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陸九淵的佛教觀(劉立夫)

  陸九淵的佛教觀

  編輯:劉立夫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宋代理學家出于複興儒學的目的,都有排斥佛老的言論,但在具體的態度上,則不可一概而論。像張載、二程、朱熹、張栻等人,他們既“出入于佛老”,又嚴于“儒佛之辨”。其辟佛的態度相當嚴厲和堅決,而陸九淵對佛教則寬容得多。陸九淵雖然以儒學的正宗自居,卻不公開排斥佛教,而主張“佛老非異端”、“儒佛不相害”。當然,陸九淵也有公私之辨,認爲儒家主“公”,佛教主“私”,但這不是敵視佛教。他認爲佛教與儒家的“立場不同”、“宗旨不同”,佛教雖然不能像儒家那樣經世致用,卻可以滿足人生的其他需要。

  關鍵詞:陸九淵佛教觀寬容

  作者簡介:劉立夫,中南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湖南省佛教協會船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

  一、佛老非異端

  宋代的理學家雖然將佛老相提並論,但他們一致認爲,佛教對儒家的危害遠勝于道教,佛教是儒家的最大敵人,是最不可以寬恕的“異端”。如程颢說:“如楊、墨之害,在今世則已無之。如道家之說,其害終小。惟佛學,今則人人談之,彌漫滔天,其害無涯。”〔1〕又說:“今異教之害,道家之說則更沒可辟,唯釋氏之說衍蔓,迷溺至深。今日是釋氏盛而道家蕭條。方其盛時,天下之士往往自從其學,自難與之力爭。”〔2〕朱熹則說:“禅學最害道,莊老于義理絕滅猶未盡,佛則人倫已壞,至禅則又從頭將許多義利掃滅無余。以此言之,禅最爲害之深者。”〔3〕按照二程、朱熹等人的看法,在人倫道德和現實的影響力方面,道家(包括道教)遠不如佛教。

  稱佛老爲“異端”,蓋源于唐朝的韓愈。韓愈在《進學解》中曾有“牴排異端,攘斥佛老”之語,但韓愈還沒有將佛老作爲異端的專稱。〔4〕宋初士大夫效法韓愈,辟佛老,興儒學,仍然沒有明確佛老爲異端。二程多稱佛教爲“釋氏”、“佛氏”、“禅家”、“浮屠”,有時則稱“異教”。〔5〕但程頤作《明道先生行狀》,記程颢之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6〕說明程颢已經明確地稱佛教爲“異端”。朱熹師法程颢,對佛老之學大張撻伐,辨“異端”以明“道統”。如朱熹聲稱:“異端之害道,如釋氏者極矣。以身任道者,安得不辨之乎!如孟子之辨楊、墨,正道不明,而異端肆行,周孔之教將遂絕矣。”〔7〕又說:“儒之不辟異端者,謂如有賊在何處,任之必不治。”〔8〕他甚至在《近思錄》卷十叁還專列明道、伊川先生辟佛的《異端十叁條》,供世人參考。也正是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陸九淵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佛老非異端”的獨特觀點。

  在《陸九淵集》中,有叁處比較集中地記載了陸九淵關于異端問題的看法。前兩處均來自卷叁十四《語錄上》,文字比較接近: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今世類指佛老爲異端。孔子時佛教未入中國,雖有老子,其說未著,卻指那個爲異端?蓋異與同對,雖同師堯舜,而所學之端緒與堯舜不同,即是異端,何止佛老哉?有人問吾異端者,吾對曰:子先理會得同底一端,則凡異此者,皆異端。〔9〕

  今世儒者類指佛老爲異端。孔子曰:“攻乎異端。”孔子時,佛教未入中國,雖有老子,其說未著,卻指那個爲異端?蓋異字與同字對。雖同師堯舜,而所學端緒,與堯舜不同,此所以爲異端也。先生因儆學者攻異端曰:“天下之理,將從其簡且易者而學之乎?將欲其繁且難者而學之乎?若繁且難者足以爲道,勞苦而爲之可也;其實本不足以爲道,學者何苦于繁難之說?簡且易者,又易知易從,又信足以爲道,學者何憚而不爲簡易之從乎?” 〔10〕

  兩段話的前半部分相同,但後半部分相差很大,顯然是在兩個場合說的話。在前一段文字中,針對當時“指佛老爲異端”,陸九淵從孔子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語源意義上分析了“異端”並非佛、老的專稱。因爲在孔子的時候佛教沒有傳入中國,老子之學也非顯學,孔子所說的“異端”當是不同于儒家聖人的主張或觀點。在陸九淵看來,一種思想或主張只要與自己的有所不同,便可稱爲異端,但這種稱呼並無貶義。後段文字的“因儆學者攻異端”是陸九淵在爲自己辯護,因爲陸學被朱熹斥爲“簡易”,而朱學被陸學視爲“支離”(繁難),然而,無論是“簡易”,還是“繁難”,只要是真理,就應該遵循,而不必搞異端之辨。後面這段話應該是回應朱熹對他的批評。

  《陸九淵集》卷二十四《策問》對當朝流行的異端之辨有更深入細致的分析:

  異端之說,自周秦以前,不見于傳記。後世所同信其爲夫子之言而無疑者,惟《春秋》、《十翼》、《論語》、《孝經》與《戴記》、《中庸》、《大學》等篇。《論語》有“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之說,然不知所謂異端者果何所指?至《孟子》乃始辟楊、墨,辟許行,辟告子。後人指楊、墨等爲異端,《孟子》之書亦不目以異端。不知夫子所謂異端者果何等耶?《論語》有曰:“鄉原,德之賊也。”孟子亦屢言鄉原之害,若鄉原者,豈夫子所謂異端耶?果謂此等,則非止鄉原而已也,其他亦有可得而推知者乎?

