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临时有难事不能来,则可向大众要求先结小界羯磨。假使大家听许他们结小界,而他们不足五人,可以派人过去凑五人后结小界,以利羯磨之进行。
3、结大界的方法
先尽集自然界内的僧众在大殿或法堂,不许有告假不出席的,唱界相。选旧住比丘(尼)或者识相的,唱大界四方相。先作前方便。若有山、堑、树林、疆畔、水池、村舍等,随有哪一种,就唱出哪一种名称。如某东南角以某为标,由此沿墙,或路等,说得清楚了然,同时观想得清楚,然后正式唱相:“大德僧听!我旧住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某处标,至西南角某处标;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从此至东北角某处标;从此还至东南角某处标;此是大界处相一周讫。”遇有弯曲曲直,经门就说门,弯就说弯,墙就说墙,随着一一事相名称,都得说。还要注意:“并须别指分齐尺寸处所,由不知制限,结既不成,羯磨虚设;受戒弄法,俱是空作;故须如上分朗。唱相三遍已。”还要分别指出齐限几尺几寸以及处之所在,或者在门、在墙、在树等。佛在世时,僧大界,大众不知制定之界相,佛云:羯磨不成。因此所结大界不如法,加法约处等于空设,则受戒忏悔弄法事,都是等于自作。唱说四角四方标相,分明清楚。唱相告众,须唱三遍,令众缘法,加法于界上,方为如法。
(二)结解戒场的功用及规则
当今中国佛教习惯将“三坛大戒”的举行处呼作“戒场”,久之就忽略了“戒场”的原义。其实这并非狭隘的单用于“三坛大戒”之场域,而是基于各种羯磨的需要,而于大界内划定的特殊场域。
僧中有犯戒之事端,僧伽有义务为其举行适当的忏罪羯磨,以使犯比丘出罪清净。僧中有争端起,僧伽有义务消弭诤事而举行七种灭净的羯磨,使诤事得以除灭,而能恢复僧团的和乐共融。如剃度、受戒、自恣、行僧残忏出罪羯磨等法,依各种羯磨之需要,必须会同四人乃至二十人众而举行之。
但人多事繁,僧伽成员若每会必到,变成频频共集羯磨,必然疲于奔驰,若是为内部某一或某些特定对象所举行的羯磨,照理亦不必惊动全体。所以广律之中,依羯磨的性质,制订不同类型僧事所需的不同法定人数,只要法定人数足够,成员资格符合规定,就可以举行羯磨。为避免法定人数的合法羯磨在界内举行形成“别众羯磨”的过失,于是另结四方形的戒场,成为一个变通的方法。
戒场最少要容得下20人,因为20人僧是最大法定人数,一般用于僧残忏的出罪之时,作法的法定人数20人,再加忏罪当事人,故戒场须预留21人的空间,以利僧事之举行。在戒场中依法定人数举行僧事时,大界是扣除戒场与自然空地之后的范畴。这一大界的范畴与戒场范畴,经过自然空地的隔绝,而不属于大界,是一个独立的场域。所以,戒场不是举行三坛大戒才要用到的。一个僧伽蓝,只要如法举行各种羯磨,最好都要有戒场,以免大界内众僧每会必与,疲于参与各种羯磨。
大界分有戒场大界与无戒场大界二种,他们的功能不同在于:如果大界内有结戒场,大界内的僧众会比较方便,假使不是须要全体出席的羯磨,只要法定人数足够,在戒场就能如法举行羯磨,其他大界内的僧众可以不必参加羯磨。至于没有结戒场的大界,变成只要举行任何羯磨,大界内所有成员都必须到齐,如果没有到齐,缺席者又没有请假,既构成“别众”之过。“无戒场大界相”结法简单,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位的界标确立之后,在这个范围内,就叫大界。
有戒场大界相有三重:戒场、大界内相、大界外相。最内的一重划为戒场,戒场外是自然空地,自然空地与大界的交界线,称为大界内相标,最外重的大界围线则是大界外相标。大界的真正地点是在大界内相标,与外相标之间,特别是在戒场正举行羯磨时,参加羯磨具足法定人数的到戒场里,其他不参加者可以留在大界,但不能跑到大界内相标以内的场域里。
另一方面,大界外相之外,不是作法界的范围,大界内相与戒场之间的自然空地,也不算是界内。若没有一个自然空地将大界与戒场隔开,这就变成大界包含了戒场,变成戒场只是大界里的部分空间。这样,在戒场举行羯磨,就会变成在大界内的别众羯磨。相反,有了自然空地,大界与戒场的空地,就没有重迭的过失。
