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清德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就。(44)

  叁、菩薩戒是大乘不共法戒

  印順法師認爲:人天乘終究是有漏,不能出離生死;聲聞緣覺乘雖無漏,而偏于獨善其身;這雖都是善的,但不圓滿。只有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的大乘法門,才是佛法的真義。(45)大乘不共法的修學內涵是「六度」,此中「戒波羅密」即大乘「菩薩戒」。

  對于菩薩戒的起源,印公贊同平川彰的論證:初期大乘以「十善」爲菩薩戒,中期大乘以「叁聚淨」爲菩薩戒。(46)這是由于「十善」爲菩薩戒的正行,而從善行的不同意義,總攝爲無惡不除,無善不行,無一衆生不加利濟的「叁聚淨戒」。即從離惡防非來說,名攝律儀戒;從廣集一切善行來說,名攝善法戒;從利益救濟一切有情說,名饒益有情戒。(47)故菩薩的受持淨戒是輕重等護,比聲聞人嚴謹;如發菩提心受持七衆別解脫戒,就是菩薩的別解脫律儀。而對于有人以爲:七衆別解脫戒是小乘的,我是大乘學人,所以不用受持聲聞的別解脫戒;有人聽到持戒就以爲是小乘;印公認爲這是大邪見,是佛教衰落與混亂的原因。(48)

  對于菩薩戒本,我國一向采梵網菩薩戒本;但印公認爲:瑜伽菩薩戒本,在廣說開遮持犯,犯輕犯重的戒相上要明確得多。而在菩薩律儀的重要禁戒中,雖然衆多的大乘經是以菩提心爲菩薩的根本戒、總相戒;但依詳廣開示的菩薩戒來說,不殺、盜、淫、妄等共聲聞的重戒,也是菩薩的重戒;而不共聲聞的菩薩重戒,則是不嫉、悭、瞋、慢,因這都是障于利他的菩薩行。(49)

  又說:「菩薩淨戒,是不離叁心而修的。」(50)即在菩薩行中,菩提心是志願所在,慈悲心是動機,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而此乃人類憶念、梵行、堅忍叁種特勝德行(51)的升華淨化,這分別代表人類理智、情感、意志的特勝,與儒者智仁勇叁達德相通;到成佛時,菩提心即成法身德,慈悲心即成解脫德,法空慧即成般若德;故如來叁德的秘藏,正是人生德行的最高完成。(52)而大乘學者應從叁學中確立叁原則;從淨定中做到不離見佛,確定菩提大願;從明慧中去多聞正法,深入般若;從淨戒中去入衆無礙,以養成入世的悲心。(53)

  注釋

  ①對于「叁皈依」,印順法師認爲:從表面看,皈依是信願他力的攝受加持;從深處看,這只定增上緣;因皈依的深義是皈向自己:自己有佛性能成佛,自己身心當體就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己與僧伽即爲一體;佛、法、僧叁寶不離自身即能顯現。(見師著,《成佛之道》頁叁十五)。

  ②師著,《成佛之道》,頁一七八。

  ③師著,《成佛之道》,頁二七四。

  ④師著,《佛法概論》,頁一九一~一九二。

  ⑤所謂「護生」是從意願上不損他,而表現于身語行爲的戒行;如此對人類、衆生就能普遍的施與無畏,造成彼此間無威脅、無恐怖的和樂與自由。(見師著《成佛之道》二九叁)。

  ⑥師著,《成佛之道》,頁二八九。

  ⑦師著,《成佛之道》,頁一○六。

  ⑧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頁五叁~五四。

  ⑨師著,《佛法概論》,頁一九二~一九叁。

  ⑩師著,《高級佛學教科書》,《青年的佛教書》,頁一九一。

  ⑾師著,《成佛之道》,頁一○七。

  ⑿師著,《佛法概論》,頁一九二~一九叁;《成佛之道》,頁一○七~一○九;《青年的佛教》,頁一九一。

  ⒀師著,〈關于素食問題〉,《教製教典與教學》,頁九六、九七。

  ⒁師著,〈關于素食問題〉,《教製教典與教學》,頁九八、九九。

  ⒂師著,《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頁五十五。今收入《華雨集》第四冊,頁五十五。

  ⒃師著,〈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佛在人間》,頁叁○八。

  ⒄對于「放生」,印順法師認爲:放生的本意,是當動物瀕臨死亡邊緣時,設法救護它。但對于臺灣目前放生池不多,放生的風氣卻很盛,而這是爲了消災延寺的功德,定期、大量的買來放生;認爲不但無功德,反要負起間接害小鳥等動物的罪業。站在人的立場,應著重救濟無衣食、受災患病的人類才是(見師著,〈中國佛教瑣談——放生〉,《菩提樹雜志》,第四叁六期,頁十叁。今收入《華雨集》,第四冊,頁一四叁~一四四。 〈人性〉,《佛在人間》,頁九十一〉。

  ⒅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二一六~二一九。

  ⒆師著,《成佛之道》,頁一一叁~一一五。

  ⒇《大智度論》,卷四六(《大正藏》,第二五冊,頁叁九五中)。

  (21)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一一九四。

  (22)七十九年八月四日,筆者訪問于南投「水光別苑」;

