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闽南育僧才海外传佛法——瑞今法师生平述评(陈全忠)

  闽南育僧才海外传佛法——瑞今法师生平述评

  编辑:陈全忠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瑞今法师是中国佛教禅宗支系临济宗喝云派的长老,法师童年皈依佛门受戒毕,即外出大江南北参访善知识。后回闽南办僧教育,培育佛教人才,创办佛教刊物,弘扬佛法,建树颇多。后又应邀赴菲律宾传教,期间扩建佛寺,倡办佛教学校。对佛教文化教育、慈善、推动汉传佛教在异国的发展等,均做了有益的贡献。本文以传印法师所编的《瑞今长老纪念集》一书为蓝本,就书中述及瑞今老和尚生平与思想有价值的材料,并参考有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论述。

  关键词:瑞今法师闽南菲律宾

  作者简介:陈全忠,自号岐黄山人,法名智海居士,厦门市老中医师、厦门市佛教文化学会理事、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

  瑞今法师昔毕业于安徽佛教学校、闽南佛学院,曾于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区历任佛教寺院、佛教教育机构和佛教会的要职。曾追随弘一大师学律,深受其器重。荐其出任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教务主任。后应聘赴菲律宾马尼拉市传教,为该国佛教发展和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努力不懈。一生为闽南与菲律宾佛教事业鞠躬尽瘁,最后示寂马尼拉市,其在闽南与菲律宾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推为国际佛教界的高僧。笔者认为就与其有关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不但可为研究闽南与菲律宾佛教是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而且亦可为后辈学习、借鉴。为此,参考有关资料撰写此文。为说明问题,先从下列几点进行论述。

  一、出家为僧师承世系

  瑞今法师(1904-2005),现代僧人。俗姓蔡,名德分,号德轮。清光绪甲辰(1904)农历12月29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东石镇东埕村一世代信佛的家庭。有兄弟四人,德轮排行第四,大姐德莲,自幼于晋江东石龙江寺带发出家修行。父名树里,母张氏。其母长期茹素礼佛,为一在家虔诚修持的佛教徒。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重兴南安雪峰寺的大德——佛化老和尚(1833-1912)屡次率领徒众弘化闽南地区,时常寄宿师家,备受蔡家主人的盛情供养。老和尚因闻主人谈及法师幼时即异于常人,乃为点破,以此机缘成就后来法师归入佛门的前因。法师孩童时常与母亲至佛寺烧香礼佛,于佛法耳濡目染,尤其是见佛像庄严,心生欢喜,早萌出家之志。孩时就接受私塾传统文化的教育,读诵“四书”、“五经”等古汉语课本,为其后出家研读佛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二岁时,获家长同意,至南安县雪峰寺依转敬老和尚落发为沙弥。赐法名寂声,号瑞今。

  为了说明瑞今法师的师承世系,有必要在下面做一扼要的叙述。按瑞师的师承关系为中国佛教禅宗支系临济宗喝云派,此因临济宗的传衍,后又分衍为:喝云、潜云、锦云、白云、法云等几个派系,此中唯喝云一派兴旺不衰,其他四派衰微不振。喝云派源出漳州南山寺,再分灯至厦门南普陀寺与南安雪峰寺。后又分灯至闽南和台湾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等,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派近代僧人外号的字辈是:有、佛、喜、转、瑞、广、传、道、法等。而瑞今之师为转敬,转敬之师为喜静,喜静之师为佛化,佛化之师为有情。有情座下有:佛乘、佛日、佛学、佛化四位弟子,其中佛乘为重兴漳州南山寺祖师,他在闽南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尊奉为重兴闽南佛教的大德;佛日早逝,亦常住于南山寺讲学;佛化亦于南山寺出家,并由南山寺分灯至南安重兴雪峰寺。尤其是佛乘与佛化两位师兄弟,有徒裔于闽南与南洋的佛寺为住持或担任要职。于此,可见瑞今在喝云派僧人中有广泛的法缘关系。

  二、外出参学求受佛法

  瑞今剃度后,即为师父服侍巾瓶,焚香扫地,学习威仪,精勤禅诵,晨昏临摹柳书裴休所制大达法师《玄妙塔碑》,勇猛精进不懈,如是者数载,于这段期间曾短期赴泉州承天寺听会泉法师讲经,参与禅七法会。以上所述种种,为瑞今成就合格僧人与其后以精湛书法艺术弘扬佛教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1919年,转敬应聘为厦门南普陀寺担任知客执事。瑞今即随其师在南普陀寺学习经教。1921年17岁时,前往莆田梅峰光孝寺,在微嘉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仍回南普陀寺修持。翌年,于寺中听圆瑛法师宣讲《楞严经》,深受教益。然其因思及古德大事未明,多外出参访善知识,以增长慧学。当时闽南佛教界青年僧伽崇尚外出参学,并以能到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和宁波天童寺等古刹名寺参学并担任职务者为荣。这犹如现今高等院校毕业生赴国外留学,并获得学位回国后受青睐一样。尤其是当时尚未有佛教僧伽培训班和佛学院校的设置,僧人更必须外出参访善知识,以便通过闻、思、修而达到多闻博识以增长慧学。《华严经》所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公案,就是鼓励僧人外出参学的指针。瑞今有鉴于此乃发心外出参访,以增长慧学,为将来弘法利生奠定基础。下面就其外出参访善知识与接受僧教育的过程,作一扼要的述评。

