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论南宗禅的言说方式(张培高)▪P2

  ..续本文上一页都主张不立文字。百丈怀海的“割断两头句”和“透过三句语”、黄檗希运的“若开纸墨,何有吾宗” 12及临济义玄的“设解得百本经论,不如一个无事底阿师”,怀让一系的不立文字的禅风,青原一系的“即事而真”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说,虽有一致性,因为两者体现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但对文字的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13青原一系十分重视知见。希迁曾对弟子说:“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知见。”14既然以知见为要,就不可能完全抛弃经典。虽然这一系不可能抛开经典,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对已悟道和还没悟道者有不同的态度。药山惟俨不许还没有得道的禅僧看经,因为担心他们被经教所束;而对已经悟道的禅僧,药山惟俨认为看经不但不会阻碍悟道,反而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领悟。所以在具体的接引形式上,跟怀让一系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大机大用,一个是稳实细腻,所以便有“曹洞士民,临济将军”之说。

  但是到了北宋,禅风随之一变,由慧能创立的不立文字变为不离文字。不离文字禅风的表现形式便是灯录被大量发行,参究公案之风日益兴盛。文字禅兴起的过程:首先由汾阳善昭《颂古》,到圆悟克勤的《碧岩录》,最后觉范惠洪的《石门文字禅》将文字禅理论化、系统化,“以言遣言”、“以无言显无言”逐渐过渡到“借言以显无言”。文字禅产生后,禅僧的生活趋于公式化,禅的问答日益形式化,这就使唐末五代禅宗具有的独特个性、生动活泼、豪放粗犷的禅风完全丧失。大慧宗杲有鉴于此,试图恢复生动活泼的禅风,于是另辟蹊径,甚至不惜烧毁其师圆悟克勤《碧岩录》一书的刻板,创立了看话禅。以赵州从谂“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为根本话头,在“无”字上直观、内省、达到自悟。在对待文字上,看话禅与临济宗一样,反对一切思量、知见会解,否定文字引证、语言作解。大慧宗杲经常教导其弟子:“禅无文字,须是悟始得。”15看话禅产生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默照禅”。此是曹洞宗宏智正觉所创。方法是把静坐视为开悟的唯一手段,在静坐中体验世界虚幻的本质。“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尔廓尔,体处灵然。”16从这段话已经说出其禅法的根本和对文字的态度。宏智认为静默忘言比语言文字更容易悟道。成佛的关键在于众生之心。还说:“不要作道。咬言句,胡棒乱喝,尽是业识流转。”17至此,在禅言问题上,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历史脉络:藉教悟宗——不立文字——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

  二、南宗禅的言说特点

  在慧能创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中,“不立文字”最具特色。它的特点就是以心传心、薪火相传。正如刘泽亮教授所说:不立文字,就是不凭借语言文字来传授教义。传教的人不立文字,学佛的人不依文字。禅宗认为语言在传递意义的同时又遮蔽了意义。因此,佛法最精微深刻的义理,除佛经的文字、语言外,“第一义”不可说。禅宗作为一种宗教语言,总是试图将信仰者引向对绝对、超越对象的思考,这种性质决定了禅宗语“不立文字”的必然性。故有离相、离境、无念、无心,超四句、绝百非之说。18 “不立文字”是说不得的东西不说,“不离文字”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说,这正是禅宗自己为自己所设立的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如果说“不立文字”,那么我所体悟的不可说 “禅”是如何告诉别人;反之如果说“不离文字”,就极有可能把文字当作第一义本身,这样必然会执著于文字,离禅本身越来越远。为了摆脱这种两难境地,禅宗采取“负说”的办法,即不从正面说,绕着说。禅宗认为不可说的东西并非真不可说,问题在于如何说,如何运用禅宗语言的特殊功能,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禅思、禅言和禅诗。19五家七宗在此基础上,无论在思想内容、教学还是宗教修行、身心调节或在实践中都主张随机任运,没有固定的规则或用机锋、玄言、沉默、棒喝等方式。邢东风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无法之法”或“法无定法”。20然而在无法之法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无法之法”的“法”来。禅宗为了表达不可说的东西,大体采取了以下三种言说方式:静默无言、玄言说禅和以势说禅。

  (一)静默无言

  禅师们深知悟道的关键在于认识自心。如果只是以文字经典,或以讲授方式让弟子们参悟,那么所体认的道理都是别人的,仅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为了使弟子们能从向外追逐转到向内追求,禅师们在面对弟子们的提问或者帮助他们悟道时,有时采取沉默的方式。在禅师们看来,沉默并不是自己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或故作高深,而是基于说出之后,已非本来意义。正如庄子所说的“言而非也”,同时也是出于我所说的,只能是我的体验,不能移植给别人,只能自己体验。