戒场的结界次第是:先结戒场,若已先结大界,必须先解去大界,再结戒场,次结大界。若大界与戒场并解,则于解界时,先解大界,次解戒场,次序不能颠倒。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有结界图,依于此图,大界与戒场的场域一目了然。于大界内结戒场,必先竖立三重的标相——即在戒场四周,以自然空地围住,外部四周为大墙,内部之戒场四周为小墙,最内部为戒场。大界内部以小墙为标相,即小墙之下为自然界之体。小墙之外,大墙之内,称为大界。以小墙内院及绳标结戒场,称为“戒场外相自然内标”;以小墙及大墙结小界,称为“自然界外大界内相标”;大墙四周,称为“大界外相标”。大界外相,要有标示结界相的石标,一般称为“界标”。此石标内,表示摄僧大界。又于石上书“大界外相”或“摄僧界”。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二载:“结已,即须榜示显处,今后来者,主客俱委,无有滥疑。”现摘录昭慧法师简化的原结界图如下:“有戒场大界”要结之前,先结戒场。结戒场法中,“作前方便”的回答,大体与前结大界法相同,只是在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时答:“结戒场羯磨”。此时同样要有识相比丘或旧住比丘唱“四方小界相”。这里的小界,不是下面所要说的小界,而是指戒场,因为它是大界内相之内的小地方,故称“小界”。为僧唱四方小界相,同样是从住处的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回到东西,而且同样要三唱,而大众则随其所唱方向旋转,面向彼方,忆想彼方标相,俨然如在目前。
戒场结完后,再结大界。可以在戒场结完后,直接结“有戒场大界相”,如果没有,就改次再集合结大界,不听与欲。要先唱大界内相的四方标相一周,再唱大界外相的四方标相一周。这样大众就可知道:大界是在内相,外相的中间地段。唱地及羯磨时,僧众一定要在戒场外,不能在戒场内听大界相,因为戒场不属于大界范围,要站在大界内相与外相之间,必须由主事者将大界集合在预定的大界范围里。
(三)小界的功能及其结法
小界相对大界而言,故名小界。但大界与小界,不只有范围大小的不同,也有常态性与临时性的差别。小界虽与戒场在唱界相时同被呼作小界相,但与戒场的长久性不同。这是因难事起(如有恶比丘等从中作梗,令羯磨不成)而恐废僧,故特限于某时所结的暂时界区。
小界分为三种:即为受戒、说戒、自恣等三种情形而结的临时场域。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载:
明小界者,此并困难事,恐废法事,佛随前缘,故开结之。并无正量,随人坐处即为界相,一为受戒,开结小界。旧准戒场,身外有界;今依文取义,全无外相,如正加中;二为说戒事,下至四人直坐。三为自恣事,下至五人圆坐。此三无外量者,由是难开,随便人多少;若限约外量,终非遮难。
故又云:“今有尔许比丘集者,止取现集之僧。坐处有地,依地结之;若事作已,即制令解。不同前二,以久固作法,人所依止。”只要作后完成,即行解界。由于小界是在大界之外,所以没有重迭问题,到大界外结小界而行僧事,也就不构成“别众羯磨”的过失。
结小三界的原因,依《四分律》说:“时有欲受戒者至界外,六群比丘往遮受戒……汝等善听,自今已去,不同意者未出界,在界外疾疾一处集结小界,白二羯磨已授戒。”受戒人必须先在小界之外,不同意其受戒的人由于身在小界之外,无权提出异议,故不构成受戒的妨碍。至于受戒者,是在“自眼见耳不闻处立”,十人僧先结小界,结毕再依受羯磨的程序,于适当的时候请受戒人进来,传授戒法。
结小界自恣是安居结束日要举行自恣羯磨,这天若有比丘在“非村阿练若未结界处道路行”,而且来不及回到大界内,就可以结小界自恣。
结解小界时,不必作前方便,也不必回答核对“僧集否?和合否”等,因为结小界是为难缘而开,结界后就立刻举行受戒,说戒自恣羯磨;羯磨完毕,即立刻解界。整个过程人都在现场,所以不必问前方便,这与结解大界等有所不同。结小界也不必唱四方界相,因小界是以参与羯磨人紧密围坐在一起的范围为界相的。白二羯磨时,应念“大德僧听,今此僧一处集结小界”或“今由尔许比丘集结小界。”
至于比丘、比丘尼 ,半月半月说戒,要有固定处所,以免临时说戒时寻找疲极及后来客僧也知处所。或于法堂、斋堂、或于某净处,结作说戒堂。结法也是白二羯磨。
三、结解摄衣界的功能及方法
结摄衣界的因缘,是有厌离世间怀不乐想的比丘,看到阿兰若处有一个好窟,心里想如果能离衣宿而不犯舍堕,自己就可以依这个窟住下去。佛陀知道厌离比丘的心愿,就听许结不失衣界在界内,人不会它,不算犯戒。但在界内,仍要护念三衣和随时可以会到三衣,但要除去障碍会衣的急驶流水。
有三种僧伽蓝,自然摄衣戒中的僧伽蓝界,约伽蓝起,随其周匝不开十三步势分(如图一)。如果大界与伽蓝相等,而没有结作法摄衣界,只依自然摄衣界,于伽蓝外,势分内,仍可摄衣。若加结作法摄衣界,即不能依自然摄衣界,于伽蓝外势分之内,反成失衣。如果大界小于伽蓝,更不用结作法摄衣界,如果要结,则大界之外,伽蓝之内,也不会失衣(如图二)。即使大界大于伽蓝仅十三步,也不用结作法摄衣界,因结与不结没有差别(如图三)。如果大界大于伽蓝十三步以上,才能依法结作法摄衣界。因为未结作法摄衣界时,伽蓝势分之外,大界之内,即能失衣。如结作法摄衣界后,则凡在大界…
《略论羯磨法中的结解界规则(释圆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