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僧俗关系的基本模式▪P5

  ..续本文上一页小品系”阐述“不退转菩萨”的部分,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藏》第8册,第563页以下;《大明度经》卷4,《大正藏》第8册,第494页中以下;《道行般若经》卷6,《大正藏》第8册,第454页中以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四十九,《大正藏》第7册,第825页下以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6,《大正藏》第8册,第641页上以下。“大品系”阐述“不退转菩萨”的部分,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6、17,《大正藏》第8册,第339页上以下;《放光般若经》卷12,《大正藏》第8册,第86页上以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48、卷449,《大正藏》第7册,第260页中以下。

  [31] 《优婆塞戒经》卷1,《大正藏》第24册,第1035页中。

  [3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正藏》第8册,第257页上。

  [3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6,《大正藏》第10册,第190页中。

  [3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6,《大正藏》第10册,第192页中。

  [3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5,《大正藏》第10册,第129页下。

  [36] 《大智度论》卷42,《大正藏》第25册,第366页中-下。

  [37] 《光赞经》卷3,《大正藏》第8册,第166页下。

  [38]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274页。

  [39]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Ⅰ》,《平川彰著作集》第3卷,第356-372页。

  [40] 《大智度论》卷56,《大正藏》第25册,第459页上。

  [41]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藏》第8册,第443页下。同样经文见《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九:“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者,若月十四日、十五日说般若波罗蜜时……所得功德不可复计。”《大正藏》第8册,第67页中。

  [42]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277页。

  [43] 《妙法莲华经》卷4,《大正藏》第9册,第30页下。

  [44] 望月良晃《法华经的成立史》,平川彰等著《法华思想》,林保尧译,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年,第79-80页。

  [45] 伊藤瑞叡《法华菩萨道の基础的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2004年,第569页。

  [46] 《大集经》卷4,《大正藏》第13册,第886页上。

  [4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4,《大正藏》第8册,第345页中。

  [48] 《大智度论》卷81,《大正藏》第25册,第628页中-下。

  [49] 《大智度论》卷35云:“众生有二种:在家、出家。”《大正藏》第25册,第317页下。

  [50] 现存译本有三:一、后汉光和四年(181),安玄、严佛调共译,名《法镜经》1卷;二、曹魏康僧铠译,名《郁伽长者所问经》,今编入《大宝积经》卷82<郁伽长者会>,或为晋白法祖或刘宋昙摩蜜多所译出;三、晋竺法护译,名《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1卷。

  [51] 现存译本有五:一、支谦译《菩萨本业经·愿行品》;二、聂道真译《诸菩萨求佛本业经》1卷;三、佛陀跋陀罗于义熙十四年至永初二年(418-421)译六十卷《华严经》卷6《净行品》;四、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至圣历二年(695-699)译八十卷《华严经》卷14<净行品>;五、藏译《华严经·净行品》。

  [52] 详细论述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Ⅱ》,《平川彰著作集》第4卷,东京:春秋社,1997年,第108-187页。

  [53] 《法镜经》,《大正藏》第12册,第17页中。

  [54] 《大宝积经》卷82<郁伽长者会>,《大正藏》第11册,第476页中。

  [55]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大正藏》第12册,第27页中。

  [56] 《大宝积经》卷82<郁伽长者会>,《大正藏》第11册,第480页上。

  [57]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大正藏》第12册,第30页中。

  [58] 《大宝积经》卷82<郁伽长者会>,《大正藏》第11册,第480页上。

  [59] 不同的译本愿偈有稍微差别:支谦的译本有134愿偈,及结偈(其他的译本缺),共135偈;“晋译本”为140愿偈;“唐译本”141愿偈。聂道真译本,作长行体,与西藏的译本相同,共133愿。

  [60] 《菩萨本业经》,《大正藏》第10册,第447页中。

  [61] 李道业依“晋译本”的140愿偈分为在家11愿,出家时15愿,暝想、修行场所20愿,日常生活57愿,乞食、食事时22愿,礼拜、读诵时15愿等。见《华严经思想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2001年,第123-124页。

  [62] 《菩萨本业经》,《大正藏》第10册,第447页下。

  [63]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982-984页。

  [64] 《维摩诘经》的资料来源中有《律藏》。见E. Lamotte:《维摩诘经序论》(The Teaching of Vimalakirti),郭忠生译,南投:谛观杂志社,1990年,第121-123页。

  [65]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第14册,第593页下。

  [66]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第14册,第540页上。

  [67]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第14册,第542页上。

  [68]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第14册,第541页中。

  [69]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1卷)说:“从普遍意义上说,维摩诘的出现,标志着大乘佛教的世俗化运动已经达到高潮。“出家”和“在家”的界限已被抹杀,甚至“在家”高于“出家”……从般若理论和宗教实践这两个方面把佛教的出世移到了世俗世界:它不但让僧侣的生活世俗化,而且让世俗人的生活僧侣化,从而把世俗社会引进了宗教世界。”见同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00-401页。同样的观点,见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2页;亦见西野翠《维摩の家族——维摩ダルプ诸经典を踏まえ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57卷第1号,2006年,

  [70]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第14册,第541页下。

  [71]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第14册,第541页下。

  [72] “文殊法门”的一些经典,如《须真天子经》、《诸法无行经》、《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大净法门经》等都有“抑僧”的思想。

  [73]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第14册,第541页上。其他译本的相应文句,见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卷上:“即时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大正藏》第14册,第522页下;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卷2:“即便稽首彼大士足。”《大正藏》第14册,第563页上。

  [74] 《说无垢称经》卷2,《大正藏》第14册,第562页上。

  [75] 圣凯《毗昙学派与南北朝佛学大乘意识的树立》,《佛学研究》总17期,2008年,第92-97页。

  

《印度佛教僧俗关系的基本模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