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P8

  ..续本文上一页常”与“五戒”,孔子与佛陀二者的教育内容还有许多地方是可以相通的。比如、近代学者王恩洋居士曾以“仁义”配“悲智”曰:

  仁,主至爱,故以慈悲为体;义,主断制,故以智慧为用。悲智双运,此儒学与佛法不异者也。[237]

  还有人将“中庸”与“中道”相提并论,认为二者在“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落两边,追求平衡”的特点上是非常一致的。

  (四)、二者教育目的之比

  孔子与佛陀的教育目的,若就其在现实世间的反映而看,是截然不相同的。其一者为积极入世,经世致用;一者为积极出世,超凡脱尘。这由前两部分内容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元朝的刘谧说:儒之极功在于“可以致君,可以泽民,可以安国家而立社稷,可以扶世教而致太平,功成身老,名在青史”。而佛之极功则在于“圆明十号之尊,超出三界之上,是为一切神智,是天中之天,是为无上法王,是为正等正觉,超诸方便成十力,还度法界诸有情。”[238] 这里正好说出了孔子与佛陀的教育目的的不同之处。

  可是由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也已知道,孔子不但要学生们追求经世致用的事业,而且更要他们学圣贤之道,践圣人之行,去追求圆满的人格修养。如《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就是说,孔子在其人生理想的归趣上,也有其超出现实的一面。 如有人云:

  儒佛两教都是领导人生活动,领导人生使其心思从现实世界超拔,归于自性,以求自己性分上之圆满。性分上之圆满即是人格之圆满。儒教谓之成圣,佛教谓之成佛。[239]

  近代学者欧阳竟无居士也曾有过这样的认为。他常拿《大学》之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和《金刚经》中“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两句话书曾友人。其与《赠张溥泉》上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与天下者,孔家标语也;我皆令入涅槃而灭度之,佛家标语也。”

  在《赠王竹屯》时写道:孔子救世于明德,非救世于饱食煖衣逸居;佛度生于涅槃,非度生于有涯之福。

  在《赠刘抱一》时,融合上两语道:“明明德”于天下者,乃非自了汉,是皆字意。明天下以明德,乃免于操切,即涅槃意。孔化与佛化,又无不同也。皆大悲为人之学,而大智究竟之学。[240]

  不但欧阳竟无,就连他所师从的杨仁山居士,也有这样的认识。他在《学佛浅说》一文中说:

  黄帝尧舜,周孔之道,世间法也,而亦隐含出世之法;诸佛菩萨之道,出世法也,而亦该括世间之法。[241]

  这也就是说,在孔子与佛陀教育的目的上,也还是有其相通之处的。

  总之,孔子和佛陀的教育思想,从态度、到方法、内容、乃至目的,虽然各有不同之处,但是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共通或相似存在,由此比较的结果我们可以毫不否认的这样来说。

  

  四、比较的意义

  

  佛陀的思想比孔子的思想更为博大和精深,这由前文中二者教育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也是自古以来许多人所公认的事实。可是,本文的根本目的却不是比较二者的高低与优劣,而是试图藉二者之比较,引起学佛者对儒学之重视。因为儒学与佛学、儒学与学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儒学与佛学

  中国古代最早论及儒佛关系的书藉《牟子理惑论》称儒佛二家是“金玉不相伤,精魄不相妨”。[242]荷兰学者许里和在《佛教征服中国》一书中说:“孔子为佛教的传入奠定了基础,孔佛两位圣人远不是对立的,而是相通的”。[243]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说儒学与佛学相助而不相碍。对于儒佛二者关系持同样观点的,古往今来还有许多高僧大德及文人学者。如东晋名士孙绰云: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耳。……应世接物,盖亦随时。周、孔救极蔽,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244]

  这里原本是在当时时代调和儒佛争端的话语,但其所言不无道理。

  南朝刘勰云

  权教无方,不应道俗乖应;妙化无外,岂以华、戎阻情?是以一音演法,殊译共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由权,故孔、释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梵汉语隔而化通。但感有精粗,故教分道俗;地有东西,故国限内外。其弥纶神化、陶铸群生,无异也,固能拯拔六趣,总摄大千。[245]

  刘勰的意思是说儒佛二者尽管设教有殊,语言不同,但其实理并无不一。

  唐代宗密大师在其《原人论》中云:

  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就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生,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虽皆圣意而有实有权。二教惟权,佛兼权实。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246]

  宗密大师认为儒为权教,没有佛之究竟。但在随时应物上是内外相资的。正因为如此,在此书的判教中,儒道二家同被判为五乘佛法之“人天乘”。

  宋初的天台智圆禅师,在其《中庸子传》中云:

