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清德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就。(44)

  三、菩萨戒是大乘不共法戒

  印顺法师认为:人天乘终究是有漏,不能出离生死;声闻缘觉乘虽无漏,而偏于独善其身;这虽都是善的,但不圆满。只有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的大乘法门,才是佛法的真义。(45)大乘不共法的修学内涵是「六度」,此中「戒波罗密」即大乘「菩萨戒」。

  对于菩萨戒的起源,印公赞同平川彰的论证:初期大乘以「十善」为菩萨戒,中期大乘以「三聚净」为菩萨戒。(46)这是由于「十善」为菩萨戒的正行,而从善行的不同意义,总摄为无恶不除,无善不行,无一众生不加利济的「三聚净戒」。即从离恶防非来说,名摄律仪戒;从广集一切善行来说,名摄善法戒;从利益救济一切有情说,名饶益有情戒。(47)故菩萨的受持净戒是轻重等护,比声闻人严谨;如发菩提心受持七众别解脱戒,就是菩萨的别解脱律仪。而对于有人以为:七众别解脱戒是小乘的,我是大乘学人,所以不用受持声闻的别解脱戒;有人听到持戒就以为是小乘;印公认为这是大邪见,是佛教衰落与混乱的原因。(48)

  对于菩萨戒本,我国一向采梵网菩萨戒本;但印公认为:瑜伽菩萨戒本,在广说开遮持犯,犯轻犯重的戒相上要明确得多。而在菩萨律仪的重要禁戒中,虽然众多的大乘经是以菩提心为菩萨的根本戒、总相戒;但依详广开示的菩萨戒来说,不杀、盗、淫、妄等共声闻的重戒,也是菩萨的重戒;而不共声闻的菩萨重戒,则是不嫉、悭、瞋、慢,因这都是障于利他的菩萨行。(49)

  又说:「菩萨净戒,是不离三心而修的。」(50)即在菩萨行中,菩提心是志愿所在,慈悲心是动机,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而此乃人类忆念、梵行、坚忍三种特胜德行(51)的升华净化,这分别代表人类理智、情感、意志的特胜,与儒者智仁勇三达德相通;到成佛时,菩提心即成法身德,慈悲心即成解脱德,法空慧即成般若德;故如来三德的秘藏,正是人生德行的最高完成。(52)而大乘学者应从三学中确立三原则;从净定中做到不离见佛,确定菩提大愿;从明慧中去多闻正法,深入般若;从净戒中去入众无碍,以养成入世的悲心。(53)

  注释

  ①对于「三皈依」,印顺法师认为:从表面看,皈依是信愿他力的摄受加持;从深处看,这只定增上缘;因皈依的深义是皈向自己:自己有佛性能成佛,自己身心当体就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己与僧伽即为一体;佛、法、僧三宝不离自身即能显现。(见师著,《成佛之道》页三十五)。

  ②师著,《成佛之道》,页一七八。

  ③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七四。

  ④师著,《佛法概论》,页一九一~一九二。

  ⑤所谓「护生」是从意愿上不损他,而表现于身语行为的戒行;如此对人类、众生就能普遍的施与无畏,造成彼此间无威胁、无恐怖的和乐与自由。(见师著《成佛之道》二九三)。

  ⑥师著,《成佛之道》,页二八九。

  ⑦师著,《成佛之道》,页一○六。

  ⑧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页五三~五四。

  ⑨师著,《佛法概论》,页一九二~一九三。

  ⑩师著,《高级佛学教科书》,《青年的佛教书》,页一九一。

  ⑾师著,《成佛之道》,页一○七。

  ⑿师著,《佛法概论》,页一九二~一九三;《成佛之道》,页一○七~一○九;《青年的佛教》,页一九一。

  ⒀师著,〈关于素食问题〉,《教制教典与教学》,页九六、九七。

  ⒁师著,〈关于素食问题〉,《教制教典与教学》,页九八、九九。

  ⒂师著,《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页五十五。今收入《华雨集》第四册,页五十五。

  ⒃师著,〈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佛在人间》,页三○八。

  ⒄对于「放生」,印顺法师认为:放生的本意,是当动物濒临死亡边缘时,设法救护它。但对于台湾目前放生池不多,放生的风气却很盛,而这是为了消灾延寺的功德,定期、大量的买来放生;认为不但无功德,反要负起间接害小鸟等动物的罪业。站在人的立场,应着重救济无衣食、受灾患病的人类才是(见师著,〈中国佛教琐谈——放生〉,《菩提树杂志》,第四三六期,页十三。今收入《华雨集》,第四册,页一四三~一四四。 〈人性〉,《佛在人间》,页九十一〉。

  ⒅师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二一六~二一九。

  ⒆师著,《成佛之道》,页一一三~一一五。

  ⒇《大智度论》,卷四六(《大正藏》,第二五册,页三九五中)。

  (21)师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一一九四。

  (22)七十九年八月四日,笔者访问于南投「水光别苑」;

