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清德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学佛三要》,页一九八~二○○、二二五、二二七。

  ⒂慈悲喜舍与定心相应而扩充之,即称四无量,为戒的根源。因四无量心是相通的,而约偏重说,可分对四戒:心与慈俱则不杀,心与悲俱则不盗,心与喜俱则不邪淫,心与舍俱则不妄语。故戒与四无量的相关性,证明佛法 (止恶、行善、净心)的一切德行,本出于对人类有情的同情,而求合于和乐善生的准则。故戒与慈悲,是侧重于「无瞋」的善根。(师著,〈慈悲为佛法宗本〉,《学佛三要》,页一三一。《佛法概论》,页二二六~二二七)。

  ⒃师著,《佛法概论》,页二四三~二四四。

  ⒄一般而言,三藏中《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

  ⒅师著,《佛法概论》,页一九二、二二七。

  ⒆师著,《成佛之道》,页一○六~一○七。

  ⒇师著,《宝积经讲记》,页十。

  (21)印顺法师认为:佛所说的「自通之法」,是对人的同情,并无功利观念;而耶稣的「你要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虽近于自通之法,但还是从为自己出发;而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佛法的精神更为相合(师著,〈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佛在人间》,页三一○)。

  (22)师著,《佛法概论》,页二二七。

  (23)师著,〈慈悲为佛法宗本〉,《学佛三要》 ,页一二二~一三八。

  (24)师著,《成佛之道》,页一一六、一一八、一一九。

  (25)师著,〈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以佛法研究佛法》,页八十九、一三五。

  (26)师著,〈佛法概论〉,页二二三、三三四、二三三。

  (27)师著,〈谈修学佛法〉,《教制教典与教学》,页一七二~一七七。

  (28)对于「四依」,印顺法师认为「依法不依人」是佛法慧命之所寄,在依师修学时,是唯一可靠的标准;而闻思修三慧衡之于四依,就是「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师著,《佛法概论》,页二三六、二三七,〈慧学概说〉,《学佛三要》,页一八四~一八八)。

  (29)师著,〈慧学概说〉,《学佛三要》,页一八四~一九一。

  (30)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二九。

  (31)师著,《实积经讲记》,页十。

  (32)对于佛法所说的「信」,印顺法师认为:「胜解为信因」,「乐欲为信果」;信心就在这深刻的理解与恳切的欲求中显出。又信以「心净为性」,这是真挚而纯洁的好感与景慕,使内心归于安定澄净的心力;如此信心一起,心地就纯净安定而没有疑惑,自然于三实充满崇仰的真诚,并由于见得真、信得切,必然要求自己在实践中去体现佛法;故净信是从理智而来,与神教的信仰不同(见师著,〈信心及其修学〉《学佛三要》,页八十八)。并认为学佛应有的信心是:了解相互依存的缘起法,深信善行乐果,恶行苦果,通于三世的因果律(师著〈道在平常日用中〉。《菩提树杂志》,三十过年特刊,今收入《华雨集》,第四册,页二七四。

  (33)师著,《成佛之道》,页一七七~一七八。

  (34)《大智度论》,卷十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册,页一五三中。)

  (35)师著,〈道在平常日用中〉,《菩提树杂志》,三十周年特刊,页十,今收入《华雨集》,第四册,页二七七~二七八。

  (36)师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二九四~二九五。

  (37)师著,〈松山寺千佛大戒同戒录序〉,《狮子吼杂志》,卷十八,第二期,页六。

  (38)师著,〈泛论中国佛教制度〉《教制教典与教学》 ,页二。

  (39)师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二九一、一九二。

  (40)师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一九○。

  (41)师著,〈王舍城结集之研究〉,《海潮音月刊》,卷四六,四月号,页七上。今收入《华雨集》第三册,页五十一。

  (42)师著,《成佛之道》,页一七八。

  (43)师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二九五。

  (44)四科:戒法,指所判定的戒律;戒体,指受戒者内心领会的东西,戒行,指戒律的实践;戒相,指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条文的内容。

  (45)缣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页二四一。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页十八。

  (46)师著昭慧法师,〈弘一法师之生平行持及律学研究〉(下),《狮子吼杂志》,第二十九卷,第九期,页十六,今收入昭慧法师《如定我思》,第二集,页一七四。

  (47)师著,〈中国佛教史略〉,《佛教史地考论》,页五十。

  (48)师著,《大虚大师年谱》,页三七七。

  (49)蔡念生编,《弘一大师法集》,第三册,页一三四六~七。

  (50)师著,〈受戒难、受戒以后更难〉,《佛法是救世之光》,页四○一

  (51)师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二九五、二九六。

  (52)同注(46)。

  (53)昭慧法师,《「声闻律之理论与实践」》,录音带,第四卷。

  第二节 戒法的类别与拣择

  对于戒法的由来,印顺法师认为:起初无论在家出家,都以「三皈依」①得戒;后来为郑重其事,比丘、比丘尼才改为「白四羯磨」得戒。②故论理说皈依即得戒,再受五戒等,不过开示戒相而已。③但由于归依是回邪向正、回迷向悟的趋向,必有合法行为表现为佛化的新人,故归依后要受戒,持戒。④

