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蔡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

  蔡宏

  

  内容摘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一部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讲的护国经典,经中讲到了以般若性空来护佛果,以五忍来修行般若,经中对般若二谛思想也有着精简的概括说明。经中特别是说到般若有种种功德,可以救护国家等,因而受到帝王的重视,历史上曾多次有帝王开仁王法会,后来的高僧大德也多有注疏、讲说,以此来护国佑民,信众也多有持诵。因而此经对佛教、对社会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译注本 译者 般若内容 护国经典 影响。

  作 者:哲学博士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

  

  佛教般若经典很多,被翻译流传到中国的有七百多卷,其中《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受到历代帝王重视。此经中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讲如何守护佛果、十地之行及守护国土因缘,经中讲述般若为佛母,有种种功德,可以救护国家灾难等,因而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唐代宗为此经做的《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中说:护国实在兹经。[1]天台宗把它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护国三部经。此经对佛教、对社会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现在就对此经的译本、译者、般若内容及影响做一些探索。

  

  一、译本及注本

  《仁王护国般若经》传入中国,先后有四译:

  第一次在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有月支三藏法师竺法护译本,一卷,名为《仁王般若经》。

  第二次是姚秦弘始三年,罗什,在长安西明阁逍遥园译出《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

  第三次是梁永圣三年,西天竺优禅尼国真谛在洪府宝因寺译出《仁王般若经》一卷,并作疏六卷。

  第四次是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 765年),代宗帝诏南天竺执师子国不空法师,在南桃园永明殿译出,名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2]。

  这四种译本中,晋竺法护译本及梁真谛译本现已失传。在唐以前,读诵注释用的都是秦译本,智者大师对秦译本评价说:

  

  译者不同,前后三本:……虽有三本,秦为周悉。[3]

  

  智者大师还说经本有广略,他说:

  

  经自有两本,一广说,如散华品云: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所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散花供养。二者略本,即今经文。[4]

  

  这是说佛为十六大国王说的《仁王般若经》有十万亿偈之多,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只是略本。

  古代人们还常常把《仁王般若经》和《胜天王般若经》混起来,以为它们是般若经部类中的一部经。智者大师在《仁王经疏》中,对这两部经做了区别。他说:

  

  有人云:天王一部即仁王部摄,此解不可。若如大经中明人王,亦天王,斯则可也。[5]

  

  智者大师、吉藏、圆测等都为秦译本作过注疏,大藏经中收有的注疏有:隋智者大师述,灌顶记的《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隋吉藏作的《仁王般若注疏》六卷;唐圆测注疏的《仁王经疏》六卷,宋代四明善月《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续藏经中收有明代〈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者大师疏,明道霑合。《续藏经》中收有清代《仁王经疏会本》三卷,这一会本与合本基本相同,所以《续藏经》中只录了其中的序文。这个会本是智者大师注疏的,清代天台学人成莲比丘会集的。这些注疏都是注释罗什法师译本《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其中智者大师的注本特别受到后来的天台家的重视,他的注疏在唐代法难时失传,但传到了日本,后来宋朝时,有海上往来的商人从日本把此注疏带到四明,如恂法师得到,晃说之为它做了序,然后四明善月据此注疏而作《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在近现代也有圆瑛法师据罗什译本而作的《仁王护国经讲义》。《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古逸部》中又有敦煌写本《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仁王经疏》各一卷[6]。

  唐译本出来后,为之注疏的有良贲奉诏疏的《仁王护国般若波蜜多经疏》七卷。秦译本和唐译本内容基本相同,仅文字略异。新译本经题上多一个多字,这是唐译的特点,新译中的《奉持品》中多了护国消灾的陀罗尼咒。在《续藏经》中还有为唐译本注疏的,如唐代遇良集的《仁王经疏法衡钞》六卷,宋代净源集的《仁王经疏》四卷,明代真贵撰的《仁王经科疏科文》一卷、《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及《仁王经科疏》五卷。在清代,不空法师的译本也有流传,清代成莲法师讲说此经时说:

  

  于戊戌冬,住报恩北寺,时值边疆多故,臣民不安……惟成莲所讲,系当世通行唐不空译本,而大师所疏为什公译本,经文互有异同,大旨正堪补备。[7]

  

  这说明在清代世上流通的多是唐不空译本,事实上智者大师注疏本从日本取回来之后,也没有在世上广为流传,而只是收在藏经中,只是在明代末年,国运衰微时才又印行这一注疏本。明崇祯甲申年元贤作的《合刻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序》中说:

  

  天台智者仁王一疏,流落海外,有百数年,宋代贾客之力始还本土,亦弗克大行于世。仅秘之龙藏而已,近因国运式微,灾变迭至……此疏传自陈隋已千有余载,而若存若亡,不能大显于世,虽老师宿学,鲜有得一见之者。[8]

