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

  编辑:释会明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是一篇安那般那禅法综合性的考察论文。主要依据汉译佛典,论述阿含时代至中土汉魏时期安那般那禅法的流传及演变。从世间禅门、出世间禅门、出世间上上禅门三门分别阐述安般修习、算术修习、六事修习、十六胜行修习的名目、次第、修习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中土早期对安那般那的解读途径和方法,揭示大小乘二系禅法从一传入中土就有相互交涉、沟通的历史事实。

  关 键 词:安那般那 安般修习 算术修习 六事修习 十六胜行修习

  作者简介:闽南佛学院女众部讲师。

  一、研究目的及学界研究成果“禅”,梵语Dhyana,意思是思惟、思念、思考。传入中国后,被音译为禅那或禅,它的意译在唐以前是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习1,唐以后的译意是静虑、摄念、思惟2,但不是一般的思惟,而是指心专注于某一善缘的一种身心寂静状态,今西方人多译为专注。

  所谓禅法,就是禅那修习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禅法不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法3,但是把禅法和出世间的智慧完美结合起来,禅智双照,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实践的不共之处4。因此,迄今人们一提及禅法,自然想到的就是佛教禅法。

  世尊时代众多禅法中,安那般那是世尊和弟子们常修之法,列为“二甘露门”(不净观、安那般那)之一,称为“不死药”。此禅法一直为西天传法者转相交付5,且由安世高汉时传入中土,后经达摩多罗、罗什等人译经、弘传,实为中土早期禅法乃至中土早期佛法之鳌头,对中土早期佛教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对后来天台宗6、早期禅宗7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安那般那禅法无论在印度佛教史,还是早期中国佛教史上,都有相当地位和影响。然而,学术界对安那般那禅法做专题研究或整理的成果,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见到。只是在印度早期佛教史或佛教禅法(中土早期佛教史或佛教禅法)的研究专著中或有间接的介绍。

  专著方面,印顺导师在《杂阿含经论汇编(中)》8一书中,简列了一部分资料。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9一书只是零星提到而已。吕贗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10一书,亦是蜻蜓点水式提及而已。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11一书中,提到有数息禅禅法。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杨曾文导读《中国禅学思想史》12一书中,只是出现“六妙门”的名称。杨郁文的《阿含要略》13一书中,简列少许安那般那先行条件、过程,修习、功德的资料。杨曾文在《唐五代禅宗史》14一书里,简单地解释安般六事(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的语义15。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16一书中只是简要地解释了安般六事。杜继文主编《佛教史》17一书中,只提到安般而已。方广《印度禅》18一书中,提到印度小乘禅法中有数息观,指出佛教的数息观实际只是禅定前的一种摄心的预备工夫。陈健民在《佛教禅定》19一书中,对安那般那修习有简单的介绍。洪修平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0一书,亦是简单提到。日慧法师在《佛法的基本知识》一书中21,简列出十六胜行的名目。

  论文方面,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研究》22一文以中土早期禅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安那般那有部分解释。宣方在《汉魏两晋禅学研究》23提及安般六事,并对早期注家禅修情况做部分解说。释空理《安那般那初探》24一文对安那般那有部分说明。陈英善《从数息观论中国早期禅法》25一文偏重从天台圆教的角度阐述数息观,认为数息观最终是圆顿止观。

  总的说来,学术界对安那般那相关的研究中,对安那般那研究的工作尚为粗略,没有对安那般那有一全面深入的论述。特别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如不共殊胜、业处、相,对实践层面如何、有几种修习途径、如何传入中土、国人怎样解读、流传情况怎样等等问题缺乏具体的研究。

  二、主要资料与研究方法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以上诸位前贤后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考察。特别是《杂阿含经论汇编(中册)》、《佛教禅定》、《唐五代禅宗史》及《汉魏两晋禅学研究》、《从数息观论中国早期禅法》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信息和方便及许多资料上的线索和便捷。

  本文主要借助汉译《杂阿含经》、《俱舍论

  定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六、《大般若经》卷五九一和五九二、《安般守意经》、《达摩多罗禅经》、《坐禅三昧经》等文献,对安那般那做一次综合性的考察。

  有关本文进行之方法,资料处理方面,鉴于诸经论对安那般那的记载极为简洁扼要,有时单从简短之经文甚难正确、迅速而有系统地掌握其经义,故采用文献研究领域中之译注、分析与比较等方法,将相关经论逐一进行分科与解析,以明其微言大意。

