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蔡宏)▪P2

  ..续本文上一页力不可思议,“佛果菩萨且赖之成立,况国土乎,况生灵乎?”[22]

  此经作为一部护国的经典,它能护国,正是因为般若的力量,因而此经对佛教般若思想有着较多深入的阐述和说明,现在对此做一番探索[23]。

  

  (一)空的思想 经中广泛讲述万法性空的思想,说菩萨以般若空性空来护佛果。经中说: 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缘,二谛、四谛一切皆空。是诸

  法等,即生即灭,即有即空。[24]

  般若空故,菩萨亦空,何以故?于十地中,地地皆有始生、住生及以终生,此三十

  生悉皆是空,一切智智亦复皆空。大王,若菩萨见境、见智、见说、见受,即非圣见,

  是愚夫见。有情果报,三界虚妄,欲界分别所造诸业,色四静虑定所作业,无色四空

  定所起业,三有业果一切皆空。三界根本无明亦空,圣位诸地无漏生灭,于三界中余

  无明习,变易果报亦复皆空。等觉菩萨得金刚定,二死因果空,一切智亦空。佛无上

  觉种智圆满,择非择灭真净法界,性相平等应用亦空。[25]

  经中广泛列举名相,一一加以否定,说这一切皆是空,并且还讲述了般若经中的十八空思想,

  经中说: 诸有为法悉皆空故,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诸法一切皆空。内空、外空、内外空、

  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毕竟空、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

  切法空、般若波罗蜜多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26]又说如果著相分别,不能观空,则不见真理,不能明了世间实相。经中说: 若著名相分别诸法。六趣四生三乘行果。即是不见诸法实性。[27]

  若菩萨住于法相。有我相人相有情知见。为住世间即非菩萨。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皆

  空故。[28] 空是般若的基本思想,是菩萨修学的智慧,经中说正是以此智慧,菩萨来持佛果的。与空相关

  的般若经常说的一切法如梦、如幻的思想,《仁王般若经》中也有讲述。(二)诸法如梦、如幻经中说到诸法如幻的思想,经中说: 善男子若有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说者听者,譬如幻士,无说无听。[29]

  一切众生,性无生灭。由诸法集,幻化而有蕴处界相,无合无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30]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以幻化身而见幻化,正住平等,无有彼我,如是观察化利众生。[31]

  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得为色,耳得为声,鼻得为香,舌得为味,身得为触,坚持名地,

  津润名水,暖性名火,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五色根,如是展转,一色一心,生不可说无量

  色心,皆如幻故。[32] 经中说到诸法如梦的思想,经中说: 我人知见色法心法如梦所见。善男子一切诸名皆假施设。佛未出前世谛幻法。[33](三)修行般若经中讲述了如何修行般若,讲了修行般若的次第,以及修行的内容及违缘的对治。经中说到以五忍

  来修学般若,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前四忍每忍又分上中下三个层次,寂灭忍则只分

  两个层次,如此则有十四个阶段,可归纳为三贤十地,即伏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以及后

  四忍十地果位。

  信忍中有欢喜忍、离垢忍、发光忍,顺忍中有焰慧忍、难胜忍、现前忍,无生忍中有远行忍、不动

  忍、善慧忍,寂灭忍中有法云忍、正觉忍。经中说: 闻此住忍、行忍,回向忍,欢喜忍、离垢(忍)、发光忍、焰慧忍、难胜忍、现前忍、远行忍、不

  动忍、善慧忍、法云忍、正觉忍。[34] 这在罗什所译的《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相应地作: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焰慧忍、胜慧忍、法现忍、远达忍、

  等觉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35] 五忍的说法在佛教中较少见到,这讲述了般若学的观行次第,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般若学在这方面的

  空缺。这里讲述了十地思想,罗什所译与不空所译相似,但罗什译本中没有采用《华严经》中十地的名相,

  而唐译本是后来翻译的,则采用了华严名相,更便于理解和流通[36]。与这五忍十四果位相对应的是十四个应化国王及国土,经中认为证到一定果位才能以一定的方法治理

  一定国土,即中下品十信(十善)位作粟散王,上品十信(十善)作铁轮王,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分别

  作轮王(铜、银、金轮王),十地菩萨分别作赡部洲转轮圣王[37]、利天王、夜摩天王,睹史多天王、化

  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初禅梵王、二禅梵王、三禅梵王、第四禅大梵天王。“是为菩萨摩诃萨现诸王身,

