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P5

  ..续本文上一页法主要是有意识的控制呼吸,宣方可能对此未加考辨,转引入文,才有第二种主张。或许宣方是从广义的角度阐释安那般那,所以进一步推论安那般那又译作数息观。

  以上二种认为,肯定或倾向肯定安那般那是数息观。背后之症结点,可能是后期数息观广为流传,经典亦多载其说,后人先入为主,误认为数息观就是安那般那禅修习之法。亦可能依据的经典是以中土早期的禅经为主,如《安般守意经》、《坐禅三昧经》等,从中推断安那般那就是数息观。

  总之,以出入息为所缘的禅修法有多种,安那般那是最简便的禅修方法,后因种种的原因,才开出种种方法(如数息观)。为避免读者产生歧义,笔者此处用“安般修习”,后“数息观”内容用“算术修习”。

  2、正行

  安般修习,这是阿含中最简便的修法,若息不明了,即使禅修,也只是在运气,失去安那般那禅法的本意。安那般那修习正念当下,如实知出入息就是正行安那般那法。如《杂阿含》八○五经云:

  时有比丘,名阿梨瑟咤,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安那般那念,我已修习。”佛告阿梨瑟咤:“比丘!汝云何修习我所说安那般那念?”比丘白佛:“世尊!我于过去诸行不顾念,未来诸行不生欣乐,于现在诸行不生染着。于内外对碍想,善正除灭。我已如是修世尊所说安那般那念。”佛告阿梨瑟咤:“比丘!汝实修我所说安那般那念,非不修。”137

  “过去诸行不顾念,未来诸行不生欣乐,于现在诸行不生染着”,说明正确修习安那般那的方法是如实观察当下出入息,了了分明。亦是对呼吸的长短、冷暖、粗软、涩滑八种触受了了分明。这里从长短、冷暖、粗软、涩滑八种触受说明安般修习一些情况。经云:

  如是思惟,是入息?是还出?更有的冷热异。出息是还入更有异,是时知入息异,出息异。何以故?出息暖,入息冷。138

  一般而言,首先是观察出入冷热的感受,心不数息也不随息;呼吸越细,冷热越不明显,当冷热不明显时,就观察粗细。如此呼吸越细,心念就越细,入定就越深。

  由此可知,修习安那般那就是观察呼吸冷暖的触觉、轻重的触觉、粗细的触觉、涩滑的触觉,观出入息就是观这八种变化,这是安那般那修习的根本所在。

  (二)算数修习

  依于经典,初期的安那般那修习仅止于念入出息而已,数息法是在后期的经论方才出现的。此说是以所参阅过的经论所得,经论如下:

  (1)四部《阿含经》、《阿

  达磨法蕴足论》、《阿

  达磨发智论》、《阿

  达磨大

  婆沙论》、《舍利弗阿

  昙论》、《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修行道地经》、《达摩多罗禅经》、《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

  (2)最先出现“算数”的字眼是在《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四,但它并没有做详细的解说。论云:

  安般守意,意少方便,不作增上方便。算数多语有觉有观力所逼,以此方便不乐怨恨增上。139

  接着在《修行道地经》卷五便出现了数息法的解说:“随息出入而无他念,是谓数息出入……何谓数息?若修行者,坐于闲居无人之处,秉志不随机数出入息,而使至十从一至二……是谓数息”140。

  上说是大乘经论所记载,而小乘经论最早出现数息法的应该是《大

  毗婆沙论》卷二十六云:

  复次,此持息念由六因,故应知其相。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五入息数为五入,于五出息数为五出。141

  以上的转变,是否因师承不同,或有别的因素所致,文献无征。但为何会从入出息念转变成数息法,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对此问题,各经论有以下的说法:《修行道地经》卷五说数息能伏心142;其后再次的强调说“数”能令意念更为专注143。《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主张数息是为钝根者而说的。论云:

  又钝根者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彼由此故于散乱处,令心安住,令心爱乐,若异算数入出息念。彼心应为胮沉睡眠之所缠扰,或应彼心于外驰散,由正勤修数息念故彼皆无。144

  笔者据此推断:可能有类众生因昏沉或心向外攀缘无法正确掌握出入息要领,于出入息法不相应,适宜用算数修习,是一种权巧方便,目的是望能摄受更广大的根性。

  1、数息法

  如何用数字数出入息?数字繁多无边,选用哪些数字较为适合?一般主张如何等等,这些是我们首先必要掌握的。就数息法而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六提出的五种数息法如下,论云:

  数有五种,一满数、二减数、三增数、四随机数、五净数。满数者,谓从一数一数至十;减数者,谓于二等数为一等;增数者,谓于一等数为二等;随机数者,谓数过十;……净数者,于五入息数为五入,于五出息数为五出。145

