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閩南育僧才海外傳佛法——瑞今法師生平述評(陳全忠)

  閩南育僧才海外傳佛法——瑞今法師生平述評

  編輯:陳全忠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瑞今法師是中國佛教禅宗支系臨濟宗喝雲派的長老,法師童年皈依佛門受戒畢,即外出大江南北參訪善知識。後回閩南辦僧教育,培育佛教人才,創辦佛教刊物,弘揚佛法,建樹頗多。後又應邀赴菲律賓傳教,期間擴建佛寺,倡辦佛教學校。對佛教文化教育、慈善、推動漢傳佛教在異國的發展等,均做了有益的貢獻。本文以傳印法師所編的《瑞今長老紀念集》一書爲藍本,就書中述及瑞今老和尚生平與思想有價值的材料,並參考有關文獻進行系統的整理與論述。

  關鍵詞:瑞今法師閩南菲律賓

  作者簡介:陳全忠,自號岐黃山人,法名智海居士,廈門市老中醫師、廈門市佛教文化學會理事、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

  瑞今法師昔畢業于安徽佛教學校、閩南佛學院,曾于廈門、漳州、泉州等地區曆任佛教寺院、佛教教育機構和佛教會的要職。曾追隨弘一大師學律,深受其器重。薦其出任廈門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教務主任。後應聘赴菲律賓馬尼拉市傳教,爲該國佛教發展和國際佛教文化交流努力不懈。一生爲閩南與菲律賓佛教事業鞠躬盡瘁,最後示寂馬尼拉市,其在閩南與菲律賓佛教界享有崇高的聲譽,被推爲國際佛教界的高僧。筆者認爲就與其有關的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不但可爲研究閩南與菲律賓佛教是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資料,而且亦可爲後輩學習、借鑒。爲此,參考有關資料撰寫此文。爲說明問題,先從下列幾點進行論述。

  一、出家爲僧師承世系

  瑞今法師(1904-2005),現代僧人。俗姓蔡,名德分,號德輪。清光緒甲辰(1904)農曆12月29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東石鎮東埕村一世代信佛的家庭。有兄弟四人,德輪排行第四,大姐德蓮,自幼于晉江東石龍江寺帶發出家修行。父名樹裏,母張氏。其母長期茹素禮佛,爲一在家虔誠修持的佛教徒。早在清光緒年間,就有重興南安雪峰寺的大德——佛化老和尚(1833-1912)屢次率領徒衆弘化閩南地區,時常寄宿師家,備受蔡家主人的盛情供養。老和尚因聞主人談及法師幼時即異于常人,乃爲點破,以此機緣成就後來法師歸入佛門的前因。法師孩童時常與母親至佛寺燒香禮佛,于佛法耳濡目染,尤其是見佛像莊嚴,心生歡喜,早萌出家之志。孩時就接受私塾傳統文化的教育,讀誦“四書”、“五經”等古漢語課本,爲其後出家研讀佛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十二歲時,獲家長同意,至南安縣雪峰寺依轉敬老和尚落發爲沙彌。賜法名寂聲,號瑞今。

  爲了說明瑞今法師的師承世系,有必要在下面做一扼要的敘述。按瑞師的師承關系爲中國佛教禅宗支系臨濟宗喝雲派,此因臨濟宗的傳衍,後又分衍爲:喝雲、潛雲、錦雲、白雲、法雲等幾個派系,此中唯喝雲一派興旺不衰,其他四派衰微不振。喝雲派源出漳州南山寺,再分燈至廈門南普陀寺與南安雪峰寺。後又分燈至閩南和臺灣及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美國等,並由此産生了巨大的影響。該派近代僧人外號的字輩是:有、佛、喜、轉、瑞、廣、傳、道、法等。而瑞今之師爲轉敬,轉敬之師爲喜靜,喜靜之師爲佛化,佛化之師爲有情。有情座下有:佛乘、佛日、佛學、佛化四位弟子,其中佛乘爲重興漳州南山寺祖師,他在閩南佛教界享有崇高的聲譽,被尊奉爲重興閩南佛教的大德;佛日早逝,亦常住于南山寺講學;佛化亦于南山寺出家,並由南山寺分燈至南安重興雪峰寺。尤其是佛乘與佛化兩位師兄弟,有徒裔于閩南與南洋的佛寺爲住持或擔任要職。于此,可見瑞今在喝雲派僧人中有廣泛的法緣關系。

