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既不能执著空空的两手,也不能执著锄头,要超越有无之相对法。曹山本寂曾经也作过类似的诗:“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这首诗如果按常规的思维去解释,也解释不了。因为火焰里是绝对不可能结冰的,杨花也不会在九月开的。泥牛遇水则化,怎么可能在水里叫呢?木马怎么会在风中嘶叫呢?其实这也是本寂设的一个情境,他同样告诉你要突破并超越火和冰相对立的常规思维,达到对立面的相互统一。
禅师们在接引学人的时候,有时候还采取答非所问的方式。赵州从谂和洞山良价的答问可谓典型。“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庭前柏树子。””29有一僧问洞山良价:“什么是佛?”禅师回答:“麻三斤!”30人家问的是佛及佛法大意,可答的是庭前的柏树子和麻三斤。真是答非所问,风牛马不相及。此类问答在禅宗公案里很多。又如有人问从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从谂回答道:“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31在禅师们看来,“道”本来就是不可说,如果说不出来就是道。从谂的答非所问,正好破除学生的妄想和对文字的依赖。事实上,禅师们深深地意识到语言文字与它们表达意义之间的区别,并且极力突破约定俗成所给它们的关系,把语言文字符号与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完全分割开来。于是得以任意使用语言文字,根本不必顾虑它是否符合逻辑和语法的固定规则,因此如果按常规的逻辑根本无法理解和解释,从而告诉弟子们悟道首先就不能执著语言文字,彻悟言外,这样心才能完全解脱。
禅师们在接引学生的时候,也不仅仅是沉默不言或者答非所问,有时还采用隐语双关、借题发挥和假设前提的方式,截断学人的常规思维,破除学生的妄想,促使他们反观自身,明白佛原来是自身。慧可还没有开悟之前,心中有烦恼,于是便问达摩:“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便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达摩于是说:“我与汝安心竟。”32达摩便借题发挥,将计就计,紧逼追问。在这两句很平常的话中,隐伏着杀机,逼使慧可割断日常思维,反观自身:是谁扰乱了我,心在哪里,于是便能突然明白:是自己束缚了自己。二祖的“将罪来,与汝忏”、三祖的“谁缚汝”33和马祖道一的“何不自射”34都是同一类答问方式。这类言说方式的特点就是借题发挥,把人逼进死胡同,在死胡同中反观自己。禅师们还善于运用隐语双关的言说方式。大珠慧海是马祖道一的得意弟子,他悟道后,参拜他的人很多,有几位法师向他请教,说:“如何是佛。”慧海即刻回答说:“清潭对面,非佛而谁?”35如果慧海的回答还没有使你反观自身,那么百丈怀海的“你是谁”的反诘,应该会使人一目了然。《五灯会元》卷三记载,有一僧人问怀海道:“请问大师,如何是佛?”怀海禅师反问道:“你是谁?”佛是谁?佛就是你自己,这是每一个禅师所要追求的,也是每个禅师设情、设境最终所要告诉的结果。无论自相矛盾、答非所问还是借题发挥,都只是一种手段,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认识自己,从逐外转向追内。这一点临济义玄说得很清楚:“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36
(三)以势说禅
既用玄言,又不用玄言,而代之以各种动作,也是禅师们绕路说禅的另一种平常但又独特的方式。释迦牟尼的拈花动作就已经开了以势说禅的先河。以势说禅无论在运用的目的上,还是表现形式上与玄言说禅有很大的一致性。从运用目的上而言,都为使学人突破常规思维,反观自身。从表现形式上说,都没有固定的规则,主张灵活运用。“势”有多种,较常见的有棒喝、画圆、打地、拳打脚踢、摔东西、喝佛骂祖等等。有些禅师喜欢用喝,有些禅师喜欢用打,还有些禅师喜欢画圆,总之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特色。比如,临济义玄接引学人时多用喝,德山宣鉴则喜欢用棒,后人在评价他们的风格时说:“德山棒如雨点,临济似雷奔。”37德山棒如雨点那般稠密,临济喝则有雷霆万钧之势。洪州宗的基本禅法理论已经介绍过,就是“即心即佛”,相应地在接引学人,转述、表达禅意时也是随机运用,没有固定的规则。经常说的“担柴挑水无非妙道”并不仅仅是针对个人修行而言,还可以形容教导接引的方式。
南岳怀让和马祖道一之间发生的著名的磨砖成镜的故事就是“以势说禅”的典范。马祖道一在老师怀让的基础上开创了大机大用的禅风。马祖在接引学人时随意而任心,有时用玄言,有时用势,有时语势兼用。就以“势”而言,道一比较喜欢用圆相、捏和打。比如捏,在百丈野鸭子的公案中,马祖就用了捏的动作,使怀海有所参悟。《古尊宿语》卷一载:“一日随侍马祖路行次,闻野鸭声。马祖云:“什么声。”师云:“野鸭声。”良久马祖云:“适来声向什么处去。”师云:“飞过去。”马祖回头,将师鼻便耹。师作痛声。马祖云:“又道飞过去。”师于言下有省。”又如圆相。“有小师耽源行脚回,于师前画个圆相,就上拜了立。师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师曰:“吾不如汝。”小师不对。”38所谓的圆相,就是画圆圈。39在这则公案中,马祖道一看到耽源游归来时,便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上前礼拜后又站回圈内并对他说:你莫非想作佛?耽源的回答虽说是答非所问,但是道一“我不如你”的回答则表明了赞同小和尚的回答。因为小和尚已经领悟了道一圆的含义。
黄檗希运虽然没有直承道一,但是已经从怀海身上承继了道一大机大用的禅风,并把它发挥得更加凌烈。“打”是黄檗希运最常用的接引方式。百丈怀海和临济义玄被黄檗希运打的著名公案就很好地体现其机法的峻烈。这两则公案分别记载在《五灯公元》卷四和卷十一中。
丈一日问师:“甚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便归。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40