  禅宗采取沉默的方式有很长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禅宗的诞生之际,甚至更早。《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了这么一则公案:有一天,释迦牟尼登台说法,弟子们都坐好之后,却没说一句话。文殊师利对大家说,诸位要听世尊说法,佛法即是如此。话音一落,释迦牟尼便离开了。迦叶尊者的拈花微笑不仅仅是继承了以势说禅的接引或者体证方式,而且也可说是继承了沉默的接引或者体证方式。自从禅宗在中国创立之后,这一方式就为禅师们广泛运用。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开创者,也可以说也是沉默方式的宣传者。达摩在临回印度时,对四大高足说:“我回去的时候到了,你们都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僧副、尼总持、道育和慧可各自表了态。达摩对各弟子的观点作了不同的评价。他对其他三位的评价都不如慧可高。达摩对僧副说:你只是得了我的禅法的皮;对尼总持说:你只是得了我禅法的肉;对道育说:你得了我禅法的骨。而对慧可却说:你得了我禅法的髓。皮到肉到骨再髓,排列顺序从低到高,从外到内,表明了达摩对慧可体证方式的高度认可。同时也表明,在有言和无言问题上,达摩仍然重视无言。因为僧副、尼总持和道育都是通过言说的方式向老师达摩表明自己的觉受,唯有慧可是默默而立。《楞伽师资记》中说,僧粲和弘忍禅师都是不出文记,秘不传说法。净觉在文中如此写道:“其粲禅师,罔知姓位,不测所生,按《续高僧传》曰:“可后,粲禅师,隐思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说法””;“其弘大师,萧然净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21《景德传灯录》中说青原行思也是:“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22

  神会是慧能很得意的一个弟子,他深知,成佛的关键在于指向绝对的本源自性;也知道,静默无言比有言在表现佛法方面有特别之处,所以面对慧能最后的嘱咐时,只是默然而立。开元七月一日,慧能召集弟子,说:我将在下一个月离开人世,你有什么疑问,趁早提出来,我好为你们解答,消除迷惑。如果我离开了,再也无法为你们开导了。众弟子听到此话都痛哭流涕,而神会却一动也不一动,一句也不说。六祖慧能见到此现象便说:

  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23绝对的本源自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如果用文字加言说,必然不能真正体悟。有一次,慧能问弟子:“我有一事,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们知道吗?”神会站出来便说:“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慧能便责备道:“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24此物本无名无字,现却为它取名,叫做本源佛性,岂不是画蛇添足?所以慧能责备神会:不能得到佛法真谛,只能讲解文字经典和佛法大意。

  禅师们采取沉默的方式,要求弟子们:第一,不要执著语言文字,从向外追求转为向内追求,因为自家有的是宝藏;25第二,表明禅宗的宗旨在于印心。神会说:“六代祖师,以心传心,离文字故,从上相承,亦复如是。”26黄檗希运在回答弟子的“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的问题时就说:“祖师西来,唯传心佛。”他进一步解释:“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而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27第三,告诉弟子们,沉默与言说都是一样的,都只是“化童蒙”的手段而已。如果执著于其中一个便不是成为“知解宗徒”,便是成为“默照禅”的一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28

  (二)玄言说禅

  禅师们否定语言文字的用意,既是要破除对文字的执著,又要打破看经读典等规范形式对宗教修行的限制。玄言虽然是属于语言文字的范畴,但它与一般的语言有根本的区别。因为它既不遵守日常语言的逻辑规则和语法规范,也不遵循日常语言的常规意义。玄言之所以玄,是因为它通过自相矛盾或者答非所问、借景发挥、语意双关等方式,让参悟之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并反观自身,明了自己的本源心性。玄言破除参悟之人对文字或者境的执著,自然也可以作为禅悟体验的接引方式。

  禅师们在实践中,创立了大量运用玄言引导弟子参悟的成功例子。傅大士曾经做过一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诗中所讲充满矛盾,严重违背日常生活道理,人们按通常的思维逻辑根本无法理解和解释。明明是两手空空,为什么却说手中握着锄头呢?明明是水声潺潺,怎么说是桥在动水没有动呢?面对这个问题,犹如站在十字路口,不知是向左还是向右,从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其实禅师们真实意思是,…

《浅论南宗禅的言说方式(张培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