  化导之事。”[38]在《奉持品》中又进一步讲到这三贤十地修行阶段中的种种情况,具体的修学品目、方法等。 (四)法性思想经中对法性思想阐述不少,其中说到法性是真实: 以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39] 经中又说法性是实性,而且此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不可以分别名相而得。经中说: 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40]若著名相,分别诸法,六趣四生,三乘行果,即是不见诸法实性。[41]

  

  经中又说法性是空,经中说:

  

  智照实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法性空故。”[42]

  

  在后面的《二谛品》中则也有“法性本无性,胜义谛空如”[43]的说法,认为法性无性,第一义谛是空。这些思想对三论、天台阐述他们的中道思想是极有帮助的。

  在讲到“以诸法性,悉皆空故”[44],怕人落入空见,经中又说一切法皆有。经中说:

  

  以诸法性,悉皆空故。由世谛故,由三假故,一切有情蕴处界法,造福非福不动行等,因果皆有。[45]

  

  这是说法性是空,但以世谛,又有假有的,有祸福因果。这样经文就系统地阐述了般若学的中道思想,但这样的阐述,已与龙树中观以破为主,吉藏大师的破邪显正,只破不立的般若三论思想有一定区别了。

  

  (五)二谛思想

  经中还阐述了二谛及四谛的思想。对于二谛,经中说: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胜义谛。取著一二,若有若无,即世俗谛。[46] 这是说无分别相是胜义谛,而分别相是世俗谛。经中还对世俗谛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众

  生由妄想分别而作业受果,就是世俗谛。经中说:有情之受,依世俗立,若有若无,但生有情妄想忆念,作业受果,皆名世谛。[47] 而世谛是幻化假立的,佛出世后才立种种名字。经中说:善男子,一切诸名皆假施设。佛未出前,世谛幻法,无名无义,亦无体相。无三界名,

  善恶果报,六趣名字。诸佛出现,为有情故,说于三界六趣染净无量名字,如是一切

  如呼声响。[48] 经中说到二谛也是空,不可取著,否则也是著相。经中说:二谛四谛,一切皆空。[49] 又说:般若无相,二谛皆空。……于第一义见无所见,若有修行,亦不取著。若不修行,亦不取

  著。非行非不行,亦不取著。于一切法,皆不取著。[50] 经中还说到“初照二谛平等理,权化有情游百国。”[51]这里的照二谛,有超越于有无之外的

  意思。又说“实智寂灭方便智,达无生理照空有。”[52]这里讲达无生理照空有,又说二谛为空,

  不可执著,则似乎在二谛外仍可再讲一种二谛的思想。而在罗什所译《仁王般若经》《二谛品》中,

  则说: 大王,若有若无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

  谛。[53]三谛的说法在般若经中是较少见到的,罗什译本中还多处提到三谛思想[54]。(六)佛身观经中说到佛是无明断尽的大觉者,经中说: 但断三界无明尽者,即名为佛。[55]诸佛生无所生,化无所化,灭无所灭。[56] 经中说到如何观佛身: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

  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非一非异。

  ……非来非去。……心行处灭,言语道断。[57] 这里讲的就是中道实相,讲到了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并具体讲到不住世间,不离世间的不二中

  道思想,经中还说: 若有说言于三界外,别更有一众生界者,即是外道大有经说。[58] 即认为离三界而讲有真理则是外道见解,可见经中对不离世间而讲解脱的中道不二思想的重视。

  (七)文字般若

  以经中的中道思想为基础,《仁王般若经》还阐述了文字般若的思想,在《二谛品》中,还直接讲到了文字即实相,说:

  

  所有宣说、音声、语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无非实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实相。[59]

  

  经中还阐述中修学文字般若,这在其它般若经中也是不多见的,经中说:

  

  若菩萨不着文字,不离文字,无文字相,非无文字,能以是修,不见修相,是即名为修文字者,而能得于般若真性,是为般若波罗蜜多。[60]

  

  则受持读诵经典不著文字相,也不著修持相,(又不见我相,)则三轮体空,能与般若真性相应。这种修文字般若的法门在其它般若经典中还很少有阐述,这是此经对文字般若修法的独特阐述。

  《仁王般若经》中的般若思想很丰富,如其中的本觉思想[61],不即不离思想[62],一切法皆如的思想[63]等,这些思想在经中只是只言片语,但其般若义理还是很有价值。

  

  四、护国经典

  《仁王护国般若经》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讲的是以般若的功德除灭灾难,护持国家,使得天下太平,经中说:

  

  此赡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是诸国中若七难起,一切国王为除难故,受持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七难即灭,国土安乐。[64]

  

  国家中的七难是指:

  

  一者日月失度……二者星辰失度……三者龙火、鬼火、人火、树火,大火四起,焚烧万物。四…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中国的传译(蔡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