  1.参访丛林善知识:为达参访大德目的,瑞今于1922年秋与广箴先诣浙江宁波天童寺。天童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四大丛林之一,例行冬参夏讲,时有高僧大德驻寺讲经说法,指导禅修,常有僧众数百人闻法参禅,宗风肃穆。瑞今投身其间精心参究。一日,偶读百丈怀海禅师塔铭云:“将涤妄源,必游法海;非惟心证,亦假言诠。”之句,深受启发。乃立志精究三藏,游心法海,以期能多闻博识。之后,遂遍参大江南北古刹名寺,受学于太虚、谛闲、应慈、度厄、净心、常惺、兴慈诸硕德高僧座下。在诸宗匠开示下,拓宽了视野,大大提高了佛学知识。然瑞今犹不满足于此,为因应环境,乃进一步接受下述新生的“僧教育”(僧人接受专业教育的简称)模式。

  2.投考安徽佛教学校求法:1922年夏,安庆迎江寺住持竺庵和尚在省政财厅长马居士的资助下,于寺中开办“安徽佛教学校”。聘请知名佛学者常惺法师为主讲,觉三法师任监学。向全国各地招收青年僧伽入学,报名求学者有数十名。瑞今与广箴亦投考该校学习,瑞今为全班最年轻学生,深受常惺法师的器重。

  3.转入闽南佛学院深造:瑞今法师于安徽佛教学校临毕业前,曾与广箴征求常惺法师是否可到厦门南普陀寺办僧教育的意愿,并蒙其俯允。瑞今与广箴于毕业后回厦门,与南普陀寺方丈会泉法师商议聘常惺法师办僧教育亦获同意。会泉和尚即于1925年,派瑞今法师前往迎请常惺至南普陀寺教授佛学。

  闽南佛学院是南普陀寺子孙世袭制最后一任住持转逢老和尚与寺僧民主选举的第一任方丈会泉法师共同创办的。当时是针对军阀“庙产兴学”的说法而举办僧教育的对策。公推会泉法师为院长,聘请常惺法师为副院长,兼佛学教授。还聘请僧俗教师多名。学僧来自全国各地,有数十名。学僧按程度分专修科与普通科授课。后为照顾年幼学僧入读,乃另办一小学部。

  瑞今就读于专修科,1927年秋完成学业,成为闽院首届毕业生。

  三、服务教界培育僧才

  瑞今法师于1927年闽院毕业后,时闽院小学部已迁往漳州南山寺续办,改称南山小学。校长是新加坡的转道和尚挂名,实际的校长是觉三法师,达如法师为教务主任,广箴法师为事务主任,瑞今应聘为南山寺监院兼小学幼僧班主任,后又担任训育兼会计。此外,还聘有好几位男女教师。瑞老大约于1931年冬离开南山寺到厦门,去追随弘一大师学习律学,情况如下:

  1932年间,瑞今与广洽法师同往厦门,安单于太平岩寺。当时弘一大师(以下简称大师)住在妙释寺,他们(指瑞今与广洽)即去恳请大师传授律学,大师即于寺中为其讲授《四分律含注戒本》。1933年5月,大师率领瑞今等几位僧众到泉州开元寺的尊胜院安住学律。大师因而命名该处曰:“南山律苑”。

  1934年夏,思明区召开佛教代表大会,瑞今法师被选为会长,广甫法师被选为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广义法师被选为总干事。其后佛教会创办《佛教公论》月刊,公推瑞今为社长,广甫为主编,广义为发行人。该刊设董事会,由漳、泉、厦以及新加坡、菲律宾的诸山长老及居士三十余人组成,直至1937年抗战前夕始暂停刊。前后出版12期。

  1934年4月,瑞老陪同常惺法师到晋江草庵邀请弘一大师到厦门讲戒律。大师至厦后于南普陀寺讲《大盗戒》,并于寺中发起创办“佛教养正院”。此因大师认为佛教教育应从“蒙以养正”做起,同时训示青年应注意四项,即“惜福、习劳、持戒、自尊”。并建议寺之住持常惺法师聘请瑞今法师为教务主任,广洽法师为监学,广义、守一、义俊、高文显、刘锡享等为教师。养正院前后办学四年,毕业学僧数十人。瑞今于养正院身居要职,与教师们尽职尽责,为佛教培养了不少人才。

  1936年,泉州承天寺转尘和尚传三坛大戒法会,礼请弘一大师讲解戒律,性愿法师主持戒务,瑞今任训导,率领戒子受具足戒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瑞今时任厦门佛教会会长,组织僧伽救护队不遗余力。后因南普陀寺遭驻军占用,敌机轰炸,僧众即告星散。瑞今与广义携带《佛教公论》文稿与设备,撤入泉州在承天寺安单。翌年,瑞今应聘至晋江东石镇龙江寺任住持(住持其间事迹将于后面阐述)。

  1939年,瑞今应承天寺住持之请,前往该寺宣讲《普贤行愿品》,并主办“鹦山佛学社”(等同于佛教小学,学生为沙弥众)。还于同年冬季在寺中举行“佛七”法会。

  1940年,弘一法师于泉州开元寺尊胜院主办南山律苑,瑞今参与学习戒律,并赴晋江草庵宣讲《弥陀经》。

  1942年,瑞今应祖庭南安雪峰寺两序大众之请,任方丈一职时,弘一大师亲书“绍隆佛种”匾额贺勉。并被选为南安县佛教会理事…

《闽南育僧才海外传佛法——瑞今法师生平述评(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