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年谱▪P14

  ..续本文上一页汤铸新、皮剑农、陈元白、萧止因、熊云程、萧觉天、赵子中、孙自平、王韵香,及长沙佛教正信会周可均等卅余人,自认为创办人(佛学院院董会略史;海四「壬戌佛教年鉴」) 。 [P135]

  十七日(「十九日」)起,每晚为四众开示唯识观法(海四「壬戌佛教年鉴」)。武昌佛乘修学会──熊世玉、阮毓崧、饶凤璜等,函恳草示大意(佛乘修学会「致太虚法师书」);乃以孙绍基、赵曾俦(寿人)合记之「唯识观大纲」应之。其中「圆满一心之唯识观」,最足见和会起信与唯识之理。大师所谈唯识,与专宗唯识者,盖有所异。四月一日(三月初五」),圆觉法会圆满(海四「壬戌佛教年鉴」)。法会期间,大师出圆觉经随顺释科目。(「春」)又作「对辨大乘一乘」,「对辨唯识圆觉宗」,三重法界观(自传十五)。大师唱道大乘平等,而宗本在台、禅,得学要于楞严起信。比年(唯识大盛),大师特于唯识深研,颇有于平等中,对大乘空宗,统唯识于圆觉而立不空宗之意。故于贤首家贬抑唯识处(如判唯识为法相、为大乘,而自居于一乘、法性),起而为之抉择贯通。「对辨唯识圆觉宗」有曰: 『三论显性,侧重体性之性,唯以遮诠空一切法,殆同有主无宾!劣者未 [P136] 能入于具显相用之不空性,然固当名之为法性宗也。唯识彰相,深探体相之相,虽以表诠立一切法,未尝取貌遗神。悟者皆能证于全彰体用之如幻相,固可名之为法相宗,尤当与即相之性──法华等,即性之相──华严等,同名为中实宗也』。 『般若宗以远离荡除一切法相,皆毕竟空而显性真。……瑜伽宗先分别离析一切法相,皆唯识变而显性真。……天台宗法华等经,宏融相同性之教。……贤首宗华严等经,宏即性起相之教。……由此四门,同入密严。但以无生法性,乃根本智境,是大涅槃果;唯识圆觉乃后得智境,是大菩提果。一可摄小,一独在大,故复分二宗』。

  「三重法界观」,立物我法界、心缘法界、性如法界。三重法界之立,影略三性而来。本于台禅之融贯以论三性,犹是高举唯识,使与台、贤(圆觉)教义相齐。是三文悉此春出,足以见大师当时之意趣。

  八日(「清明后三日」),大师应黄陂县知事谢铸陈(健),邑绅赵南山、 [P137] 陈叔澄、柳质皆等邀请,偕了尘、陈元白、李时谙、陈仲皆等赴黄陂;民众空巷来观。大师寓前川中学,于前川中学、木兰女校、自新堂,讲佛法三日;王净元记之为「前川听法纪闻」(自传十六;王净元「前川听法纪闻」;诗存)。大师次陈叔澄诗以为纪念: 『未可栖栖笑仲尼,频年我亦惯驱驰。春深大野来今雨,学讲前川忆古师。佛海潮声传隐约,人天梦影正离奇。法身流转怆无极,应有维摩病大悲』!

  按:自传以此为十二年春事,误。

  十四日(「三月十八日」),大师应武昌中华大学请,开始授印度哲学及新的唯识论(海四「壬戌佛教年鉴」)。

  大师辞陕西佛教会(康寄遥等)之迎请,转为商得汉口华严大学讲师妙阔同意,赴秦讲学(自传十六;覆陕西佛教会延请法师函)。

  按:自传误以此为十二年事。 [P138] 五月(「四月初」),让得武昌黎邵平(少屏)宅为院舍。四日,佛诞,大师于汉口佛教会,受院董会(隆重之)礼聘为院长。礼请疏出黄季刚手。大师乃进行招生事宜;章程由创办人呈湖北军民长官及内教两部备案(自传十五;佛学院置院舍记;佛学院院董会略史)。其时,大师辞去净慈寺住持,交卸兜率寺。以外得陈性白、倪谱香,内得奘老、玉皇等助,得以和平交卸了事。大师并约大觉、玉皇、智信,来武院助理事务(自传十四;十五)。

  二十一日(「四月二十五日」),大师覆李管卿书,为论佛法(唯识)与哲学之异,冶性空唯识于一炉: 『西洋底哲学,……都是先认定现前底人世是实有底东西,乃从而推究此现前实有底人世,在未有以前,原本是一件什么东西。于是或说元唯是心,或说元唯是物,或说元唯是心物并行。乃再从而说明原本虽然是一件什么东西,向后由如何若何,乃变成现前的人世。此在发足点先迷了错了, [P139] 故无论如何横推竖究,终无一是!佛说全不如此,因为现前的人世,现前是空的,就是没有的。现前的人世既都没有,又何论现前的人世以前原本是什么呢?……必先于此有些体会,于佛法方能领解。迷着了梦事为实有,便宛然实有,这便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批注了。心识者何?曰迷梦是。三界万法者何?曰梦事是。迷梦梦事皆毕竟无实,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亦毕竟无实。必先悟实无心识可唯,乃可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竟无居士学说质疑」,约此时作。欧主法相、唯识分宗,大师主法相必宗唯识。大师始依傍法苑义林章以论三宗。

  三十日,(五月四日」),挪威大学哲学教授希尔达,闻大师名德,特自北京来汉口请晤;大师为论佛法,林震东、陈维东译语(海四「壬戍佛教年鉴」;与挪威哲学博士希尔达论哲学)。六月,大师回甬。谒奘老,访故友陈屺怀、金梦麟等(自传十五)。

