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在中國的傳譯(蔡宏)▪P2

  ..續本文上一頁力不可思議,“佛果菩薩且賴之成立,況國土乎,況生靈乎?”[22]

  此經作爲一部護國的經典,它能護國,正是因爲般若的力量,因而此經對佛教般若思想有著較多深入的闡述和說明,現在對此做一番探索[23]。

  

  (一)空的思想 經中廣泛講述萬法性空的思想,說菩薩以般若空性空來護佛果。經中說: 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緣,二谛、四谛一切皆空。是諸

  法等,即生即滅,即有即空。[24]

  般若空故,菩薩亦空,何以故?于十地中,地地皆有始生、住生及以終生,此叁十

  生悉皆是空,一切智智亦複皆空。大王,若菩薩見境、見智、見說、見受,即非聖見,

  是愚夫見。有情果報,叁界虛妄,欲界分別所造諸業,色四靜慮定所作業,無色四空

  定所起業,叁有業果一切皆空。叁界根本無明亦空,聖位諸地無漏生滅,于叁界中余

  無明習,變易果報亦複皆空。等覺菩薩得金剛定,二死因果空,一切智亦空。佛無上

  覺種智圓滿,擇非擇滅真淨法界,性相平等應用亦空。[25]

  經中廣泛列舉名相,一一加以否定,說這一切皆是空,並且還講述了般若經中的十八空思想,

  經中說: 諸有爲法悉皆空故,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諸法一切皆空。內空、外空、內外空、

  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無始空、畢竟空、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

  切法空、般若波羅蜜多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26]又說如果著相分別,不能觀空,則不見真理,不能明了世間實相。經中說: 若著名相分別諸法。六趣四生叁乘行果。即是不見諸法實性。[27]

  若菩薩住于法相。有我相人相有情知見。爲住世間即非菩薩。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皆

  空故。[28] 空是般若的基本思想,是菩薩修學的智慧,經中說正是以此智慧,菩薩來持佛果的。與空相關

  的般若經常說的一切法如夢、如幻的思想,《仁王般若經》中也有講述。(二)諸法如夢、如幻經中說到諸法如幻的思想,經中說: 善男子若有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說者聽者,譬如幻士,無說無聽。[29]

  一切衆生,性無生滅。由諸法集,幻化而有蘊處界相,無合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30]

  菩薩摩诃薩應如是觀,以幻化身而見幻化,正住平等,無有彼我,如是觀察化利衆生。[31]

  大王,此一色法生無量色,眼得爲色,耳得爲聲,鼻得爲香,舌得爲味,身得爲觸,堅持名地,

  津潤名水,暖性名火,輕動名風,生五識處,名五色根,如是展轉,一色一心,生不可說無量

  色心,皆如幻故。[32] 經中說到諸法如夢的思想,經中說: 我人知見色法心法如夢所見。善男子一切諸名皆假施設。佛未出前世谛幻法。[33](叁)修行般若經中講述了如何修行般若,講了修行般若的次第,以及修行的內容及違緣的對治。經中說到以五忍

  來修學般若,即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前四忍每忍又分上中下叁個層次,寂滅忍則只分

  兩個層次,如此則有十四個階段,可歸納爲叁賢十地,即伏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叁賢位,以及後

  四忍十地果位。

  信忍中有歡喜忍、離垢忍、發光忍,順忍中有焰慧忍、難勝忍、現前忍,無生忍中有遠行忍、不動

  忍、善慧忍,寂滅忍中有法雲忍、正覺忍。經中說: 聞此住忍、行忍,回向忍,歡喜忍、離垢(忍)、發光忍、焰慧忍、難勝忍、現前忍、遠行忍、不

  動忍、善慧忍、法雲忍、正覺忍。[34] 這在羅什所譯的《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中相應地作:聞諸忍法門,信忍、止忍、堅忍,善覺忍、離達忍、明慧忍、焰慧忍、勝慧忍、法現忍、遠達忍、

  等覺忍、慧光忍、灌頂忍、圓覺忍者。[35] 五忍的說法在佛教中較少見到,這講述了般若學的觀行次第,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般若學在這方面的

  空缺。這裏講述了十地思想,羅什所譯與不空所譯相似,但羅什譯本中沒有采用《華嚴經》中十地的名相,

  而唐譯本是後來翻譯的,則采用了華嚴名相,更便于理解和流通[36]。與這五忍十四果位相對應的是十四個應化國王及國土,經中認爲證到一定果位才能以一定的方法治理

  一定國土,即中下品十信(十善)位作粟散王,上品十信(十善)作鐵輪王,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分別

  作輪王(銅、銀、金輪王),十地菩薩分別作贍部洲轉輪聖王[37]、利天王、夜摩天王,睹史多天王、化

  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初禅梵王、二禅梵王、叁禅梵王、第四禅大梵天王。“是爲菩薩摩诃薩現諸王身,