  (23)师著,《佛法概论》,页二○○~二○一。

  (24)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一四。

  (25)师著,《成佛之道》,页六十三。

  (26)师著,《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页三十五。今收入《华雨集》第四册,页三十五。

  (27)师著,《成佛之道》,页六十四。

  (28)蔡念生编,《弘一大师法集》,第三册,页一六○,新文丰出版社。

  (29)师著,《成佛之道》,页一八三~一八四。

  (30)师著,《成佛之道》,页一八五。

  (31)师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二九六。

  (32)师著,《初期大成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二九一、一九六。

  (33)师著,《成佛之道》,页一八二。

  (34)师著,《成佛之道》,页一八六~一八八。

  (35)圣严法师,〈偷盗五钱有多少〉,《学佛知津》 ,页二六六。

  (36)昭慧法师,《如是我思》,页一三五。

  (37)师著,《成佛之道》,页一九二~一九七。

  (38)师著,〈佛陀最后之遗教〉,《海潮音月刊》,卷四六,三月号,页四。今收入《华雨集》第三册,页一一 七~一一八。

  (39)师著,《成佛之道》,页一九七。

  (40)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九二。

  (41)笔着按:印顺法师认为「破戒」是破四根本性戒 ,而非违犯日常生活的规矩、威仪。

  (42)师著,〈道在平常日用中〉,《菩提树杂志》,三十周年特刊,页十。今收入《华雨集》,第四册,页二七七。

  (43)师著,《实积经讲记》,页二三一 、十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二一○五~一二○六。

  (44)昭慧法师,〈生死根本解惑〉,《新雨佛教文化中心月讯》,第二三期,页五。今收入《华雨集》,第五册,页二五三。

  (45)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五三。

  (46)师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一一八九。

  (47)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七五。

  (48)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九二。

  (49)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七六~二七七。

  (50)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九三。

  (51)有关「三特胜」德行,在《妙云集》的《佛在人间》页三二六;《佛法概论》,页五十~五十四;《我之宗教观》,页一五八中均被提到。

  (52)师著,《成佛之道》,页二七一~二七三。

  (53)师著,〈青年佛教参访记〉,《青年的佛教》,页二十九。

  第三章 印顺法师对律藏集成的探究

  《律藏》为现存印度佛教僧团制度的原始文献,内容包含「广律」、「戒经」、「羯磨法」、「律论」。①民国六十年,印顺法师出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内容主要探讨《阿含》与《律藏》的集成与义涵。其写作动机是感于近代的佛学研究,特别是在印度佛教、原始佛教方面,由于受西方学者的影响,多重视巴利语,甚至看为原始佛教的唯一用语。②但他认为:现存一切圣典都具部派色彩,而华文圣典富有代表不同部派的经律,这要比单一的巴利圣典,更具比较价值;且唯有超越部派立场,从种种华文经律与巴利圣典的比较研究中,才能窥见原始圣典集成的实际情形,及巴利与华文圣典的真正意义。③

  对于《律藏》的内涵,日本学者平川彰的《律藏之研究》,虽比较各部广律,各种语本,也论到律藏各部分成立的新古,但结论大致仍以《巴利律》为较古。对此,印顺法师认为:从原始圣典次第集成现存的各部律是错综复杂的,有材料内容与结构组织的新古;在材料内容中,又有主体与附属部分的新古;还有语文的新古;应从一一部类分别观察,不可一概而论。④

  笔者认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的前半部(一至六章)有关律藏部份,是当今中国佛弟子的最佳「研律指南」;如此重要的内涵并不易读,故本章特就此作重点的整理,以利后学。

  第一节 律藏组织的形成

  「广律」也称《律藏》,在现存的六部广律中,除大众部的《僧只律》外,均属上座部律,且具部派色彩。⑤这是源于同一古说,在不同区域,不同语文,不同宗派的传诵中,形成差异而流传下来的。印顺法师以《铜鍱律》组织的三大分类:〈经分别〉、〈犍度〉、〈附随〉,来探讨上座五部律的内容及其次第异同,以探究律藏组织的古形,及后来的演化。

  他发觉《十诵律》组织次第的特色,是比丘与比丘尼的〈波罗提木叉分别〉没有相连,此类似于《僧只律》的组织⑦。这表示《律藏》古形是以比丘律为主体,末后略叙比丘尼戒的共与不共戒;《僧只律》的组织为原始佛教时代的原形。⑧

  而由于上座部是重律的,经「持律者」的精密论究,《律藏》组织逐渐演变;主要是僧伽规制的〈杂跋渠法〉与〈威仪法〉,逐渐分类而编集为〈犍度〉;《律藏》就成为:比丘的〈波罗提木叉分别〉、〈犍度〉、比丘尼的〈波罗提木叉分别〉;《十诵律》即代表上座部律藏的原形。

  但在各部派纷纷成立,并完成自…

《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清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