  思想逻辑方面,照顾到禅法实践的特殊性,拟以禅法自身发展的逻辑为中心,并和佛教整体发展相联系,从而说明安那般那禅法在不同时空发展的多元性及其理论依据。因笔者学识修养有限,又无任何实践经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大家不吝指正。

  第一章 安那般那概说

  安那般那在诸佛法中,是“二甘露门”26之一;在十念法27中属念入出息;在五根中为念根所摄28;从色、心二法而言,和不净观同属色法所摄29。传入中土后,多与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相提并论,合称五停心观30并最受早期中土的重视31。

  第一节 安那般那的 殊胜、缘起、语义

  (一)殊胜

  众生因心浮躁不定,起妄造业,难以自持,所以经典处处见说“多散众生数息观”,“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32,“若为觉想乱,当习安般念”33。可见专注呼吸摄心入定,是容易入手的修止门径,经云:“令心不散,心不散者,所谓数息。此数息法,是贪淫药,无上法王之所行处。”34因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35,所以佛告诸比丘修安那般那念,以此来断他们的觉想36。所有的禅法,如不净观、慈悲观、无常观等,依之修持,都能得定,为何经典多言安那般那禅法最易得定?与余禅法相比,有何不共殊胜?《法观经》云:

  佛言:第一何以故数息?用(因)息轻易知故,以世间人皆贪身,未能舍身守意,又身中事难分别。皆不信本无意不止。何以有故说空意?颠倒习息见有无故先说息,稍稍解人意上头,为数已得行为第一禅。37

  息是吾人生命存在最根本的表现,息在命存,不管我们注意与否,它都分秒必存,我们只要稍稍静意,便能觉知并易得定。此殊胜一。又,《坐禅三昧经》云:

  问曰:若余不净、念佛四等观中,亦得断思觉。何以故,独数息?答曰:余观法宽难失故,数息法急易转故。譬如放牛,以牛难失故守之少事,如放猕猴易失故守之多事。此亦如是,数息心数不得少时他念,少时他念则失数。以是故初断思觉应数息。38

  不净观、念佛观等法,所观境太宽,较难失念。相对而言,安那般那所观是息,境较细较切近,数息时若失念失数,心易觉察。此殊胜二。又,《安般守意经》云:

  何以故数息?不欲随五阴故;何以故相随?欲知五阴故;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弃苦故;何以故为还?厌生死故;何以故为净?分别五阴不受故。39

  众生执五蕴身心为实,如实身心不安,起妄造业,导致众苦逼迫。修习安那般那,能令我们身心安稳,不随五阴,弃苦,知身心无本,如此则能断烦恼。此殊胜三。又,《坐禅三昧经》云:

  问曰:何以故数?答曰:无常观易得故;亦断诸思觉故,得一心故;身心生灭无常相似相续难见,入息出息生灭无常易知易见故。40

  凡夫的身心都在刹那生灭变化,但身心的无常相,相续难见,而安那般那的生灭相易知易见,从安那般那易悟无常、苦、空、无我之圣言量。此殊胜四。又,《大毗婆沙论》云:

  何故但说入持息念?答:虽入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而持息念是彼上首,是故偏说。复次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皆是息念前后眷属,是故世尊说持息念。41

  可见,安那般那是一切禅法中最重要的,其他禅定都是安那般那的眷属,根据安那般那开展出来的。此殊胜五。

  综上所述,安那般那较余禅法的殊胜之点有五:

  1、串习力强。安那般那之息,是我们日常所串习,易依之而修而余不净观、慈悲观等,本不是我们常习之法。余禅法串习性不牢固,烦恼现前不易制服;而息串习力强,若烦恼现前,可依之降伏。

  2、余诸观门虽能断思觉,但因诸观法所观境宽,易失。而数息所观处窄,数息时不可少时念于它法,稍有他念则失数,失数易觉知,易生正念还摄其心。

  3、众生因执五蕴身心为实,为五欲贼,烦恼魔所缠,苦不能断。安那般那能令心寂止,然后进一步观诸法,最终烦恼亦能得断除,是故初断心乱,以数息为易。

  4、身心无常相续难见,出入息生灭无常易见,由此进修无常观,打好空观的基础。相对而言,不净观、慈悲观,观于男女相,障碍定观,而息不缘有情想故,易成空观。

  5、安那般那是一切禅定产生的基础,在各种禅法中最为首要。

  (二)缘起

  安那般那禅法,是修不净观出现偏差42的对治法。《杂阿含》记载,诸比丘修不净观之后,极度厌患自己的色身,加上魔乘机入侵,导致诸比丘或自杀或他杀,比丘因此转少转减、乃至转尽,佛为对治此种不良现象,宣说安那般那法。经云:

  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