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戒论(智海)▪P2

  ..续本文上一页无余捏槃而舍。

  静虑律仪和无漏律仪都是随心之境界而来的,一旦心境变化了,其所得律仪也就随着舍了,这是总的情形。说由四缘舍或说由五缘舍,不过是就心境的具体变化条件而说的。

  第三节 不律仪戒的弃舍

  不律仪戒即是恶戒,《俱舍论》说由三缘舍,[23]第一种是由于死去舍掉了不律仪戒的所依而舍掉了不律仪戒。第二是由于受得了别解脱戒或是得到了定共戒时恶戒就舍掉了,不管是由于什么因缘得到了哪一种律仪戒,其它恶戒就都会舍失。第三是由身体二形(男、女根)俱生而舍,这是由于恶戒所依的根身变了的原故。但是如果不受善律仪戒,恶律仪戒都不会彻底舍去的,就好像治病一样,如果病根还在,就即或是用种种方法可以暂时避免发病,但终究病还是没有治好。

  《义林章》说由四缘舍不律仪,[24]其一是发愿誓舍,自己邀期发誓,永不再作恶,这是从根子上下手。其二是由于受得出家五众或是近住、近事戒法而自然舍失恶戒。其三是得定而舍。其四是由于命终而舍。

  第三节 律仪戒非律仪戒的弃舍

  律仪戒非律仪戒,也叫处中戒,处中是因为其心不定,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随其所遇时节因缘的不同而不同。《俱舍论》说由六缘而舍。[25]第一是由受心断坏而舍,从自心发起这样的念心:我从今天起舍弃原来所受的戒。第二是由势力断坏而舍,即是由于净信或是烦恼的势力破坏了先前所受的戒。第三是由作业断坏而舍,不如其所受而作,就自然舍了。第四是由事物断坏而舍,什么是事物断坏?就是先前由所受的戒而施舍的寺庙、房舍、用具、园林、塔等(律仪戒)或是捕鱼的网,猎兽的坑等等失坏了。第五是由于寿命断坏而舍。第六是由于善根断坏而舍。

  

  第四章 别说舍比丘戒

  

  第一节 总说舍比丘戒之缘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有五缘故舍:“问:有几因缘苾刍律仪受已还舍?答:或由舍处学处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没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断故,或由弃舍众同分故,苾刍律仪受已还舍。”[26]即是由于这五个方面的原因,可以使已经领受于心的比丘戒法失去。

  第二节 别说比丘的舍戒

  一、比丘戒的尊贵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到比丘戒一定要从他而受的原因时说:

  

  随转差别者,谓有堪受律仪方可得受,此中或有由他由自而受律仪,或复有一唯自然受,除苾刍律仪。何以故?由苾刍律仪非一切堪受故。若苾刍律仪,非要从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应一切随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圣教便无轨范,亦无善说毗奈耶而可了知,是故苾刍律仪无有自然受。[27]

  

  因为比丘戒是出家人的具足戒。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适应出家的;不是所有出家人都能够受持比丘戒的。比丘戒对受戒的人有严格的拣择,[28]如果能不能够出家的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出家,出了家之后不管能不能够具足受持比丘戒都可以去登坛受戒,那么佛陀极善说法而建立的毗奈耶的轨范作用及佛教神圣的清净幢相便会荡然无存。比丘的相状,应是佛法清净幢相的标帜,一定要有资格、有能力受持比丘戒的人,方才允许他受比丘戒、现比丘相,否则将会极大地混肴试听,从而削弱佛法的轨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这是佛教正法逐步走向衰亡以至灭亡的根本原因。而佛制定戒律的根本意趣正是为了使佛法久住于世间。不能守持比丘戒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而受了比丘戒,以比丘的形像活动在世间之上、僧团之中,享受着比丘才有的待遇,这对他自己,虽可暂时满足他本人的一些些小小的愿望和浅薄又如云烟的现前利益,但对于他离苦得乐的真实而究竟的义利并没有一点点好处,相反,对他的损伤倒是不可估量的。而这种莫大的损伤绝不仅仅限于其个人,进而损及正法住世的寿命,这才是最主要的。由非如佛法的身口意三业,使现前无量的人们丧失对佛法的信心,从而损及佛法的寿命,让未来无量无尽的人们无缘听闻正法、开启慧藏的珍宝,这样弥天的过失,谁能担当得起呢?所以比丘戒是不允许由自而受的,必得要从他而受,经过“他”的如法拣择、如理授受方为合宜,所以授受比丘戒是一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情,不管是传授比丘戒的僧团也好,还是发心受持比丘戒的求戒弟子也好,都应郑重对待这件事。由于滥传戒而引起的后果,在今天的中国僧团已引起一定的重视,但是否已经达到足够的程度,是有待于讨论的。仅是官面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特别需要引起求戒弟子乃至僧团每一分子的足够重视,加强这方面的必要认识。