  此中只是提到数息法有五种,但没有说明五者关系,为何这样?理由何在

  《俱舍论》卷二十三进一步说到,减数、增数及随机数是不正确的数法,论云:

  数,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唯念忆持入出息。数从一至十,不减不增,恐心于境,极聚散故。然于此中容有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若离如是三种过失,名为正数。146

  此中只是列举结果,没有说明其理由。另外,《修行道地经》卷五也认为以二为一的数法是“失数”相,并非正确的数法,经云:

  何谓二瑕?数息或长或短是为二瑕。捐是二事,于是颂曰:“数息设长短,颠倒无次第,是安般守意,弃捐无二瑕”。147

  何谓数短?二息为一。于是颂曰:“其息以至鼻,再还至于脐,以二息为一,是则为失数。148

  再者,《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亦提出四种数息法,论云:

  谓略有四种算数修习,何等为四?一者以一为一算数,二者以二为一算数,三者顺算数,四者逆算数……云何名为胜算数?……合二为一而算数之149。

  虽然《大毗婆沙论》与《瑜伽师地论》都提到以二为一的数息法,但有很不一致的说法,最明显的是《瑜伽师地论》认为以二为一的数法为正确的数息法,而《大毗婆沙论》与《修行道地经》却认为以二为一的数法是不正确的。

  于此来看,《瑜伽师地论》“多样化”的数息法,似乎采取了会通的立场,将多种的数息法做了一个归纳及整理,不像《修行道地经》及《俱舍论》所说的单纯只有一种或两种的数息法。以下是《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所说的五种数息法:

  (1)以一为一顺数法——即入息数一,出息数二,如是辗转地从一数至十。

  (2)以一为一逆数法——即入息数十,出息数九,如是从十、九、八、七的倒数至一。陶静(3)以二为一顺数法——即入息出息一个循环数为一,第二循环数为二,如是从一数至十。

  (4)以二为一逆数法——即入息出息一个循环数为十,第二循环数为九,如是从十开始倒数至一。

  (5)胜进数法——即以两次出入息循环,或三次出入息循环或更多次的循环数为一,接着于已选定的次数循环从一数至十,直到平稳不失,然后再增加出入息循环的次数作为另一阶段的开始,但依然从一数到十。

  2、数息处

  我们接下来探讨的是:究竟要在出入息的哪一个位置开始“数”数目字。以下列有六种的方法:

  (1)满吸或尽呼为数?还是

  (2)随着出入息而数?若随出入息而数,那以“二为一”的数法应在

  (3)入息时数,还是在

  (4)呼吸时数?又或者是

  (5)吸满后欲呼未呼(中间息)的一刻为数?

  (6)尽呼后欲吸未吸(中间息)的一刻为数?

  以上的六种数息法,其中三项(1、5、6)在《瑜伽师地论》及《坐禅三昧经》都有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入息或出息交换时(中间息)为数,并不随息的入、出而数。《坐禅三昧经》卷上云:“云何为数?一心念入息,入息至竟数一,出息至竟数二。” 150《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云:

  云何以一为一算数?谓若入息入时由缘入,出息住念数以为一;若入息灭出息生,出向外时数为第二,如是辗转数至其十……。云何以二为一算数?谓若入息入而已灭,出息生而已出,尔时息总数以为一。151

  当知此中入息有二……二者中间出息。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乃至脐处;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如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出息当知亦尔……若于是时,或入息、中间入息已灭;出息、中间出息未生,缘入息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或出息、中间出息已灭,入息、中间入息未生,缘出息、入息空无位,出息、入息远离位为境。即于此时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152

  即行者缘入息与中间入息已灭,而出息与中间出息尚未生起之时,呼吸若有若无的那种空无位、远离位。其仍是有出入息,只是非常浅细、微弱。简而言之,行者是以出入息的转折之无间位、远离位为所缘。也就是说,行者所缘的入息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是非常的微细、短暂的。必须是身体已渐渐舒缓,呼吸已是相当平顺安和的状态下,具堪任性,才易觉察到那微息。即呼吸已是相当的舒适、缓和、轻安。

  从上来看,数息处除了不用随息数(第2到第4类)外,其余三种及《瑜伽师地论》所说都可引用。总括以上所说,有三点:

  (1)数息时将心缘于鼻端或脐处(丹田)153。

  (2)不随入息出息而数(异于《六妙法门》的“随息”)154。

  (3)数息时行者所缘是安那般那的空无位、远离位。即在入息竟或出息竟方数(也称中间入息与中间出息数)。即是在准备换气而欲呼未呼或欲吸未吸的时刻1…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