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在中國的傳譯
蔡宏
內容摘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是一部佛陀爲十六大國王講的護國經典,經中講到了以般若性空來護佛果,以五忍來修行般若,經中對般若二谛思想也有著精簡的概括說明。經中特別是說到般若有種種功德,可以救護國家等,因而受到帝王的重視,曆史上曾多次有帝王開仁王法會,後來的高僧大德也多有注疏、講說,以此來護國佑民,信衆也多有持誦。因而此經對佛教、對社會都有一定的意義和影響。
關鍵詞:譯注本 譯者 般若內容 護國經典 影響。
作 者:哲學博士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佛教般若經典很多,被翻譯流傳到中國的有七百多卷,其中《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受到曆代帝王重視。此經中佛陀爲十六大國王講如何守護佛果、十地之行及守護國土因緣,經中講述般若爲佛母,有種種功德,可以救護國家災難等,因而受到曆代帝王的重視,唐代宗爲此經做的《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中說:護國實在茲經。[1]天臺宗把它與《法華經》、《金光明經》並稱護國叁部經。此經對佛教、對社會都有一定的意義和影響,現在就對此經的譯本、譯者、般若內容及影響做一些探索。
一、譯本及注本
《仁王護國般若經》傳入中國,先後有四譯:
第一次在晉武帝泰始叁年(公元267年),有月支叁藏法師竺法護譯本,一卷,名爲《仁王般若經》。
第二次是姚秦弘始叁年,羅什,在長安西明閣逍遙園譯出《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
第叁次是梁永聖叁年,西天竺優禅尼國真谛在洪府寶因寺譯出《仁王般若經》一卷,並作疏六卷。
第四次是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 765年),代宗帝诏南天竺執師子國不空法師,在南桃園永明殿譯出,名爲《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卷[2]。
這四種譯本中,晉竺法護譯本及梁真谛譯本現已失傳。在唐以前,讀誦注釋用的都是秦譯本,智者大師對秦譯本評價說:
譯者不同,前後叁本:……雖有叁本,秦爲周悉。[3]
智者大師還說經本有廣略,他說:
經自有兩本,一廣說,如散華品雲: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所說,十萬億偈般若波羅蜜,散花供養。二者略本,即今經文。[4]
這是說佛爲十六大國王說的《仁王般若經》有十萬億偈之多,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只是略本。
古代人們還常常把《仁王般若經》和《勝天王般若經》混起來,以爲它們是般若經部類中的一部經。智者大師在《仁王經疏》中,對這兩部經做了區別。他說:
有人雲:天王一部即仁王部攝,此解不可。若如大經中明人王,亦天王,斯則可也。[5]
智者大師、吉藏、圓測等都爲秦譯本作過注疏,大藏經中收有的注疏有:隋智者大師述,灌頂記的《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隋吉藏作的《仁王般若注疏》六卷;唐圓測注疏的《仁王經疏》六卷,宋代四明善月《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四卷。續藏經中收有明代〈仁王經合疏〉叁卷,隋智者大師疏,明道霑合。《續藏經》中收有清代《仁王經疏會本》叁卷,這一會本與合本基本相同,所以《續藏經》中只錄了其中的序文。這個會本是智者大師注疏的,清代天臺學人成蓮比丘會集的。這些注疏都是注釋羅什法師譯本《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的,其中智者大師的注本特別受到後來的天臺家的重視,他的注疏在唐代法難時失傳,但傳到了日本,後來宋朝時,有海上往來的商人從日本把此注疏帶到四明,如恂法師得到,晃說之爲它做了序,然後四明善月據此注疏而作《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四卷。在近現代也有圓瑛法師據羅什譯本而作的《仁王護國經講義》。《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古逸部》中又有敦煌寫本《仁王般若實相論卷第二》、《仁王經疏》各一卷[6]。
唐譯本出來後,爲之注疏的有良贲奉诏疏的《仁王護國般若波蜜多經疏》七卷。秦譯本和唐譯本內容基本相同,僅文字略異。新譯本經題上多一個多字,這是唐譯的特點,新譯中的《奉持品》中多了護國消災的陀羅尼咒。在《續藏經》中還有爲唐譯本注疏的,如唐代遇良集的《仁王經疏法衡鈔》六卷,宋代淨源集的《仁王經疏》四卷,明代真貴撰的《仁王經科疏科文》一卷、《仁王經科疏懸談》一卷及《仁王經科疏》五卷。在清代,不空法師的譯本也有流傳,清代成蓮法師講說此經時說:
于戊戌冬,住報恩北寺,時值邊疆多故,臣民不安……惟成蓮所講,系當世通行唐不空譯本,而大師所疏爲什公譯本,經文互有異同,大旨正堪補備。[7]
