卓越的,目前不过才刚开始而已。如昭慧法师在导师律学思想基础上,有了新的诠释⑧。在律学实践上,昭慧法师积极参与社会关怀,其所带领的「弘誓学团」三学增上,并落实互相规谏的学风。

  笔者又认为:导师一生虽致力于「印度佛教」的探究,而实为了当代「中国佛教」⑨。因其自出家以来,感觉到现实佛教界的问题,根本是「思想」问题;故愿多多理解教理,对佛教思想起一点澄清作用。⑩为的是希望佛子们能安于法的喜悦,生活合戒律;僧团都能和乐清净。

  由于导师对戒律有涵盖面相当深广的探讨;故笔者在「圆光佛学院」教「戒律学」时,即以此书为教材。数年前,宏印法师即曾欲出资,出版本书与教界结缘;但因本书完稿时,印公的《华雨集》未出版,笔者仍觉有许多要补充的。多年来虽已修改了一部份,但没能一股作气;主要是因自己根性钝又不善于写作,觉得对导师思想,需要时间再消化之故。

  此书今日出版,是承江灿腾教授促成。江教授是我的口试老师之一,他认为:本书是第一本有关导师律学思想的著作,在学术上有出版的价值。且告知性广法师的毕业论文,是写导师的「禅观」思想,昭慧法师也将出版「唯识」新着;如果加上笔者的著作,呈现印公的戒定慧三学思想,以为印公九六华诞祝寿,也是一椿美事。至于笔者已修改并发表的章节⑾,由于新旧的内涵、文笔有别,故待所有章节一一修改完成,将来再整个一体呈现。笔者感于江教授的热诚建议,经于凌波先生介绍出版。

  笔者景仰导师一生为法为教,淡泊苦学的精神。基于对「法义与律制」的探求,研究导师思想已成为我此生的志业。感恩三宝的慈悲摄受,感恩成就此书的诸多因缘。愿此书的出版,聊表笔者一份至诚,祝印顺导师九六华诞,法体安康,*轮常转。也愿本书能抛砖引玉,提醒教界的重视律学。

  民国九十年一月十九日,写于北投妙云精舍

  注释

  ①印顺法师〈泛论中国佛教制度〉《教制教典与教学》页一、五。

  ②印顺法师〈人间佛教要略〉《佛在人间》页一○六。

  ③印顺法师〈中国佛教史略〉《佛教史地考论》页五十。

  ④印顺法师〈人间佛教要略〉《佛在人间》页一一九~一二○。

  ⑤印公思想特色:一、对中观学(空义)的阐释与推演,为民国佛学界之一绝。二、对大乘教义体系,有为古人所不及的判教思想。三、为印度佛教之发展及佛经之形成过程,理出清晰的脉络。四、对华文佛教资料的应用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成佛之道》是其为初学者所写的体系性佛学著作,也定二、三十年来华文系佛教徒,信仰的重要指针。六、中国佛教非其主要治学领域,但偶有所论仍鞭辟入里,如《中国禅宗史》。最难得的是他虽未曾受学院的史学训练,却具过人的史识与精确的史法;又曾阅藏若干次,培养出掌握大局的通识,故虽不懂外文而能不逊于西方、日本学者。印顺法师不受传统佛教宗派观念的牢笼,而客观地对整个佛教作一全面的厘清、阐释和批判。他直从原始佛教经论之阿含、毗昙,及印度大乘(空、有、真常)三系诸经论去探求释迦本义;而不像旧式佛学者的但守中国古代高僧大德之注疏。他对龙树中观有独到心得,可说定唐朝至今,对中观学或三论宗理论最有功劳的学人;他对「唯学」与基督教《圣经》也有精湛的研究。

  ⑥蓝吉富〈倡印缘起〉《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页三~七。

  ⑦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页二三四~二三七。

  ⑧昭慧法师《佛教伦理学》、《律学今诠》(法界出版社)。

  ⑨印顺法师说:「『佛法与现实佛教界有距离』,是一向存在于内心的问题。出家来八年的修学,知道为中国文化听歪曲的固然不少,而佛法的渐失本真,在印度由来已久,而且越来越严重。所以不能不将心力,放在印度佛教的探究上」。(印顺法师〈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集》第五册,页十三) 。

  ⑩印顺法师〈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集》第五册,页七、八。

  ⑾重新改写并发表的有:⒈〈印顺法师对「大乘教团起源」之考辨〉发表于八十七年十月《僧伽杂志》第八卷第一期。⒉〈印顺法师对僧教育的探讨〉发表于八十八年十月「印顺法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⒊〈印顺法师对「律藏」集成的探究〉发表于九十年一月《佛教弘誓学院校舍落成一周年特刊》。

  第一章绪论

  …

《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清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