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55。
3、数字相(1-10或1-5)
一般而言,数息的数目字多以“十数为准”。《修行道地经》云:“坐于闲处居无人之处,秉志不乱,数息而使至十,从一二”156。《瑜伽师地论》云:“若入息灭出息生,出向外时数二为第二,如是辗转数至其十”157。但为何多于一到十为数而不少于十或多于十呢?因这二种情况属“两恶”,“何等为两恶,莫过十息,莫减十数”158。
十数以下数,以五为例,《清净道论》云:“因为如止在五以下,则在迫窄的空间内,未免心生苦恼。”159十数以上,《清净道论》云:“不取至十以上,若超过十数以上,则心生起仅止于数(仅取出入息的数目作意)。”160
《杂阿毗昙心论》亦云:“五出息五入息,此名十数……畏心散故不过十,畏心聚故不减十”161。“畏心散故”?但《瑜伽师地论》却有胜进算数,既以百数或千数进为一的数法,《瑜伽师地论》云:“如是后渐渐增,乃至以百为一而算数之,由此以百为一算数,渐次数之乃至其十”162。笔者认为“畏心散故”之说只是对于初学而言,或是对开始要收摄散心的数息者而说。“畏心聚故”是否就如《清净道论》所说“因为如止在五以下,则在迫窄的空间内,未免心生苦恼”163
以上所说则有疑问,数息是以一(一呼或一吸)为一?还是以二(一呼一吸)为一?如《杂阿毗昙心论》是以一为一,有的如《清净道论》则以二为一。如果是以二为一的数息法从一数至五,它就等于以一为一的“十息”。《达摩多罗禅经》中主张以二(一呼一吸)为一。经云:
比丘安般念,杂想觉所乱,既乱心不悦,应当从数起,或从入息数,或从出思数,思乱觉观想,由是究竟离,慧者于入息,系心行数时,一入数为一,不杂数出息,专念不随机数,如是乃至十,舍彼十出息,从此得决定,此则说具足,成就根本数。164
不论从出息还是入息起数,不杂数别数。如以出息为数,则不以出息为数,数至十;反之亦然。这样才成就“根本数”。这种数息相,较之余数,“促息使易觉,方便令心生”,所以是“根本数”。十种数成就,则“数究竟”165。
至于数“五或少于五”,笔者疑为可供心念活动的空间太窄,不需太大的专注力而容易造成懈怠,甚至出现昏沉而不觉知的情况,所以失去数息的用意,故而经论中少阐述。
(三)气相及过患
修习安那般那,方法有多种多样,若没正确掌握,则易出错166。息依身心而有,若息持得不通畅,则会产生多种气相,《大安般守意经》卷上云:“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167。”
由于气息不调顺,便出现风、喘等不良情况,身体便产生不适。为了克服息的不调顺而过于作意,则又会造成心的不安定,因此形成了二种过患。《修行止观法要》云: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168
另外《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也提到二种过患:太急与太缓,太急则身心容易掉举,难以安住;太缓则会造成懈怠,若严重时还会引起昏沉的现象。如下所说:
修入出息有二过患:一、太缓方便;二、太急方便。由太缓方便故生起懈怠……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169
可见,修安那般那方法若没有正确掌握,则易出现四种相(风、气、息、喘);二种过患(急、缓)。此二种过患严重时,能障碍身的精进与心的平等(安住),造成修行上的障碍。因此修习安那般那,应尽量放松身心,令入出息自然而不勉强,以防止以上的过患 170。第二节〓出世间禅门
只为得止、求神通是凡夫世间禅,与智慧无关。佛法与世间法之最大差别,在于观慧,顺观慧才能臻于解脱。就二乘出世间禅门而言,二乘用无常、苦、空、无我观慧观照禅修中种种景象,舍离种种贪着,最终达到出世间无漏果。菩萨则视世间非常非无常,一切诸法本空寂,但亦不取寂灭,以化导众生圆满佛道。就修法而言,基本是六事修习、十六胜行修习。二者大体上介于世间或出世间,并未定论,关键在所用的法上。经云:
今得三种法门,以辨亦有漏亦无漏禅,一者六妙门,二者十六特胜,三者通明禅,此三法门亦得说为净禅。171
此六妙门,三乘指数、随、止,是定法,三乘观、还、净是慧法。定受慧采,亦有漏亦无漏在此。172
说明六事修习、十六胜行173因具定,又具观,所以是亦世间禅亦出世间禅。就得定而言,是世间禅;就修习中用苦、空、无常、无我乃至四念处而言,是谓出世间禅。这里,仅就出世间禅阐述。
(一)六事修习
在传译的禅经中,大多数将六事修习视为三乘共法,甚至前三门(数、随、止)是共凡夫之世间禅法174。关键在于后三门(观、还、净),而此三门是世间禅与出世间禅差别所在。从菩萨道而言,虽然重视菩提心及慧行,然未能修慧之前,其禅定功夫往往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定”往往成了开启慧之前方便,此可从六事修习之修行次第得知。
1、名目、释义