  二、外出參學求受佛法

  瑞今剃度後,即爲師父服侍巾瓶,焚香掃地,學習威儀,精勤禅誦,晨昏臨摹柳書裴休所製大達法師《玄妙塔碑》,勇猛精進不懈,如是者數載,于這段期間曾短期赴泉州承天寺聽會泉法師講經,參與禅七法會。以上所述種種,爲瑞今成就合格僧人與其後以精湛書法藝術弘揚佛教文化奠定良好基礎。

  1919年,轉敬應聘爲廈門南普陀寺擔任知客執事。瑞今即隨其師在南普陀寺學習經教。1921年17歲時,前往莆田梅峰光孝寺,在微嘉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後仍回南普陀寺修持。翌年,于寺中聽圓瑛法師宣講《楞嚴經》,深受教益。然其因思及古德大事未明,多外出參訪善知識,以增長慧學。當時閩南佛教界青年僧伽崇尚外出參學,並以能到揚州高旻寺、常州天甯寺和甯波天童寺等古刹名寺參學並擔任職務者爲榮。這猶如現今高等院校畢業生赴國外留學,並獲得學位回國後受青睐一樣。尤其是當時尚未有佛教僧伽培訓班和佛學院校的設置,僧人更必須外出參訪善知識,以便通過聞、思、修而達到多聞博識以增長慧學。《華嚴經》所載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公案,就是鼓勵僧人外出參學的指針。瑞今有鑒于此乃發心外出參訪,以增長慧學,爲將來弘法利生奠定基礎。下面就其外出參訪善知識與接受僧教育的過程,作一扼要的述評。

  1.參訪叢林善知識:爲達參訪大德目的,瑞今于1922年秋與廣箴先詣浙江甯波天童寺。天童寺是我國佛教禅宗四大叢林之一,例行冬參夏講,時有高僧大德駐寺講經說法,指導禅修,常有僧衆數百人聞法參禅,宗風肅穆。瑞今投身其間精心參究。一日,偶讀百丈懷海禅師塔銘雲:“將滌妄源,必遊法海;非惟心證,亦假言诠。”之句,深受啓發。乃立志精究叁藏,遊心法海,以期能多聞博識。之後,遂遍參大江南北古刹名寺,受學于太虛、谛閑、應慈、度厄、淨心、常惺、興慈諸碩德高僧座下。在諸宗匠開示下,拓寬了視野,大大提高了佛學知識。然瑞今猶不滿足于此,爲因應環境,乃進一步接受下述新生的“僧教育”(僧人接受專業教育的簡稱)模式。

  2.投考安徽佛教學校求法:1922年夏,安慶迎江寺住持竺庵和尚在省政財廳長馬居士的資助下,于寺中開辦“安徽佛教學校”。聘請知名佛學者常惺法師爲主講,覺叁法師任監學。向全國各地招收青年僧伽入學,報名求學者有數十名。瑞今與廣箴亦投考該校學習,瑞今爲全班最年輕學生,深受常惺法師的器重。

  3.轉入閩南佛學院深造:瑞今法師于安徽佛教學校臨畢業前,曾與廣箴征求常惺法師是否可到廈門南普陀寺辦僧教育的意願,並蒙其俯允。瑞今與廣箴于畢業後回廈門,與南普陀寺方丈會泉法師商議聘常惺法師辦僧教育亦獲同意。會泉和尚即于1925年,派瑞今法師前往迎請常惺至南普陀寺教授佛學。

