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尊,我至木奈林。
于静处坐。”113住处须寂静安全,能远离愦闹,避开人、事等的骚扰。《杂阿含》曰:“世尊告曰,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114。亦云“复次,比丘,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115。可见闲居静处是修禅定最重要条件之一,因“禅以声为刺”116,禅修起始最怕声音的干扰,必住寂静处修习。
何为闲居静处?《小止观》曰:“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117。”具何等条件才是禅修的闲静处,各部说法不一,如《增支部》云:
五支具足:(1)住所距行乞处不太远不太近;(2)昼少愦闹,夜少声音;(3)不为虻、蚊、风、热、蛇所触;(4)易得衣服、食物、卧具、医药;(5)住处有多闻者、通达阿含者、持法者、持律者、持论母者。118
南传上座部《清净道论》云:
(1)其住所(离行乞的乡村)不过远不过近而相宜于往返者;(2)日间不闹而夜间又无声音者;(3)无虻、蚊、风、热及蛇、触者;(4)对于住所中的住者,容易获得衣服、饮食、床作及医药者;(5)在住所中有多闻、通达阿含、持法、持律及持论母的比丘长老。119
以上二段可知,适合修禅定之处不但寂静,清洁,衣食具足,更须善知识的指导。
(三)饮食适中
财,主要指饮食。饮食与禅定关系至为密切。《增一阿含经》云:“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令心雍塞,坐卧不安。若限少量,则身羸意虑不固。”故要“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120。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称无高下,若食浊秽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身物,则动宿疾,使四大违反。由此可见,修定者的饮食须适中,不宜过多过少,忌秽浊不净。《瑜伽师地论》卷二三谓:“若受食已,身无堪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如是名为安隐而住。”修禅者对饮食应正思择,不为倡荡,不为骄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不思维饮食分别好坏,只把饮食当作药石治病。
(四)亲近善知识
除饮食、居处等物质条件外,修定最重要的资粮是善知识——能指导、帮助行者修学佛法乃至禅定的师友。《有部毗柰耶杂事》曰:“善知识者是全梵行。”《华严经》称善知识为“趣一切智智眼”,强调一切功德皆由善知识而生。《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云:“毗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又依善友之所摄受。”
谓修习止与观,皆须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种类各个经论不同,如《中阿含》分善知识为十类:(1)世尊;(2)大声闻;(3)漏尽者;(4)阿那含、斯多含、须陀洹;(5)得禅之凡夫;(6)三藏持者、二藏持者、一藏持者;(7)知耻者;(8)多闻者。121可总结为二大类:(1)圣人(世尊,大声闻,四、三、二、一果者);(2)通晓佛法或有禅定经验的凡夫(得禅者,三藏持者,二藏持者,一藏持者,知耻者,多闻者)。
修定的善知识包括三类人:第一种是师资,《小止观》称为“教授善知识”。指具传承、通佛法、有德行、有修证的明师,这被强调为修禅最关键的外缘。《中阿含》中的圣人谓善知识、得禅之凡夫。《中阿含》曰:“世尊告曰……比丘者,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122。“(世尊告曰)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123。此中含有几重意思:第一行者知晓、明了何人为教授善知识;第二依教授善知识求法(禅法);第三与善知识、善知识所授法共和合。
修禅须具善知识的第二种是禅友,汉传佛教一般称“同参”。《小止观》名“同行善知识”,必须见解正确,戒行清净,志同道合,互助友爱。
修禅须具善知识的第三种是“外护”,即能保护、供养修定者安心修定之人。
第三节 其他助缘
以上阐述禅修主要具备的条件,下文就常行精进、正观兴衰,略论其他一些助缘。
(一)常行精进
