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宝训》引论(蒋九愚)▪P3

  ..续本文上一页  

  三

  《禅林宝训》自产生以来,就受到历代丛林、学者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五种古注本。《禅林宝训》以“削势利人我,趋道德仁义”为思想主旨,为出家学道者在敦品、励道、志学、应事、宏法、临众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实践“龟鉴”。《禅林宝训》所记载禅僧尊宿的教化丛林、垂范后世的嘉言义行,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宗教价值和思想价值,因而它受到宋、元、明、清几代丛林高僧大德的重视,成为丛林僧伽教育的范本和僧众日常践履的“龟鉴”。但由于《禅林宝训》“文约义丰,事多博涉”[41],对于初学者而言,“不无留阻”。因此,不断有人对《禅林宝训》进行注释。历史上出现了流传至今的《禅训音义》、《禅林宝训合注》、《禅林宝训拈颂》、《禅林宝训顺硃》、《禅林宝训笔说》五种古注本。

  流传至今的第一种古注本《禅林宝训音义》一卷,由明代比丘大建于“崇祯乙亥仲春三日”即1635年2月3日校注完成。以后出现的几种《禅林宝训》古注本,基本上都参照了《禅林宝训音义》,只是注解内容详略不同、注解诠释方式有所差异,而由比丘大建校定的《禅林宝训》原文,都没有改变。现存的第二种古注本是《禅林宝训合注》四卷,由清代顺治庚寅年(1650)武林净慧居士张文嘉校定,张文宪参阅,实际上由兄弟俩共同完成。第三种古注本是《禅林宝训拈颂》一卷,由顺治甲午年(1654)春,临济正宗第三十二世武林慧云禅寺住持袖翁行盛撰,超记录,门人张文嘉、顾如晋同校。第四种古注本《禅林宝训顺硃》四卷,由清代康熙戊午年(1678)四川重庆华岩的德玉长老所撰。第五种古注本《禅林宝训笔说》三卷,由清代康熙丙戌年(1706)湖南衡阳西乡云峰寺智祥禅师所作。上述五种古注本都被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十八套。

  《禅林宝训》被教界、学者或誉为“真为万世师法”,或誉为“足与儒家《近思录》诸篇相表里,诚释门之龟鉴而衲子之楷模”,或誉为“佛教之有《宝训》,犹圣教之有四子书”,或誉为“足以与《宋儒学案》比美千秋”。《禅林宝训》虽然流传于丛林教界,但长期以来,教界因某种原因而对它知之不广、研之不深。《禅林宝训》虽然受到丛林教界的高度重视,然而长期以来,《禅林宝训》并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一般的禅宗思想史往往没有提到它,这与《禅林宝训》实际的历史地位和独具的思想价值极不相称。很多教外人士包括一部分佛教学者,对佛教丛林乃至现代人生有着重要价值、意义的禅林宝典,缺乏足够的、系统的了解和比较深入的学理研究。当代学者徐小跃所撰的白话今注本《禅林宝训释译》(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版),通过“题解”、“源流”等注解方式,从中国禅宗思想史的角度,第一次以现代学术的眼光对《禅林宝训》进行了学理层面的初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界、学界对它知之不广、研之不深的缺陷。但是,徐氏的《禅林宝训释译》因注释体裁的限制,从严格整体意义上讲,并不是对《禅林宝训》的完整、系统研究,它对《禅林宝训》的有些问题还没来得及作广泛深入的分析,在一些方面只是指明了给人富有启发意义的方向。尽管徐氏对《禅林宝训》的分析是一种粗线条的,徐氏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讲,还不够真正完全深入,但为后来学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路。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忽视《禅林宝训》的思想价值,就无法真正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宋代禅学。从佛教中国化和禅宗思想史的层面去揭示《禅林宝训》的思想内涵、在宋代禅学中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无疑是禅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不可或缺而富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1]净善《禅林宝训序》。

  [2]比丘大建《禅林宝训音义序》。

  [3]《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藏》册49,页406。

  [4]《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藏》册49,页403。

  [5]《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藏》册49,页403。

  [6]《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大正藏》册49,页406。

  [7]石介《徂徕集》卷十五《答欧阳永叔书》。

  [8]石介《徂徕集》卷五《怪说下》。

  [9]《孙明复小集·儒辱》。

  [10]《佛祖统纪》卷四十五,《大正藏》册49,页410~411。

  [11]参见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12]《李觏集》卷二十三《郡武军学置庄田记》。