  儒释者,言异而理实也,莫不化民,俾迁善远恶也。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惟身与心,则内外别矣。蚩蚩生民,岂越于身心哉?非吾二教,何以化之乎?嘻!儒乎,释乎,共为表里乎![247]

  智圆禅师认为儒佛二教一治内,一治外,共为表里,共同化民,迁善远恶。明教禅师契嵩亦同样认

  为,他说:

  诸教也,亦犹同水以涉,而历揭有深浅。儒者,圣人之治世者;佛者,之治出世者也。[248]

  元朝刘谧在《三教平心论》中说:

  三光丽天,亘万古而长耀;百川到海,同一味而亡名。三教之兴,其来尚矣,并行于世,化成天下。以迹议之,而未始不异;以理推之,而未始不同。一而三,三而一,不可得而亲疏焉。孤山智圆曰三教如鼎,缺一不可,诚古今之确论也。[249]

  这是从儒释道三家关系而言,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对儒佛关系的看法。

  明初学者宋濂认为儒佛:

  盖宗儒典则探义理之精奥,慕真诚则荡名相之粗迹,二者得兼,则空有相资,真俗并用,庶几周流而无滞者也。[250]

  所谓“空有”,“真俗”实际也就是前面所言之“入世”与“出世”,这里还是说儒佛互助。

  出身佛门的朱元璋在其《三教论》中说:

  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251]

  近代学者杨仁山居士在《与释惟静书》中说:

  近年闭户旁经,于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稍知原委,始信孔颜心法,不隔丝毫、柱下漆园,同是大权示观。[252]

  印光大师在《儒释一贯序》中说:

  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回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反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不同,而其所亲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253]

  印光大师的意思是说儒佛二家虽然在道理的阐述上有浅深之别,目标有远近之分,但就两学之理体与工夫来说,大致还是相同的。朱元璋与杨仁山之说与此大同小异。

  近代佛学家王恩洋居士在《论中国之宗教》中说:

  儒即不碍佛,佛亦不碍儒。是以自古学佛者,未有破斥诽毁儒教者也,此与对印度外道之态度不同也。自是数千年来,儒佛两家自成中华民族饥食渴饮不可一日而离之教。儒主世间修齐治平之业,佛主出世戒定解脱之道。分途并进、互助互依而不相违背,以中华两千年来民族精神上光明灿烂之文化,不其懿与?[254]

  王恩洋先生从中华文化的宏观立场出发,阐释了儒佛关系之不同一般的密切。以及其对中化文明的

  贡献。

  以上所引之言论,虽说出发点与所言之侧重各有不同,但认为儒学佛学关系密切,二者是相辅相助这样的观点,都是完全相同的。

  (二)、儒学与学佛

  古往今来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认为儒学佛学关系密切,除了佛学可以协助儒学治世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儒学可以作为学佛的基础,从道德品质与文化素质上为学佛者更好地契入佛法提供阶梯与便利。

  在前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佛陀一样具有着勤奋精进、博学慎思的精神态度,那么孔子

  这种精神态度完全可以作为学佛者在因地发心求证佛道的增上善缘。孔子主张积极进取,热爱人生,追求幸福,倡导悲天济世之精神,民胞物与之怀抱。那么学佛者就可以用儒学的这种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来克服学佛中的小乘流弊,从而使佛法更能适应现实,俾益社会。王恩洋先生曾经主张“以佛学而行儒道”,就是这个意思。孔子有着丰富的教育方法,这完全可以引入佛教的教育,与佛陀的教育并行,作为佛法修学的辅助。孔子以人为本,注重人格道德的培养和完善。这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学更是具有着显著而巨大的积极意义。

  明代憨山大师认为儒佛二者缺一不可,因为“舍人道无以立佛法”。蕅益大师认为“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乃为真佛”。[255]这些都是认识到了儒学之注重人格道德培养对学佛的重要性而所说的话。

  近代佛学泰斗,人间佛教的创始者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256] 这就是说学佛之道,即完成人格之道;人格的圆满,也就是佛道的成就。他说:“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学成了一个完善的好人,然后才谈得上学佛。若人都不能做好,怎么还能去学超凡入圣的佛陀?”[257]而“孔子之道,注重人类在万物中特殊不同之德性”。因此,“但就人生在世,须知孔子之道不可须臾离,欲完全一作人之品格,必由孔子之道而成就”。[258]

  对于儒学之重视,就…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体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