  閩南佛學院是南普陀寺子孫世襲製最後一任住持轉逢老和尚與寺僧民主選舉的第一任方丈會泉法師共同創辦的。當時是針對軍閥“廟産興學”的說法而舉辦僧教育的對策。公推會泉法師爲院長,聘請常惺法師爲副院長,兼佛學教授。還聘請僧俗教師多名。學僧來自全國各地,有數十名。學僧按程度分專修科與普通科授課。後爲照顧年幼學僧入讀,乃另辦一小學部。

  瑞今就讀于專修科,1927年秋完成學業,成爲閩院首屆畢業生。

  叁、服務教界培育僧才

  瑞今法師于1927年閩院畢業後,時閩院小學部已遷往漳州南山寺續辦,改稱南山小學。校長是新加坡的轉道和尚挂名,實際的校長是覺叁法師,達如法師爲教務主任,廣箴法師爲事務主任,瑞今應聘爲南山寺監院兼小學幼僧班主任,後又擔任訓育兼會計。此外,還聘有好幾位男女教師。瑞老大約于1931年冬離開南山寺到廈門,去追隨弘一大師學習律學,情況如下:

  1932年間,瑞今與廣洽法師同往廈門,安單于太平岩寺。當時弘一大師(以下簡稱大師)住在妙釋寺,他們(指瑞今與廣洽)即去懇請大師傳授律學,大師即于寺中爲其講授《四分律含注戒本》。1933年5月,大師率領瑞今等幾位僧衆到泉州開元寺的尊勝院安住學律。大師因而命名該處曰:“南山律苑”。

  1934年夏,思明區召開佛教代表大會,瑞今法師被選爲會長,廣甫法師被選爲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廣義法師被選爲總幹事。其後佛教會創辦《佛教公論》月刊,公推瑞今爲社長,廣甫爲主編,廣義爲發行人。該刊設董事會,由漳、泉、廈以及新加坡、菲律賓的諸山長老及居士叁十余人組成,直至1937年抗戰前夕始暫停刊。前後出版12期。

  1934年4月,瑞老陪同常惺法師到晉江草庵邀請弘一大師到廈門講戒律。大師至廈後于南普陀寺講《大盜戒》,並于寺中發起創辦“佛教養正院”。此因大師認爲佛教教育應從“蒙以養正”做起,同時訓示青年應注意四項,即“惜福、習勞、持戒、自尊”。並建議寺之住持常惺法師聘請瑞今法師爲教務主任,廣洽法師爲監學,廣義、守一、義俊、高文顯、劉錫享等爲教師。養正院前後辦學四年,畢業學僧數十人。瑞今于養正院身居要職,與教師們盡職盡責,爲佛教培養了不少人才。

  1936年,泉州承天寺轉塵和尚傳叁壇大戒法會,禮請弘一大師講解戒律,性願法師主持戒務,瑞今任訓導,率領戒子受具足戒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瑞今時任廈門佛教會會長,組織僧伽救護隊不遺余力。後因南普陀寺遭駐軍占用,敵機轟炸,僧衆即告星散。瑞今與廣義攜帶《佛教公論》文稿與設備,撤入泉州在承天寺安單。翌年,瑞今應聘至晉江東石鎮龍江寺任住持(住持其間事迹將于後面闡述)。

  1939年,瑞今應承天寺住持之請,前往該寺宣講《普賢行願品》,並主辦“鹦山佛學社”(等同于佛教小學,學生爲沙彌衆)。還于同年冬季在寺中舉行“佛七”法會。

  1940年,弘一法師于泉州開元寺尊勝院主辦南山律苑,瑞今參與學習戒律,並赴晉江草庵宣講《彌陀經》。

  1942年,瑞今應祖庭南安雪峰寺兩序大衆之請,任方丈一職時,弘一大師親書“紹隆佛種”匾額賀勉。並被選爲南安縣佛教會理事…

《閩南育僧才海外傳佛法——瑞今法師生平述評(陳全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