黄檗希运作虎声,百丈怀海作斫势,这表明师徒两人都已经超越时空,直接体认到禅,达到真正的般若直观。希运顺势打了一下怀海更是进一步表明了自己体认到物我统一、自由自在的境界。而怀海吟吟之笑则说明对希运这种境界和禅风的认可。而义玄三问三挨打则更清楚地表明其禅的风格。临济义玄被打之后,在其师的指引下参拜了高安大愚禅师。大愚禅师为其解惑,义玄言下大悟。临济义玄告别大愚回到黄檗山,希运见到他便问:大愚为你说了些什么。义玄把情况复述了一遍后,便打了希运一拳。表明自己已经领悟其师的用意和佛法大意。
临济义玄的禅风跟他老师一样峻烈。在接引学人方式上,他创立了三玄三要、四照用、四宾主等方式。此中临济四喝最为有名,也最系统。其四喝是:“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罕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41这种峻烈的风格,发展到极端便表现出呵佛骂祖,焚佛经、佛像等蔑视权威的行为。当然了禅师们有时候也会用比较温和方式,比如傅大士挥尺,百丈卷席等。无论禅风的凌烈还是温和,都只是接引学人的手段,目的在于激发学人开动脑筋独立思维,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佛法。这也是禅师们绕路说禅、不予说破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禅宗无论是运用沉默、玄言还是动作都在“言”说不可说,但最终归结为“不二”。因为有言还是无言都只是“止小儿啼”的权机。对于禅师们和学人而言最终目的不是掌握这些言说方式本身,而是理解和体会言说的指向,所以他们最终也能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当然他们的解脱并不是寻求一个新的彼岸,而是内心的高度自由。青原惟信的“三般见解”就充分展示他获得那份自由的心境。他说:“三十前还没有参禅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等参悟有一段时间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等到完全参悟的时候,见山还是那山,见水还是那水。”42完全参悟之后,虽然见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但此时的心境跟还没有参禅的时候相比,绝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这时他已经和那山、那水融为一体了,已经没有物我之分了。所以禅宗的修行和解脱可以用一句来概括:“饥来吃饭,困来眠。”
〔1 刘泽亮:《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2 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3刘泽亮:《黄檗禅哲学思想研究》,第14页。
〔4 净觉:《椤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
〔5《楞伽经》卷一: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飘荡心海,识浪不断。见《大正藏》第16册。
〔6 僧璨:《信心铭》,《大正藏》第82册。
〔7 《坛经》,《大正藏》第48册。
〔8 同上。
〔9 同上。
〔10 同上。
〔11《马祖道一师语录》。
〔12《古尊宿语录》卷十一,《大正藏》第48册。
〔13〕关于“触目是道”和“即事而真”的区别,吕贗先生曾经指出临济比较重视从主观方面来体会理事关系而曹洞则注重从主观方面说明。参见吕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一版,第247页。
〔14《景德传灯录》卷十四。
〔15 《大慧语录》。
〔16《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八,《大正藏》第48册。
〔17《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六,《大正藏》第48册。
〔18 刘泽亮:《语默之间》: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中国禅学》,2002年第一卷。
〔19 同上。
〔20 邢东风:《中国佛教南宗禅的无法之法》《哲学研究》,1991年第6期。
〔21 净觉:《椤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
〔22 李淼:《中国禅宗大全》,长春出版社1991年版,第226页。
〔23瞿汝稷集:《指月录》卷四。
〔24《坛经》,《大正藏》第48册。
〔25〕慧海:《大珠慧海顿悟要门》记载:师初至江西,参马祖。……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各外求觅。”参见李淼.中国禅宗大全,第91页。陶静〔26 李淼:《中国禅宗大全》,第57页。
〔27 同上,第105页。
〔28 同上,第102页。
〔29《五灯会元》卷四,《大正藏》第48册。
〔30《五灯会元》卷十三,《大正藏》第48册。
〔31《五灯会元》卷四,《大正藏》第48册。
〔32《五灯会元》卷一,《大正藏》第48册。
〔33同上。
〔34《五灯会元》卷三,《大正藏》第48册。
〔35同上。
〔36《五灯会元》卷十,《大正藏》第48册。
〔37《碧岩录》第87则,《大正藏》第48册。
〔38《五灯会元》卷二,《大正藏》第48册。
〔39〕有关于圆相与禅说的关系,可参考刘泽亮教授的论文《易相与禅说》,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
〔40《五灯会元》卷四,《大正藏》第48册。
〔41《五灯会元》卷十一,《大正藏》第48册。
〔42《五灯会元》卷三七,《大正藏》第48册。
《浅论南宗禅的言说方式(张培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