這說明在清代世上流通的多是唐不空譯本,事實上智者大師注疏本從日本取回來之後,也沒有在世上廣爲流傳,而只是收在藏經中,只是在明代末年,國運衰微時才又印行這一注疏本。明崇祯甲申年元賢作的《合刻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序》中說:
天臺智者仁王一疏,流落海外,有百數年,宋代賈客之力始還本土,亦弗克大行于世。僅秘之龍藏而已,近因國運式微,災變疊至……此疏傳自陳隋已千有余載,而若存若亡,不能大顯于世,雖老師宿學,鮮有得一見之者。[8]
而唐不空法師的譯本有一些密宗色彩,自唐代密宗衰落後,這一經本流傳也是較有限的。在曆史上流通的一個就是天臺注疏的羅什譯本,一個就是唐譯本,因爲它們互相補充,因而通常後人讀誦、講解時也多是兩個本子相互參照著用[9]。
不空法師譯本與羅什譯本品目相似,一序品,二觀空品(唐譯爲觀如來品),叁菩薩教化品(唐譯爲菩薩行品),四二谛品,五護國品,六散華品(唐譯爲不思議品),七受持品(唐譯爲奉持品),八囑累品。這兩個譯本內容基本相似,但各自的特色是很明顯的,如不空法師譯本中的《觀如來品》在羅什譯本中作《觀空品》。不空法師是從果上說的,譯爲觀如來品,是在彰顯如來的果德,使令衆生對福慧雙足,清淨莊嚴的佛果,生起欣求的。羅什譯本,是從法上說的,譯爲《觀空品》,是在破除衆生一切執著,徹悟法性空寂無自性,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如來法身,這是從中觀學角度的翻譯。
二、對譯者的辨析
對于羅什譯本,近代學者多有懷疑,認爲這可能不是羅什譯的,因爲《高僧傳》中沒有提到羅什譯此經,湯用彤先生說:
凡不知翻譯年月,而爲重要之典籍,則列其目于下。(其《梵綱》、《仁王》二經,均有可疑,故未列入。)[10]
他這是在說《金剛經》等經的翻譯年代不明,所以列于下面,而《仁王般若經》可能不是羅什譯的,困此他就未把此經列入《什公之譯經》中。
羅什譯《仁王般若經》之所以可疑,還是因爲在般若經部類中,有八部之說[11],其中並沒有《仁王般若經》,而在玄奘譯的《大般若經》中,也無《仁王般若經》,窺基所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十中說:“西方尋訪彼經,未聞有本”[12]這是說玄奘在西行取經時,沒有見到此經。
在般若的五支說中,列有《仁王般若經》。而般若的五支說,還是依據《仁王般若經》中的記載來的,《仁王般若經》《序品》中說:
大覺世尊,前已爲我等,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多、大品等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多。[13]
羅什的譯本中說:
大覺世尊,前已爲我等大衆,二十九年說摩诃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光贊般若波羅蜜。[14]
兩個譯本的說法大致相同,舊譯中的《光贊般若經》,即是大品般若。這是說前面已說了四部般若,現在說了《仁王般若經》,就有五部了。
竺法護的譯本失傳,傳說爲羅什譯的本子,流傳了下來。日本學者副島正光在《般若經典的基礎研究》中稱羅什譯的《仁王般若經》爲中國撰述的。[15]說《仁王般若經》是中國撰述,不一定可靠,因爲不空法師是奉诏譯此經的,唐代宗在爲該經做的《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中說:
先之所譯,語質未融。披讀之流,臨文叁覆,凡諸釋氏,良用慨然。先聖翹誠玉毫,淡慮真境,發揮滿教,搜綴缺文,诏大德叁藏沙門不空,推校詳譯,未周部卷。……既而梵夾遠赍。[16]
這裏講了不空法師的梵文譯本是從印度帶來的,對比兩經也可以看出,唐譯本內容與秦譯本內容相差不大,只是字句有些差異而已,不空叁藏的譯本是補以前所譯不足而已。羅什所譯《仁王般若經》確實不太象他所譯般若經那麼流暢,但其中仍多有中觀般若學的風格。
在隋時人們即對此經的翻譯有懷疑了,隋沙門法經等撰的《衆經目錄》,在《衆經疑惑》中說:
仁王經二卷,別錄稱此經是竺法護譯,經首又題雲是羅什撰集佛語。今案此經始末,義理文詞似非二賢所譯,故入疑。[17]
智者大師在《仁王經疏》中對經本的翻譯做了辨析,說:
問:古人雲:仁王經,非正傳譯,是事雲何?答:寡識小智,深可憐愍,豈有不見目錄,即雲非是正翻。[18]
不管《仁王般若經》如何受到懷疑,天臺宗把該經作爲天臺學的一個重要經典,《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五說:
天臺顗大師,出叁種止觀,法華玄義文句,及維摩,仁王,金光明,普門品,十六觀等疏,于是教觀大備。[19]
天臺智者大師注疏此經,從而建立了天臺學的思想體系,因而重視此經,後來的天臺學人也對此經多有注疏、講說。
叁、內容
《仁王護國般若經》是在大品般若經後面講的,因而內容較廣,且較爲成熟,清代天臺學人成蓮在爲《仁王經疏會本》作序時說,此經“乃八部般若之結經也。”[20]可見此經內容豐富而成熟。它不僅僅涉及般若思想,還講到十地思想[21]。護佛果、護十地之行是內護,護國土是外護,可見般若之…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在中國的傳譯(蔡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