  二、持戒的重要

  受了戒之后,我们依戒如法地规范身心,清净无犯于戒体,则能得定发慧,以成究竟义利,比丘戒是使我们身心成为学习佛法修行圣道的保障机制。受戒仅是一个起点,从此乃至尽于形存寿在的未来时域,更重要的是心心相续的持戒修习。倘若受戒而不持戒,带戒犯非,则不仅会失却道用,再也无法进修道业,甚而长沦苦海,求出无期。戒之大用即在防非离过,然而怎样才能防非呢?道宣律师说:

  

  若论受体,独不能防,但是防具,要须行者秉持,以随资受,方成防非。不防现在,以无非也。然又以随资受,令未非应起不起,故防未非。为护受体不令尘染忏除往业名防过非。若尔戒必防非,非何故起?答:要须行者随中方便秉持制抗,方名防非,如城池弓刀拟捍击贼之譬。[29]

  

  受戒得戒之体,就像有了诚、池、弓、刀,然而如果没有守诚之人用之以“拟捍击贼”,它的大用就显发不出来了,所以受戒之后,随戒持戒就显得非常重要。持戒专精不犯,则防未起之非,犯已能悔,还令戒净,即除已起非。

  三、必要时的舍戒

  如果受戒而不守戒,那是带戒行非,对自己对佛法都有莫大的损伤作用。律上指出,若实在不愿意持戒或没有能力再坚持戒法,则可以自觉舍所学处。在《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中说:

  若苾刍……由二种烦恼而生其犯,一远,二近。远者,谓由忘失正念,追寻昔事,而起烦恼,作其罪业。近者,谓烦恼心忽然字起,于现前事作其罪业。时彼苾刍知其因已,应当远离,如避火坑,顺理作意,令因不起。若彼烦恼以自心力不能除者,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人请对治法,作意除遣。仍不除者,当于昼夜读诵闻思,简择其义,于三宝所及师长所,至诚供养,忘自劬劳,或向他方,或减食等,令彼烦恼不复现行。仍不除者,当往尸林、独居兰若修不净观,为四念住无常等想。仍不除者,应生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不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四事供养,诸佛世尊及得天眼诸同梵行并天神等,悉遥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起烦恼心造诸恶业,当自克责,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所犯,勿致后悔。如上所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作如是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仍起染心,虽受信施亦无有犯,当自审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然烦恼心不能除者,即应舍戒归俗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此诸恶业定感当来恶异熟果。[30]

  

  比丘受了戒,本来是希望籍此学戒持戒,把自己陶练成道器,进而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开发自性的五分法身,以致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海,甚至成就彻底自由之身、大圆满觉的智能,以此利益无尽的众生。但却发现自己虽然用了种种的方法,就是不能持戒守戒,这实在是令人沮丧的事,舍戒也是迫不得已的事了。

  四、如何舍戒

  只要对一个能听懂他所说的话的人清清楚楚把要舍戒的意思说明白,就舍戒成功了。“若人舍者,向人而舍,以心发言已然后说成舍戒,若发言向一人说,若此人解者,即成舍戒。”[31]在四分律中说到有一语舍戒乃至十一语舍戒事:

  

  尔时佛告诸比丘,说一语便成舍戒,作如是言:我舍佛。作如是一语,便为舍戒。[32]

  有二语舍戒:我舍佛、舍法,乃至我非沙门释子如上。[33]

  复有三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34]

  有四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是为四语舍戒。如是舍佛法僧为首,乃至非沙门释子,四四为句亦如是。[35]

  说五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如是五五为句,乃至非沙门释子。[36]

  有七语舍戒:舍佛、法、僧、舍和尚、同和尚、阿阇梨、舍同阿阇梨,是为七,乃至非沙门释子亦如是。[37]

  有九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诸梵行、舍戒,是为九,如是九九为句,乃至非沙门释种子亦如是。[38]

  有十一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净行比丘、舍波罗提木叉、舍毗尼、舍学事,是为十一为句,乃至非沙门释子亦如是。[39]

  

  舍戒的诸多言语相状,在善见律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优波离言,佛有一百名,法名亦如是,余诸句亦如是,我今略说。我今舍佛失戒:我舍三藐三佛陀,我舍无量意,舍无譬意,我舍菩提智,舍无愚痴,舍通达一切,如是随号皆成舍戒。又言舍法,此名非号,即成舍戒:舍善分别,舍现身报,舍不异,舍来见,舍能济出,舍智能真实如,复言,我舍无作法,舍离欲,舍灭,舍甘露法,舍长阿含,舍短阿含,舍梵网,舍初本经,舍僧述多,舍鸯拙经,舍本生经,舍阿毗昙,舍功德法,舍非功德亦非功德,舍识处,舍善置,舍神通地,舍摄领,舍勇猛,舍菩提,舍道,舍果,舍涅槃,我舍八万四千法聚,以如此号悉成舍戒。我舍僧,此说非号:舍善从僧,舍正随,舍以理随,舍集僧,舍四双僧,舍八辈僧,舍应供,舍叉手供养,舍无上福田,号名僧,亦成舍戒。我今舍戒,此说非号,成舍戒:舍比丘戒,比丘尼戒,舍上学上心,舍上慧,以号舍即成舍戒。舍比毗丘尼、比丘尼毗尼,舍初波罗夷,第二、第三、第四波罗夷,舍僧伽婆尸…

《舍戒论(智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