睡眠能令心神昏暗不明,滋生昏沉,浪费时光。佛教力谏修定者省减睡眠,精进修禅。经云:“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睡眠,灾害垂至安可眠?”教人警觉生死无常,求出离,除睡眠。《杂阿含》云:“初夜、后夜不着睡眠。”124《中阿含》云:“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又云:“比丘,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125“断恶不善,修诸善法”。从字义上讲是断一切不善法,修一切善法。但联系整段话“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126。可见此中的“断恶不善”,特指一切不利修禅定之法。“修诸善法”特指修安那般那念。此中精进有二义:第一初夜、后夜不着睡眠即少睡眠,尽可能修习安那般那念;第二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专注于安那般那念所缘之处,恒持不移,不忘。《杂阿含》与精进相当的词是精勤。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127。更云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128。不但精进、勤奋修安那般那念,更要思惟,思惟修安那般那念所出现的种种情况。
(二)正观兴衰
具备以上几种资粮,精进禅修,正念觉知,观察思惟,明了诸法兴衰无常之理。阿含云:陶静复次,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五习法129。
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五习法130。
修定者应明了诸法刹那生灭变化,兴衰无常,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如此则禅修中不易执著禅境为实,谴诸法实有之执,最终才能智慧明达,以尽诸苦。禅修前行,是禅修者禅修前应充分准备的事宜,就上文所述禅修诸前行中,应以严净毗尼、住闲静处、亲近善知识、少欲为最重要。
第三章 安那般那修习
由行者的发心、根基、次第不同,安那般那可分为世间禅门、出世间禅门、出世间上上禅门这三种禅门。具体修法,世间禅门有算数修习、安般修习,而六事修习、十六胜行修习,界于世、出世间之间。出世间上上禅门则直接就慧修定,观息当下本空,此空亦不可得。以下分述世间禅门、出世间禅门、出世间上上禅门这三种禅门的详细情况。
第一节 世间禅门
世间禅门之安那般那,是指行者未能以观慧修禅,只是藉安那般那系念调心,而达到止。常见的方法是算数修习。
(一)安般修习
依于四部阿含经,有关安那般那的记载少数云“数”,多云“念入息、出息”。笔者仅从二处见“数”,《增一阿含
广演品》云“数息长短”。及其《增上品》云“数出入息”。可见初期的安那般那法仅止于念入出息而已,既安般修习。
1、释名
从安那般那语义,我们了解安那般那修习就是指心系所缘,注意出息入息,以出入息为所缘的禅修方法。换言之,即如实正知出入息,令心集中的修习方法。后人对此概念模糊,从而产生误读,为行文方便,将二种主要观点列如下:
一类观点认为,安那般那就是数息观。中国学者多持这种观点,其中可以举洪修平等人为代表。洪修平认为:“安般守意,即通过数出入息来守住心意,不使散乱,它原是“五停心观”之一的数息观。”131徐文明认为:“安般,即是数息观,本为五门禅法(数息、不净、慈心、因缘、界分别观)的一种。”132
另一种观点认为,安那般那又作数息观。这观点以宣方为代表。宣方认为:
所谓安般禅,就是通过对呼吸节奏和呼吸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调节,以进入禅定状态,进而观照佛教真理的禅法。因为它的下手工夫是通过默数用控制呼吸的长短缓急,所以又译作“数息观”。133
第一种观点,认为安那般那修习等于数息观,窃谓没有认真考辨安那般那语义,了解安那般那最初的修法就是指心缘出息入息,如实正知出入息的禅修方法。数息观虽然亦是以出入息为所缘的禅修方法,但二者有差别。安那般那修习要求行者的注意力相当集中,能如实观到出入息,经云:“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安般134。” 对出入息“随念正念”,才是念安般,所以要“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135。假若行者不能如实观出入息,才转用其他的修习法,如数息观,个中原由,见下文算数修习兹不赘述。
第二种观点,有待商榷的地方如下:
(1)安般禅释义
宣方认为,安那般那的修习方法是对呼吸节奏和呼吸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调节,以进入禅定状态,进而观照佛教真理的禅法。而根据可信经论,我们知道安般禅是以出入息为修习的所缘,令心集中的修习方法,并没有阐述应对呼吸节奏和呼吸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进行调节。这种认为与安般禅的义旨异辙,且与其他确凿无误的史料相抵牾。
(2)修习方法
在修习时,安那般那是如实观察出入,没有阐述其下手工夫是通过默数来控制呼吸的长短缓急,默数是数息观的主要手法。宣方这种解说略嫌穿凿。宣方以上所说,笔者不知所依的经典是何?笔者揣宣方对安般禅的修习方法的解释可能是参考吕贗的观点得出的结论。吕氏曾云:
禅法也有种种,……“持息”就是控制呼吸,……总之,这种禅既要求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同时又要专注一心,思想集中。136
以上引文得知,吕贗主张安那般那修习的方…
《北传安那般那禅法的考察(释会明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