  [13]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大正藏》册52,页648。[14]据《横渠先生行状》,范仲淹劝张载弃军事读《中庸》:“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据《困学纪闻》卷十五,“本朝名节,自范文正公”。足见范仲淹重视正统儒家的“立德”观念。[15]《朱子语类》卷一二九《本朝》。

  [16]《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

  [17]《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十九《礼乐论》。

  [18]绍兴元年,宋高宗诏赠程颐直龙图阁,并制词略曰:“周衰,圣人之道不得传。世之学者,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求之

  亦孰从而听之

  尔颐潜心大业,高明自得之学,可信不疑。而浮伪之徒,自知学问文采不足表现于世,乃窃借名以自售,外示恬默,中实奔竞。使天下之士闻其风而疾之,是重不幸焉。朕所以振耀褒显之者,以明上之所与在此而不在彼也。”(《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道学崇黜 》)[19]绍兴十五年(1145),宋高宗“敕天下僧道始令纳丁钱,自十千至一千三百,凡九等,谓之清闲钱,年六十以上及残疾者听免纳”(《佛祖统纪》卷四十七,《大正藏》册49,页425)

  [20]宋高宗谓侍臣曰:“朕观古者人主,欲除释老二教,或毁其像,或废其徒,皆不及久,往往愈炽。今不放度牒,则自可渐销而制胜。”(《佛祖统纪》卷四十七,《大正藏》册49,页425)

  [21]《佛祖历代通载》卷四十七,《大正藏》册49,页425。

  [22]《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五,中华书局2000年版。

  [23]美国汉学家刘子健分析认为,南宋时期的精英文化“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怀旧和内省,态度温和,语气审慎,有时甚至是悲观”,“在本质上趋向于内敛”。(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4]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编》卷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25]《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答林择之》。

  [26]《缁门警训》卷七,《大正藏》册48,页1076~1077。

  [27]《宗门十规论·护己之短好争胜负》。

  [28]《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四,《大正藏》册47,页913。[29]《禅林宝训》卷三,《大正藏》册48,页1034。

  [30]《禅林宝训》卷二,《大正藏》册48,页1026。

  [31]《禅林宝训》卷三,《大正藏》册48,页1033。

  [32]《禅林宝训》卷四,《大正藏》册48,页1036。

  [33]《金石萃编》卷一四七。

  [34]“看话禅”的渊源一般追溯到黄檗希运那里(见《传心法要》),甚至五祖弘忍那里(论者潘桂明说:“如果追溯看话禅的禅学渊源,笔者认为它最早出现在弘忍的思想中。”见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487~488页)。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应该主要受五祖法演禅师的影响。在宋代,五祖法演实际上已开始提倡“看话禅”,《禅林宝训》对此有所透露、反映。《禅林宝训》卷二记载灵源惟清谓佛鉴清远一段话:“凡接东山师兄(按:五祖法演)书,未尝言世谛事,唯丁宁忘躯宏道,诱掖后来而已。近得书云:“诸庄旱损我总不忧,只忧禅家无眼。今夏百余人,室中举个狗子无佛性话,无一人会得,此可为忧。”至哉斯言!”(《大正藏》册48,页1023)《禅林宝训》只有此一处提到“看话禅”,且无提及大慧宗杲的看话禅,足以说明《禅林宝训》并不提倡看话禅。

  [35]台湾惠空法师在检讨中国历史上的禅、净关系时说:“就历史事实看,禅宗从宋、明、清逐渐由盛而衰,到了民国更是没落;净土宗则是在禅净融合中为大众所接受,尤其到了二十世纪末的台湾,更可说是一片兴旺的景象。”但是“若将来仍然朝这样的方向发展,对佛教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过于崇尚他力的思想,会与佛法觉性的召感、显现之本质有所偏离”(惠空:《从禅、净兴衰思考中国佛教之未来》,《佛藏》1999年第15期。)。

  [36]《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大正藏》册49,页668。

  [37]《净土传》在元丰年间(1078—1085)被增为四卷,至绍兴二十四年(1154)被增补为八卷,并易名为《宝珠集》。参见《佛祖统纪》卷四十七,《大正藏》册49,页427。

  [38]《佛祖统纪》卷四十五,《大正藏》册49,页412。

  [39]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40]如佑《禅林宝训序》,《禅林宝训合注》卷首。

  [41]比丘大建《禅林宝训音义序》。

  

《《禅林宝训》引论(蒋九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