  

  而唐不空法师的译本有一些密宗色彩,自唐代密宗衰落后,这一经本流传也是较有限的。在历史上流通的一个就是天台注疏的罗什译本,一个就是唐译本,因为它们互相补充,因而通常后人读诵、讲解时也多是两个本子相互参照着用[9]。

  不空法师译本与罗什译本品目相似,一序品,二观空品(唐译为观如来品),三菩萨教化品(唐译为菩萨行品),四二谛品,五护国品,六散华品(唐译为不思议品),七受持品(唐译为奉持品),八嘱累品。这两个译本内容基本相似,但各自的特色是很明显的,如不空法师译本中的《观如来品》在罗什译本中作《观空品》。不空法师是从果上说的,译为观如来品,是在彰显如来的果德,使令众生对福慧双足,清净庄严的佛果,生起欣求的。罗什译本,是从法上说的,译为《观空品》,是在破除众生一切执着,彻悟法性空寂无自性,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证得如来法身,这是从中观学角度的翻译。

  

  

  二、对译者的辨析

  对于罗什译本,近代学者多有怀疑,认为这可能不是罗什译的,因为《高僧传》中没有提到罗什译此经,汤用彤先生说:

  

  凡不知翻译年月,而为重要之典籍,则列其目于下。(其《梵纲》、《仁王》二经,均有可疑,故未列入。)[10]

  

  他这是在说《金刚经》等经的翻译年代不明,所以列于下面,而《仁王般若经》可能不是罗什译的,困此他就未把此经列入《什公之译经》中。

  罗什译《仁王般若经》之所以可疑,还是因为在般若经部类中,有八部之说[11],其中并没有《仁王般若经》,而在玄奘译的《大般若经》中,也无《仁王般若经》,窥基所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中说:“西方寻访彼经,未闻有本”[12]这是说玄奘在西行取经时,没有见到此经。

  在般若的五支说中,列有《仁王般若经》。而般若的五支说,还是依据《仁王般若经》中的记载来的,《仁王般若经》《序品》中说:

  

  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多、大品等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多。[13]

  

  罗什的译本中说:

  

  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14]

  

  两个译本的说法大致相同,旧译中的《光赞般若经》,即是大品般若。这是说前面已说了四部般若,现在说了《仁王般若经》,就有五部了。

  竺法护的译本失传,传说为罗什译的本子,流传了下来。日本学者副岛正光在《般若经典的基础研究》中称罗什译的《仁王般若经》为中国撰述的。[15]说《仁王般若经》是中国撰述,不一定可靠,因为不空法师是奉诏译此经的,唐代宗在为该经做的《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中说:

  

  先之所译,语质未融。披读之流,临文三覆,凡诸释氏,良用慨然。先圣翘诚玉毫,淡虑真境,发挥满教,搜缀缺文,诏大德三藏沙门不空,推校详译,未周部卷。……既而梵夹远赍。[16]

  

  这里讲了不空法师的梵文译本是从印度带来的,对比两经也可以看出,唐译本内容与秦译本内容相差不大,只是字句有些差异而已,不空三藏的译本是补以前所译不足而已。罗什所译《仁王般若经》确实不太象他所译般若经那么流畅,但其中仍多有中观般若学的风格。

  在隋时人们即对此经的翻译有怀疑了,隋沙门法经等撰的《众经目录》,在《众经疑惑》中说:

  

  仁王经二卷,别录称此经是竺法护译,经首又题云是罗什撰集佛语。今案此经始末,义理文词似非二贤所译,故入疑。[17]

  

  智者大师在《仁王经疏》中对经本的翻译做了辨析,说:

  

  问:古人云:仁王经,非正传译,是事云何?答:寡识小智,深可怜愍,岂有不见目录,即云非是正翻。[18]

  

  不管《仁王般若经》如何受到怀疑,天台宗把该经作为天台学的一个重要经典,《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五说:

  

  天台顗大师,出三种止观,法华玄义文句,及维摩,仁王,金光明,普门品,十六观等疏,于是教观大备。[19]

  

  天台智者大师注疏此经,从而建立了天台学的思想体系,因而重视此经,后来的天台学人也对此经多有注疏、讲说。

  

  三、内容

  《仁王护国般若经》是在大品般若经后面讲的,因而内容较广,且较为成熟,清代天台学人成莲在为《仁王经疏会本》作序时说,此经“乃八部般若之结经也。”[20]可见此经内容丰富而成熟。它不仅仅涉及般若思想,还讲到十地思想[21]。护佛果、护十地之行是内护,护国土是外护,可见般若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蔡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