行者了知身为苦本,弃身修行,观五阴为空,不执受五阴为实,修习之法,多用安般六事175。安般六事,就笔者现有的资料,类似行文最早见于《阿毗达磨俱舍论》“此相圆满由具六因。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176。六种名称是数、随、止、观、转、净。为行文方便,兹将资料转录如下:
《安般守意经》云:
佛有六洁意,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六事能制无形也。177
何谓四事?一谓数息、二谓相随、三谓止观、四谓还净。178
安般守意有十黠,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四谛,是为十黠成,谓合三十七品经为行成也。179
《太子瑞应本起经》云:
(世尊)既历深山,到幽闲处,……寂默一心,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感三四,出十二门。无分散应,神通微妙,弃欲恶法,无复五盖,不受五欲,众恶自灭,念计分明,思想无为。……180
综上所列,安般六事名目应是数息、相随、止、观、还、净181。相对《俱舍论》六事而言,五事同(数息、相随、止、观、净),余一“转”不同“还”。二者是同或异?是否字异意同?若字异同意相通,何因诸经中以“还”替《俱舍论》中“转”?宣方认为,行者由前四阶段修习,能体察诸蕴无常,进而灭除对此法的执著,从这角度,罗什大师译《坐禅三昧经》中“还”用“转观”182,可见,宣方主张“还”,“转”是字异意同。笔者认为此说似有相当可能,惜文献不足,难以定谳。
数息是安般禅的第一步,其目的是“遮意”,即遮断杂乱散逸的念头,使注意力专注于一境的能力。数息圆熟无误后,就应当进入第二阶段——相随,随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183。随息而行,只随出入息无它念,“内外出入息,去则心影随”184。“息已定当行相随,譬如有人前行有从,如影随行,修行如是,随息出入无他之念”185。
待到相随纯熟自如后,就应进入第三阶段——止,这里的止不同于止观双运的止。止的本义是处所,安世高将其译作止,是因为这一处就是驻念止意的场所(所止),“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186。连入息出息也不用分别存念,只是让意识安住于所缘境上。因此,“止”是对前一阶段的进一步提纯。
观,不同于止观并称时的观,是数息观的第四步,也是用正智慧——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观照禅定境象。就观照的对象而言,有观息之本身,身体的各个部分,乃至俱大种、五阴。此在正行部分将详细阐述。
还,从体察己身不净,生命虚幻转到体察这种虚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诸蕴无常,“摄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187。体察诸蕴皆灭,从而弃舍对五蕴实有执。
“秽欲寂尽其心无想,谓之净也”。188就是对前一阶段中法进一步观照“其心无想”,内心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能保持宁静的状态。
2、正行
修习深浅程度和观想对象的不同,安那般六事那可分为六个修习过程(或六种方法)。
行者因算数修习,觉想较前少,心比前澄清,能不太着意就能专注于呼吸而不能跑念,专注呼吸,随息而行,经云:“随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189。根据“随”的定义,就安那般那的修习而言,有多种修习法,如缘息的行程而修,是随着息在身体的行程而仔细观察,没有一固定的处所。论云:
念息入出时各远至何所?谓念息入,为行遍身,为行一分。随彼息入行至喉、心、脐、髋、髀、胫,乃至足指念恒随逐……随所至方念恒随逐。190
观察息在体内流转行程而言,心念、观慧随息从鼻到喉至心,乃至身体的各个部位。此时的心念比前更细,观照力更为澄清。就随息的觉受而言,是随着出入息而不作加行,如实随出入息而了知息的冷热。如是修习随息,“如是知之逐息入息出,是以名随”191。
由上二者的修习,行者修行到此,意欲得止,应知三事:一是知吾人身体是从五阴而有,如断五阴,则吾人不为执著身体为实我;二者为吾人知身体的存在,最明显的为呼吸的存在;三者若息止于一处,则便得止192。行者心只专注与息的一处,随其所安而止其心,谓之止“如是系心一处,是名为止”193。
以上(数息、相随、止)三部分是止法,而后三者则属于观慧部分。就安那般那本身而言,是如实了知息出入,“观出入人皆识知之,行者如是,系心鼻头当观数息知其出入”194。出入息的冷暖如实…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