  化導之事。”[38]在《奉持品》中又進一步講到這叁賢十地修行階段中的種種情況,具體的修學品目、方法等。 (四)法性思想經中對法性思想闡述不少,其中說到法性是真實: 以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39] 經中又說法性是實性,而且此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不可以分別名相而得。經中說: 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40]若著名相,分別諸法,六趣四生,叁乘行果,即是不見諸法實性。[41]

  

  經中又說法性是空,經中說:

  

  智照實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法性空故。”[42]

  

  在後面的《二谛品》中則也有“法性本無性,勝義谛空如”[43]的說法,認爲法性無性,第一義谛是空。這些思想對叁論、天臺闡述他們的中道思想是極有幫助的。

  在講到“以諸法性,悉皆空故”[44],怕人落入空見,經中又說一切法皆有。經中說:

  

  以諸法性,悉皆空故。由世谛故,由叁假故,一切有情蘊處界法,造福非福不動行等,因果皆有。[45]

  

  這是說法性是空,但以世谛,又有假有的,有禍福因果。這樣經文就系統地闡述了般若學的中道思想,但這樣的闡述,已與龍樹中觀以破爲主,吉藏大師的破邪顯正,只破不立的般若叁論思想有一定區別了。

  

  (五)二谛思想

  經中還闡述了二谛及四谛的思想。對于二谛,經中說: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勝義谛。取著一二,若有若無,即世俗谛。[46] 這是說無分別相是勝義谛,而分別相是世俗谛。經中還對世俗谛做了進一步解釋,認爲衆

  生由妄想分別而作業受果,就是世俗谛。經中說:有情之受,依世俗立,若有若無,但生有情妄想憶念,作業受果,皆名世谛。[47] 而世谛是幻化假立的,佛出世後才立種種名字。經中說:善男子,一切諸名皆假施設。佛未出前,世谛幻法,無名無義,亦無體相。無叁界名,

  善惡果報,六趣名字。諸佛出現,爲有情故,說于叁界六趣染淨無量名字,如是一切

  如呼聲響。[48] 經中說到二谛也是空,不可取著,否則也是著相。經中說:二谛四谛,一切皆空。[49] 又說:般若無相,二谛皆空。……于第一義見無所見,若有修行,亦不取著。若不修行,亦不取

  著。非行非不行,亦不取著。于一切法,皆不取著。[50] 經中還說到“初照二谛平等理,權化有情遊百國。”[51]這裏的照二谛,有超越于有無之外的

  意思。又說“實智寂滅方便智,達無生理照空有。”[52]這裏講達無生理照空有,又說二谛爲空,

  不可執著,則似乎在二谛外仍可再講一種二谛的思想。而在羅什所譯《仁王般若經》《二谛品》中,

  則說: 大王,若有若無即世谛也,以叁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說一切法不出叁

  谛。[53]叁谛的說法在般若經中是較少見到的,羅什譯本中還多處提到叁谛思想[54]。(六)佛身觀經中說到佛是無明斷盡的大覺者,經中說: 但斷叁界無明盡者,即名爲佛。[55]諸佛生無所生,化無所化,滅無所滅。[56] 經中說到如何觀佛身: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叁際,不離叁際。不住五蘊,不離

  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大。不住六處,不離六處。不住叁界,不離叁界。……非一非異。

  ……非來非去。……心行處滅,言語道斷。[57] 這裏講的就是中道實相,講到了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並具體講到不住世間,不離世間的不二中

  道思想,經中還說: 若有說言于叁界外,別更有一衆生界者,即是外道大有經說。[58] 即認爲離叁界而講有真理則是外道見解,可見經中對不離世間而講解脫的中道不二思想的重視。

  (七)文字般若

  以經中的中道思想爲基礎,《仁王般若經》還闡述了文字般若的思想,在《二谛品》中,還直接講到了文字即實相,說:

  

  所有宣說、音聲、語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無非實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實相。[59]

  

  經中還闡述中修學文字般若,這在其它般若經中也是不多見的,經中說:

  

  若菩薩不著文字,不離文字,無文字相,非無文字,能以是修,不見修相,是即名爲修文字者,而能得于般若真性,是爲般若波羅蜜多。[60]

  

  則受持讀誦經典不著文字相,也不著修持相,(又不見我相,)則叁輪體空,能與般若真性相應。這種修文字般若的法門在其它般若經典中還很少有闡述,這是此經對文字般若修法的獨特闡述。

  《仁王般若經》中的般若思想很豐富,如其中的本覺思想[61],不即不離思想[62],一切法皆如的思想[63]等,這些思想在經中只是只言片語,但其般若義理還是很有價值。

  

  四、護國經典

  《仁王護國般若經》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講的是以般若的功德除滅災難,護持國家,使得天下太平,經中說:

  

  此贍部洲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是諸國中若七難起,一切國王爲除難故,受持解說此般若波羅蜜多,七難即滅,國土安樂。[64]

  

  國家中的七難是指:

  

  一者日月失度……二者星辰失度……叁者龍火、鬼火、人火、樹火,大火四起,焚燒萬物。四…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在中國的傳譯(蔡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