  孟子之後,以儒稱于當世者,荀卿、揚雄、王充、韓愈四子最著。荀子有《非十二子》篇,子思、孟轲與焉。荀子去孟子未遠,觀其言,其尊孔子,嚴王霸之辨,隆師隆禮,則其學必有所傳,亦必自孔氏者也。而乃甚非子思、孟轲,何耶?至言子夏、子遊、子張,又皆斥以賤儒。則其所師者果何人?而所傳者果何道耶?其所以排子思、孟轲、子遊、子張者,果皆出其私意私說,而舉無足稽耶?抑亦有當考而論之者也?

  老莊,蓋後世所謂異端者。傳記所載,老子蓋出于夫子之前,然不聞夫子有辟之之說。孟子亦不辟老子,獨楊朱之學,考其源流,則出于老氏,然亦不知孟子之辭,略不及于老氏何耶?至揚子始言“老子槌提仁義,絕滅禮樂,吾無取焉耳”,然又有取于其言道德。韓愈作《原道》,始力排老子之言道德。

  佛入中國,在揚子之後。其事與其書入中國始于漢,其道之行乎中國始于梁,至唐而盛。韓愈辟之甚力,而不能勝。王通則又渾叁家之學,而無所譏貶。浮屠老氏之教,遂與儒學鼎列于天下,天下奔走而向之者,在彼而不在此也。愚民以禍福歸向之者,則佛老等;與其道而收羅天下之英傑者,則又不在老而在佛。故近世大儒有曰:“昔之入人也,因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11〕謂佛氏之學也。百家滿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12〕,此莊子所以有“彼是相非”之說也。

  要之,天下之理,唯一是而已。彼其所以交相攻非,而莫之統一者,無乃未至于一是之地而然耶?抑亦是非固自有定,而惑者不可必其解,蔽者不可必其開,而道之行不行,亦有時與命而然耶?道固非初學之所敢輕議,而標的所在,志願所向,則亦不可不早辨而素定之也。故願與諸君熟論而深訂之。〔13〕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語出《論語·爲政》,但曆代注家的解釋很多,關鍵就在“攻”和“異端”兩處。“攻”字可以釋爲“研究”,也可以釋爲“攻擊”,意思相反。“異端”可以釋爲“兩端”、“兩個極端”,或“不合正統的思想言論”,差距極大。按照陸九淵的意思,孔子的這段話當釋爲“攻擊不合正統的言論,是有害的”。〔14〕不過,陸九淵沒有就文本的意思進行說明,而考證了《春秋》、《十翼》、《論語》、《孝經》、《戴記》、《中庸》、《大學》、《論語》等著作關于“異端”的記載,認爲即使“異端”之說來自孔子之口,也不足以說明孔子攻擊過佛教和道家老莊之學。因爲老子早于孔子,孔子沒有非議他,孔子的時代,佛教還未傳入,還談不上批佛。孟子曾批評過楊、墨之說,後人爲了尊孟子,便以楊、墨爲異端,而孟子並沒有說過楊朱、墨翟就是異端。至于孔孟以後的儒者,如荀卿、揚雄、王充、韓愈等各持己見。荀子有《非十二子》篇,诋毀子思、孟轲,又稱子遊、子張等人爲“賤儒”。他們同出于儒家,卻相互不買賬,難道不也都可以稱之爲“異端”嗎?如果以爲反對孟子就是“異端”,荀子也在其中了。

  陸九淵認爲,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在南朝梁代才流行,至唐朝而興盛。隋朝的王通最先認同了儒、佛、道叁家,提出“叁教可一”論。〔15〕唐代的儒、佛、道叁教已成鼎足之勢,韓愈在《原道》中以道德仁義力排佛老,卻不能取勝。佛道兩家在社會下層和普通民衆中的影響相差無幾,但對于社會精英來說,則佛教最具吸引力。所以,程颢才有“昔之入人也,因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之說。“因其高明”是指佛教的心性學說極大地沖擊了儒家地盤,造成“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的局面。當今之世是儒、佛、道叁家“交相攻非,而莫之統一”的時代,同于莊子所謂“彼是相非”〔16〕韓愈說“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正好說明各家長短相較、相互爭勝。陸九淵認爲,終極的真理只有一個,但不是那些惑于事理的人所能夠明白的,他們或是出于時代社會的原因,或是來自個人的成見,相互爭論短長。

  陸九淵還對儒、佛、道叁家的曆史興衰有過客觀的分析:

  孟氏沒,吾道不得其傳。而老氏之學始于周末,盛于漢,迨晉而衰矣。老氏衰而佛氏之學出焉。佛氏始于梁達摩,盛于唐,至今而衰矣。有大賢出者,吾道其盛矣乎! 〔17〕

  夫子沒,老氏之說出,至漢而其術益行。曹參相齊,盡召長老諸先生,問所以安集百姓。而齊故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公爲言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

《陸九淵的佛教觀(劉立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