  大师还沪,于古灵山小住。值大勇将再东渡学密。闻志圆谈及:时人或以谛 [P140] 老、印老及大师为中国佛教三大派;或以谛老为旧派而大师为新派者。虽大师未尝有意乎新旧之分(自传十五),而事实固已形成新旧之势。七月,抵南京,访毗卢寺观同。涤暑汤泉,畅游燕子矶十二洞之胜。时曼殊揭谛寓毗卢寺,从闻欧阳竟无师资有反对起信论之说(自传十五)。八月,大师沿江西上,至安庆迎江寺。时马冀平长安徽财厅,与迎江寺竺庵,发起安徽僧学校,礼聘常惺任其事。常惺就大师谘商学课,契仰倍深(自传十五;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大师于佛教会,讲「佛法为人生之必要」(庐山学)。游观三日,有「大士阁月夜」等诗(诗存)。

  十一日,观音诞,竺庵陪大师游庐山,寓大观楼。漫游名胜,访德安于白塔寺,礼远公塔于东林(自传十五;诗存)。天池寺僧坦山来访;叹息匡庐佛地,乃今盛传耶教,不闻三宝之音。大师询知古大林寺遗址,近在不远,因相偕策杖寻访。扪石读碑,知在划界桥北茅屋草坪错落间,相与叹息!大师乃有就此修建讲堂,以备暑期弘化之意(自 [P141] 传十七)。「牯岭杂感」,即此时作: 『云顶一峰昙诜迹,大林三寺白香诗。夕阳何处遗踪觅,烟绿尘红总可悲』!

  大师回武昌,适中华大学举办暑期讲习会,应陈叔澄校长约,于二十日(「六月二十八」)开讲因明入正理论。手编讲义,名「因明大纲」。参与讲学会者,有梁启超、高一涵、傅铜(佩青)等。大师始与梁启超晤交(自传十五;人物志忆六:海四「壬戌佛教年鉴」)。

  武汉佛教会,假中华大学礼堂,请大师、梁启超、傅佩青,作佛学讲演,集听者千人以上(自传十五;人物志忆六)。

  二十六日(「七月十三日」),佛学院开董事会成立会。举梁启超为院董长(陈元白代),李隐尘为院护。大师乘机建议:于庐山大林寺遗址,修建讲堂以供暑期讲学,得梁李等赞同,力任筹划进行(自传十五;十七;人物志忆六;佛学院院董会略史;海四「壬戌佛教年鉴」)。 [P142]

  大师偕梁启超、李隐尘等,游黄冈之赤壁;谒汤化龙墓。盘桓数日,乐谈佛学无倦(人物志忆六;自传十五)。九月一日(「七月十九」),佛学院举行开学礼;萧督亦莅院致词。佛学院僧俗兼收,目的在造就师范人才,出家者实行整理僧制工作,在家者组织正信会,推动佛教于广大人间。是期所聘教师,有空也、史一如(潮音已于夏季移武昌编辑)、陈济博等。学生六、七十名,僧众有漱芳、能守、默庵、会觉、观空、严定、法尊、法芳(舫)、量源等。居士有程圣功、陈善胜(其后出家名「净严」);张宗载、宁达蕴亦自北京平民大学来从学。课程参取日本佛教大学;管理参取禅林规制。早晚禅诵,唯称念弥勒,回向兜率为异(自传十五;略史;海四「壬戌佛教年鉴」)。大师之建僧运动,发轫于此,中国佛教界始有佛学院之名。

  是学期,大师讲「佛教各宗派源流」,手编讲义(时武昌已成立正信印书馆)。讲瑜伽论真实义品,默庵记而未全,成「真实义品亲闻记」。又讲八啭声 [P143] 及六离合释等。循循善诱,精神殊佳(自传十六)!

  按:自传谓:「我讲世亲发菩提心论」,据壬戌佛教年鉴,乃空也讲。大师讲此论,则为十三年秋。

  大师于中华大学讲印度哲学,每周一时(自传十六)。

  时大师读梁启超「历史研究法」,特致书与论佛历,时犹以佛灭周穆王五十二年说为可信(书)。是秋,王虚亭自北京来武昌,从大师出家,字以大严。受戒宝华山,即住山未返(自传十一)。十月十六日(「八月二十六日」),大慈以疾卒于杭。冬初(「九月下旬」),从大师多年而维持净慈甚力之智信,又卒于佛学院,大师并悼之以诗(自传十五;王净圆「致大觉法师书」;玉皇「念佛送智信上人西归诗」)。

  按:自传以大慈卒于冬初,误。十一月六日(「九月十八」),汉口十方女众丛林成立,请大师讲阿弥陀经( [P144] 海四「壬戌佛教年鉴」)。十二月五日(「十月十七」),大师应湖南缁素请,去长沙。缘宁乡大沩山,民国七年毁于匪;千年法庭,沦为墟莽!省教育会复觊觎寺产。大师老友惠敏、开悟,居间劝请。大师乃商定恢复(沩仰)祖庭,量入为出等条件,允任沩山住持。至是,偕刘东青同行,严定为侍者。抵长沙,即与赵炎午、仇亦山等商定「恢复沩仰宗及沩山产业维护整理」计划(海三、十二「赴沩山详记」;严定「侍院长大师住持湘省大沩山密印寺记」)。

  七日(「十九日」),开悟、晓观等陪送大师去沩山。经桃华洞灵云寺…

《太虚大师年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