  (23)師著,《佛法概論》,頁二○○~二○一。

  (24)師著,《成佛之道》,頁二一四。

  (25)師著,《成佛之道》,頁六十叁。

  (26)師著,《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頁叁十五。今收入《華雨集》第四冊,頁叁十五。

  (27)師著,《成佛之道》,頁六十四。

  (28)蔡念生編,《弘一大師法集》,第叁冊,頁一六○,新文豐出版社。

  (29)師著,《成佛之道》,頁一八叁~一八四。

  (30)師著,《成佛之道》,頁一八五。

  (31)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二九六。

  (32)師著,《初期大成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二九一、一九六。

  (33)師著,《成佛之道》,頁一八二。

  (34)師著,《成佛之道》,頁一八六~一八八。

  (35)聖嚴法師,〈偷盜五錢有多少〉,《學佛知津》 ,頁二六六。

  (36)昭慧法師,《如是我思》,頁一叁五。

  (37)師著,《成佛之道》,頁一九二~一九七。

  (38)師著,〈佛陀最後之遺教〉,《海潮音月刊》,卷四六,叁月號,頁四。今收入《華雨集》第叁冊,頁一一 七~一一八。

  (39)師著,《成佛之道》,頁一九七。

  (40)師著,《成佛之道》,頁二九二。

  (41)筆著按:印順法師認爲「破戒」是破四根本性戒 ,而非違犯日常生活的規矩、威儀。

  (42)師著,〈道在平常日用中〉,《菩提樹雜志》,叁十周年特刊,頁十。今收入《華雨集》,第四冊,頁二七七。

  (43)師著,《實積經講記》,頁二叁一 、十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二一○五~一二○六。

  (44)昭慧法師,〈生死根本解惑〉,《新雨佛教文化中心月訊》,第二叁期,頁五。今收入《華雨集》,第五冊,頁二五叁。

  (45)師著,《成佛之道》,頁二五叁。

  (46)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一一八九。

  (47)師著,《成佛之道》,頁二七五。

  (48)師著,《成佛之道》,頁二九二。

  (49)師著,《成佛之道》,頁二七六~二七七。

  (50)師著,《成佛之道》,頁二九叁。

  (51)有關「叁特勝」德行,在《妙雲集》的《佛在人間》頁叁二六;《佛法概論》,頁五十~五十四;《我之宗教觀》,頁一五八中均被提到。

  (52)師著,《成佛之道》,頁二七一~二七叁。

  (53)師著,〈青年佛教參訪記〉,《青年的佛教》,頁二十九。

  第叁章 印順法師對律藏集成的探究

  《律藏》爲現存印度佛教僧團製度的原始文獻,內容包含「廣律」、「戒經」、「羯磨法」、「律論」。①民國六十年,印順法師出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內容主要探討《阿含》與《律藏》的集成與義涵。其寫作動機是感于近代的佛學研究,特別是在印度佛教、原始佛教方面,由于受西方學者的影響,多重視巴利語,甚至看爲原始佛教的唯一用語。②但他認爲:現存一切聖典都具部派色彩,而華文聖典富有代表不同部派的經律,這要比單一的巴利聖典,更具比較價值;且唯有超越部派立場,從種種華文經律與巴利聖典的比較研究中,才能窺見原始聖典集成的實際情形,及巴利與華文聖典的真正意義。③

  對于《律藏》的內涵,日本學者平川彰的《律藏之研究》,雖比較各部廣律,各種語本,也論到律藏各部分成立的新古,但結論大致仍以《巴利律》爲較古。對此,印順法師認爲:從原始聖典次第集成現存的各部律是錯綜複雜的,有材料內容與結構組織的新古;在材料內容中,又有主體與附屬部分的新古;還有語文的新古;應從一一部類分別觀察,不可一概而論。④

  筆者認爲《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前半部(一至六章)有關律藏部份,是當今中國佛弟子的最佳「研律指南」;如此重要的內涵並不易讀,故本章特就此作重點的整理,以利後學。

  第一節 律藏組織的形成

  「廣律」也稱《律藏》,在現存的六部廣律中,除大衆部的《僧只律》外,均屬上座部律,且具部派色彩。⑤這是源于同一古說,在不同區域,不同語文,不同宗派的傳誦中,形成差異而流傳下來的。印順法師以《銅鍱律》組織的叁大分類:〈經分別〉、〈犍度〉、〈附隨〉,來探討上座五部律的內容及其次第異同,以探究律藏組織的古形,及後來的演化。

  他發覺《十誦律》組織次第的特色,是比丘與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分別〉沒有相連,此類似于《僧只律》的組織⑦。這表示《律藏》古形是以比丘律爲主體,末後略敘比丘尼戒的共與不共戒;《僧只律》的組織爲原始佛教時代的原形。⑧

  而由于上座部是重律的,經「持律者」的精密論究,《律藏》組織逐漸演變;主要是僧伽規製的〈雜跋渠法〉與〈威儀法〉,逐漸分類而編集爲〈犍度〉;《律藏》就成爲:比丘的〈波羅提木叉分別〉、〈犍度〉、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分別〉;《十誦律》即代表上座部律藏的原形。

  但在各部派紛紛成立,並完成自…

《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清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