  在《成佛之道》中,依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对戒法作类别的探讨;认为「戒」虽有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的不同,但原则是一样的——护生⑤,也就是同情、尊重别人。⑥至于教法类别、修学内涵、戒法类别,笔者表解如下:

  一、五戒是五乘共法戒之基

  印顺法师说:「五戒、八戒、十善戒,是五乘共法的戒德。」⑦对于「五戒」的意义,圣严法师认为:五戒在印度古代及各宗教都有,其中「不饮酒」是佛教的特色;而五戒配五常,向来的说法也有多种。⑧

  在印顺法师的《妙云集》中,对「五戒」有三处说明;

  ㈠、民国三十八年作的《佛法概论》认为:在家五戒是基于一般家庭基础,顺从于男女互相系属,财产彼此私有的社会,节制自我,维持不完善、不理想的秩序,实是不完善的道德,但确是极根本的;因出世的德行,只是依此而进为深刻的,并非与此原则不同。⑨

  ㈡、民国四十六年作的《高同级佛学教科书》中说:五戒,是人伦的道德,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理、智、信相通,所以是人人应该奉行的;不持五戒就是不尽人的本分,人格不够完全。⑩

  ㈢、民国四十八年作的《成佛之道》中说: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所应持的戒律,称为「近事戒」(亲近承事三宝);这虽是家庭本位的戒德,但戒德的基本原理彻上彻下,就是菩萨戒也不例外,不过更彻底更清净而已。⑾

  至于「五戒」的内容,则可综合为:㈠、不杀生:为尊重个体的生存,不得自己动手或使他人去杀;因人都爱自己的生命,不愿别人伤害;就是动物也不应故意伤害,才能养成仁慈的性格。㈡、不偷盗:衣食等资生物如被掠夺,会直接间接威胁生存,故凡有所系属而不属于自己所有的,即不应侵占、劫夺、偷取,就是路上的遗失物,也不应偷偷藏起来,如此才能养成公私分明的廉洁。㈢、不邪淫:夫妇和乐共处是种族生存繁衍的保障,故除合法夫妇外,不可非法的或故意去引诱他人;即使得对方同意,而为佛法所不许(如受八关齐戒时),国法所不容,或亲属保护人所不同意,都属邪淫;因这不但伤害对方的自由意志,也破坏家庭和乐,扰乱社会秩序。㈣、不妄语:人与人间的和谐与互信互谅,建立在语言的传达上,故不得为了自己、亲友的利益,而作不尽实的虚诳语、假见证,使怨敌受害。㈤、不饮酒:酒能荒废事业,残害身体,更能迷心乱性引发烦恼,造成杀、盗、淫、妄的罪恶;佛法重智慧,故凡一切有刺激性的不良嗜好都应戒除。⑿

  由于前四戒本身就是罪恶,故不但为佛法所不许,国法也要制裁;不过佛法更彻底,故称「性戒」。此中他认为「不杀生」是基于「护生」的崇高理念,为佛教处世利生的根本法则,一切戒行(道德行为)都以此为根源;以此为本而不盗、不邪淫等,可说是「护生」的分别说明。故戒善的意义可归纳为:不杀,是不伤害他人的内命;不盗,是不侵害他人的外命;如此尊重他人的生命财产,所以能护人的生。不邪淫,是不坏他人的家庭和谐;所以能护家族的生。不妄语,使人类能互谅互信,不欺不诤;所以能护人类社会的生。⒀

  又为澄清世俗对「不杀生」的一些误解,在 〈关于素食问题〉文中指出:佛法所说的杀生,是专对有情众生说,着重在对方是否有心识的反应,会不会因此引起相仇相敌的因果而定;故对于「食蔬也是杀生」的论调,显然不明禁止杀生的真义。而虽同样是有情,由于与人的关系不同,杀生的罪过也有轻重。⒁「但决不是一般所说的那样,杀了有多少罪,要堕什么地狱,杀不得才不杀生的出于功利的想法。」⒂而由于护生与不杀生,是慈悲心行的实践;⒃中国佛教徒因而有「素食」与「放生」的美德,对此也有专文的探讨。⒄

  至于「八支斋戒」又名「近住戒」。印顺法师认为:这是源于印度「布萨」的古制而来;虽然八支的次第与分合,部派传说略有出入,但内容不外于离杀生、离盗取、离淫、离妄语、离饮酒、离非食时、离高广大床、离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这是以出家者为模范的戒法,与沙弥十戒相比,只缺「不捉持金银戒」。这是为在家佛弟子不能出家而深慕出家法的,在三皈、五戒外,使其能过一日一夜…

《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清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